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9291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它由上下模板、上下镶件组、上下推板及复回杆组成,它在上下模板和上下镶件组之间各设置一个二级顶出组件,在该组件上将一级顶杆和二级顶杆连成一体,从而完成电子塑封件的顶出动作,使一级顶杆变粗变短,二级顶杆缩短,大大减小了长径比,从而防止了顶杆的弯曲和折断;同时,更换顶杆可以实行机内装卸,大大减少了麻烦;此外,由于上下支承柱的大大加粗,模架的刚性亦得到了增强,塑封件管脚溢料的可能性亦大大降低。(*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微电子行业的塑封模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
技术介绍
单缸注射的传统塑封模,其塑封件的顶出是依靠长度较长而直径较细的顶杆一次顶出(简称一级顶出)。每付塑封模有数百个顶杆。图1所示是处于闭模工作状态的塑封模剖面图。图中上镶件组(9)和下镶件组(10)分别固定于上模板(8)和下模板(17)上,在上模板(8)上面有上推板(3),在其下端通过上顶杆固定板(6)将若干上顶杆(7)固定在上推板(3)上,上推板(3)和上模板(8)之间还有上支承块(5)。下顶杆固定板(13)将若干下顶杆(14)固定在下推板(15)上,下推板(15)座于下支承块(12)上。上顶杆(7)的轴向位置是依靠复回杆(1)在下模的作用下确定的,它能使上推板(3)脱离上支承块(5),并通过上顶杆固定板(6)使上顶杆(7)作复回运动。下顶杆(14)是依靠弹簧(11)的弹力作用,使下推板(15)带动下顶杆固定板(13)作向下运动,由于下支承块(12)的作用,使下顶杆(14)复回在合适的位置上。当下模下降,即开模状态,复回杆(1)因脱离下模的支撑,由弹簧(4)的作用,使上推板(3)作向下运动,此时上顶杆同时向下作顶出运动,从而使上镶件组(9)中的塑封体顶出,可靠地停留在下镶件组(10)的型腔中。当下模下降到底,由机床顶杆的反顶作用,将下推板(15)向上作顶出运动,下镶件组(10)型腔中的塑封体被下顶杆顶出,以便取件。如图1所示,上、下塑封体是通过上、下顶杆一次顶出的,上顶杆的设置要通过上模板,下顶杆的设置要通过下模板,所以上下顶杆的设计长度必然很长。(最长为118mm)。由此可见,上述传统塑封模存在如下弊端1、由于顶杆长径比过大,很容易在轴向受力时失稳,造成顶杆弯曲或折断。2、顶杆一旦折断,更换非常麻烦必须停机降温,下模拆、装,一上一下,费工费时,且又得逐级加温,化时平均一天以上,造成工时损耗。3、由于上支承柱(2)和下支承柱(16)均设置在排列紧密的顶杆空间内,因空间面积有限,上下支承柱的直径不能放大,由于支承柱直径过小,造成模具承载能力下降,刚性差,模具容易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颖的二级顶出塑封模,它在上下镶件组和上下模板之间各增加了一个上下二级顶出组件,使传统的一级顶出改为二级顶出,大大减小了顶杆的长径比,并加大了支承柱的直径,可较好的克服上述传统模具的弊端。按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它由上、下模板,上、下镶件组,上、下推板,以及一端固定在上推板上的复回杆组成,在上模板与上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上二级顶出组件,在下模板与下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下二级顶出组件,上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上推板和上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上模板,上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上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下穿过上镶件组直抵型腔;下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下推板和下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下模板,下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下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上穿过下镶件组直抵型腔。附图1为传统的塑封模结构剖面图。附图2为二级顶出塑封模结构剖面图。附图3为在上二级顶出组件内上一二级顶杆连接结构图。附图4为上二级顶出组件中的顶出座的异形孔外形图。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包括了上模板(22),下模板(27),上镶件组(24),下镶件组(25),上推板(3),下推板(28),在上模板(22)与上镶件组(24)之间设置一个上二级顶出组件(23),在下模板(27)与下镶件组(25)之间设置一个下二级顶出组件(26),复回杆(1)的一端固定在上推板(3)上,另一端穿过上模板(22)直抵下支承柱。在上推板(3)下面用上一级顶杆固定板(19)固定有若干上一级顶杆(21),上一级顶杆(21)的另一端穿过上模板(22)后固定在上二级顶出组件(23)上,上二级顶杆(20)的一端固定在上二级顶出组件(23)上,另一端穿过上镶件组(24)直抵型腔。在下推板(28)的上部用下一级顶杆固定板(29)固定有若干下一级顶杆(30),下一级顶杆(30)的另一端穿过下模板(27)后固定在下二级顶出组件(26)上,下二级顶杆(31)的一端固定在下二级顶出组件(26)上,另一端穿过下镶件组(25)直抵型腔。图3所示为上一二级顶杆在上二级顶出组件内的连接状况,上一级顶杆(21)由螺钉(34)联接固定推板(37)和上顶杆固定板(36),上二级顶杆(20)在上顶杆固定板中定位,(呈浮动)并随上一级顶杆(21)的运动而运动。在上镶件组和上模板之间设置支承柱(38),以使上镶件组的承压面更大。由于顶杆分布距离较宽,上、下二级顶出组件内的顶出座(35)如按常规设计成长方孔,会使镶件组下平面的支承面积大大减小,从而影响镶件组的支承力而造成溢料。为此,在不影响顶杆分布及综合考虑推板的强度条件下,特将顶出座(35)设计成如图4所示的异形孔,采用线切割加工,使支承面积大大增加,又不影响推板(37)的有效受力截面。异形孔切割出的余料又能制作成上顶杆固定板(36)和推板(37)。本技术塑封模结构的设计理论依据如下塑封模中的顶杆及支承柱工作状态均受纯轴向力作用,属材料力学中的压杆稳定性质问题,从压杆临界力F的计算公式证明F=πEI/L2其中I=πD464]]>因此F=π2·E·D464L2]]>式中E——弹性模量,同种材料即为常量。I——圆形心轴的惯性矩。D——压杆直径。L——压杆长度。从公式中所知,压杆临界力与压杆长度的2次方成反比,与压杆直径的4次方成正比,由此可得出(1)以原有直径为Ф2的顶杆为例,传统模具结构最长为118mm,其长径比=118/2=59。按本技术中上、下二级顶杆设计长度为44mm,其长径比重=22。改进后的顶杆能承受的临界压力是原有顶杆的1/(44118)2=7.2]]>倍。(2)原有传统模具结构中的支承柱直径均偏小,有的只有Ф12-Ф16,若以Ф16为例比较,本技术中支承柱最小直径为Ф33,因直径的增大,承载能力将增大(3316)4=18.1]]>倍。(3)由于采用了Ф10短而粗的上、下一级顶杆,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加粗上支承柱(18)和下支承柱(32),使模架刚性大大增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图2所示处于闭模工作状态,复回杆(1)在下模的作用下反顶复回,使上推板(3)脱离上支承块(5),并通过上一级顶杆固定板(19)使上一级顶杆(21)作复回运动,同时带动上二级顶出组件(23)中的上二级顶杆(20)作复回运动。由此可见,上二级顶杆(20)的轴向位置是依靠复回杆(1)来进行。下二级顶杆(31)是依靠设置在下模板(27)和下推板(28)之间的弹簧(11)的弹力作用,使下推板(28)带动下一级顶杆固定板(17)作向下运动,下一级顶杆通过连接装置带动下二级顶杆同步向下运动,由于下支承块(33)的作用,使下二级顶杆复回在合适的位置上。当下模下降,即开模状态,复回杆(1)因脱离下模的支撑,由弹簧(4)的作用,使上推板(3)作向下运动,此时上一级顶杆(21)带动上二级顶杆(20)同时向下作顶出运动,从而使上镶件组(24)中的塑封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它包括了上模板、下模板、上镶件组、下镶件组、上推板、下推板,以及一端固定在上推板上的复回杆,其特征在于在上模板与上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上二级顶出组件,在下模板与下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下二级顶出组件;上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上推板和上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上模板,上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上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下穿过上镶件组直抵型腔;下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下推板和下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下模板,下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下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上穿过下镶件组直抵型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它包括了上模板、下模板、上镶件组、下镶件组、上推板、下推板,以及一端固定在上推板上的复回杆,其特征在于在上模板与上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上二级顶出组件,在下模板与下镶件组之间设置一个下二级顶出组件;上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上推板和上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上模板,上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上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下穿过上镶件组直抵型腔;下一级顶杆两端分别固定于下推板和下二级顶出组件,并穿过下模板,下二级顶杆一端固定于下二级顶出组件,另一端向上穿过下镶件组直抵型腔。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级顶出塑封模,其特征在于在上二级顶出组件内,上一级顶杆由螺钉连接固定推板和上顶杆固定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再平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三佳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