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912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a1、准备培育环境:循环水系统共4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相应的全封闭循环水系统综合集成现代各领域先进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而可大大节约水资源,使养殖水体持续保持高溶氧状态和稳定的水质环境,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它充分地利用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减少了电力的消耗,从而解决了目前红鳍东方鲀苗种主要采取室内水泥池流水繁育,进而由于技术较为粗放、水资源消耗大、水质条件把控难度大、设施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势必造成苗种的成活率的降低及疾病的发生,进而给红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带来了极大困扰的问题。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带来了极大困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鳍东方鲀是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以其制成的生鱼片为上品佳肴,享有“鱼中之王”的美称,特别是在日本、韩国极为畅销,是名贵的经济鱼类品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近几年,由于河鲀的市场的放开,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养殖方式多样化,养殖产量逐年提高,其全国年成品鱼产量则达2.4万吨左右,大部分销往日本和韩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目前红鳍东方鲀苗种主要采取室内水泥池流水繁育,进而由于技术较为粗放、水资源消耗大、水质条件把控难度大、设施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势必造成苗种的成活率的降低及疾病的发生,进而给红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红鳍东方鲀苗种主要采取室内水泥池流水繁育,进而由于技术较为粗放、水资源消耗大、水质条件把控难度大、设施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势必造成苗种的成活率的降低及疾病的发生,进而给红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带来了极大困扰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a1、准备培育环境:循环水系统共4套,每套循环水系统总水体为3.5m3水体,并包含3个0.8m3水体的蓝色圆形水槽;
[0006]a2、选取受精卵:选取500g红鳍东方鲀发眼卵,并将选取发育良好的受精卵分别分配到每个圆形水槽中且每个水槽20g,水槽中心管用60目筛绢网袋包裹防止鱼苗通过回水管进入系统;
[0007]a3、受精卵孵化:孵化水槽进入保持7.5L/min的流量,同时调控系统日循环量达到13此,并保持足够的换水量;
[0008]a4、仔鱼孵化:发眼卵经过2天后陆续孵化后调整系统循环量为10次/天,同时减小流速保证仔鱼在水中自由漂浮,而且采用虹吸法及时去除水槽底部死卵及卵壳来保证水质清新,并且定时观察仔鱼状态在必要时进行镜检;
[0009]a5、仔鱼开口:仔鱼孵化后3天开口,此时镜检观察仔鱼卵黄囊消化程度及开口情况,进而投喂生物饵料ss轮虫

100um左右前,将生物饵料收集箱内安装300目筛绢网袋用于收集流失的轮虫,初次投喂时,养殖桶内轮虫的投喂密度控制在3

5个/ml,由于系统不断循环,轮虫会不断随着回水进入到收集箱,此时每天要按时投喂生物饵料4

6次保证养殖桶内轮虫密度,于第二天清晨更换并清洗生物饵料收集箱内的筛绢网袋,将收集到的轮虫再次经小球藻强化用于投喂,提高生物饵料的利用率,且每天定时检测水质变化情况及仔鱼摄
食情况;
[0010]a6、仔稚鱼培育:孵化5

14天后开始投喂L型轮虫150

200um,保持养殖水槽轮虫密度达到8

10个/ml,并继续更换及清洗收集残余的轮虫,在14

16天为混合投喂期,即14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400um左右,投喂策略为先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控制密度在0.5

1个/ml,摄食半个小时后补充轮虫,控制密度在5

8个/ml,此时经生物饵料收集箱收集的生物饵料经裂壶藻强化1

2个小时后再次加入养殖槽,16天

30天期间全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控制在10

15个/ml,此时,生物饵料收集箱中的筛绢网目更换为200目,卤虫经收集后裂壶藻强化留用,30

35天再次为混合投喂期,即30天开始投喂卤虫成虫即丰年虫,控制密度2

3个/ml,半小时后继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控制密度为8

10个/ml,自35

50天均投喂丰年虫,控制密度在5

10个/ml,生物饵料收集箱中的筛绢网目更换为80目,收集到的饵料于小球藻中进行强化再投喂,经过50天的培育红鳍东方鲀成长到2cm左右,此时水槽养殖密度平均达到3.5个/L;
[0011]a7、完成培育并观察成活率。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a5仔稚鱼培育期间,每套系统的日循环量均保持在16个循环/天,期间用水为沙滤沉淀海水,水温控制在20.20
±
0.31℃,溶解氧保持在7.95
±
0.41mg/L,pH7.26
±
0.15,盐度保持在28.77
±
0.37

,氨氮0.02
±
0.03mg/L,亚硝酸盐0.14
±
0.05mg/L。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a5仔稚鱼培育期间采用人工LED白炽灯作为光源,光照强度控制在80lx,光照周期为12L:12D。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a1中的循环水系统为全封闭的,且全封闭循环水系统包括3个0.8m3水体的蓝色圆形水槽、物理过滤箱、生物饵料收集箱、储水箱、管道泵、蛋白分离器、气泵、臭氧机、生物滤筒、紫外灯、纯氧仪、水质监测系统及系统调控箱,所述系统调控箱输入端电连接有3个0.8m3水体的蓝色圆形水槽、物理过滤箱、生物饵料收集箱、储水箱、管道泵、蛋白分离器、气泵、臭氧机、生物滤筒、紫外灯、纯氧仪以及水质监测系统控制输出端,所述3个0.8m3水体的蓝色圆形水槽、物理过滤箱、生物饵料收集箱、储水箱、管道泵、蛋白分离器、气泵、臭氧机、生物滤筒、紫外灯、纯氧仪以及水质监测系统封闭循环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相应的全封闭循环水系统综合集成现代各领域先进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而可大大节约水资源,使养殖水体持续保持高溶氧状态和稳定的水质环境,显著提高单位水体的生产力,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它充分地利用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减少了电力的消耗,降低了养殖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杜绝了外源病害的侵入,从而解决了目前红鳍东方鲀苗种主要采取室内水泥池流水繁育,进而由于技术较为粗放、水资源消耗大、水质条件把控难度大、设施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势必造成苗种的成活率的降低及疾病的发生,进而给红鳍东方鲀的大量养殖带来了极大困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全封闭循环水系统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初伏仔鱼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摄食轮虫后仔鱼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稚鱼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摄食丰年虫幼鱼的示意图;
[0022]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鳍东方鲀苗种培育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准备培育环境:循环水系统共4套,每套循环水系统总水体为3.5m3水体,并包含3个0.8m3水体的蓝色圆形水槽;a2、选取受精卵:选取500g红鳍东方鲀发眼卵,并将选取发育良好的受精卵分别分配到每个圆形水槽中且每个水槽20g,水槽中心管用60目筛绢网袋包裹防止鱼苗通过回水管进入系统;a3、受精卵孵化:孵化水槽进入保持7.5L/min的流量,同时调控系统日循环量达到13此,并保持足够的换水量;a4、仔鱼孵化:发眼卵经过2天后陆续孵化后调整系统循环量为10次/天,同时减小流速保证仔鱼在水中自由漂浮,而且采用虹吸法及时去除水槽底部死卵及卵壳来保证水质清新,并且定时观察仔鱼状态在必要时进行镜检;a5、仔鱼开口:仔鱼孵化后3天开口,此时镜检观察仔鱼卵黄囊消化程度及开口情况,进而投喂生物饵料ss轮虫

100um左右前,将生物饵料收集箱内安装300目筛绢网袋用于收集流失的轮虫,初次投喂时,养殖桶内轮虫的投喂密度控制在3

5个/ml,由于系统不断循环,轮虫会不断随着回水进入到收集箱,此时每天要按时投喂生物饵料4

6次保证养殖桶内轮虫密度,于第二天清晨更换并清洗生物饵料收集箱内的筛绢网袋,将收集到的轮虫再次经小球藻强化用于投喂,提高生物饵料的利用率,且每天定时检测水质变化情况及仔鱼摄食情况;a6、仔稚鱼培育:孵化5

14天后开始投喂L型轮虫150

200um,保持养殖水槽轮虫密度达到8

10个/ml,并继续更换及清洗收集残余的轮虫,在14

16天为混合投喂期,即14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400um左右,投喂策略为先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控制密度在0.5

1个/ml,摄食半个小时后补充轮虫,控制密度在5

8个/ml,此时经生物饵料收集箱收集的生物饵料经裂壶藻强化1

2个小时后再次加入养殖槽,16天

30天期间全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控制在10

15个/ml,此时,生物饵料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小强刘宝良黄滨赵奎峰陈海宾邢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