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899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要确定底部结构选择:结构类型为有轨设备装矿底部结构;底部结构特点运搬设备为铲运机,二次破碎位置在装矿巷道中进行;采用平底式和堑沟式两种底部出矿结构,其中在本分层施工,采用平底式底部出矿结构,在下分层施工,采用堑沟式底部出矿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根据现场凿岩、铲运设备外性尺寸,铲运出矿方式等确定合理的、适用的出矿底部结构;达到矿体尖灭,下部无采矿工程布置区域,上部预留的覆盖层的回收,提高矿石回收率,减少矿石损失,减少矿石资源浪费,可以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减缓下降速度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井下矿采矿
,具体涉及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蒙库铁矿井下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方法,此采矿方法实施过程中,受采矿工艺方法要求,回采时上部必须预留约30米矿石作为覆盖层,以满足井下矿体开采过程中防突水、防泥石流、防冻、防漏风、防冲击地压、形成挤压爆破和端部放矿条件等要求。
[0003]目前,井下矿1022西沿脉;1006东三沿脉1006东部进路;989

972m水平西沿脉矿体尖灭后,下部无采准巷道布置,上部留有大量的矿石覆盖层。剩余矿石约为49.11万吨无法通过此采矿方法出矿回收。
[0004]检索文献披露:(1)雷刚在2015年矿业工程发表的“兰尖铁矿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矿石覆盖层回收方法试验研究”一文中有“目前对覆盖层回收通过诱导冒落法的同时,通过崩落进路周边的夹石及品位较低地段形成足够的覆盖
……
通过加大贫化的方式进行出矿”的内容。(2)李楠、任凤玉等在2010年金属矿山发表的“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覆盖层形成方法研究”一文中有“采用诱导冒落法能形成足够厚度的覆盖层,保证了下部分段的正常回采,保障了小汪沟铁矿过渡期矿石产量的逐年递增。”的内容。
[0005]由上述信息可知:对矿石覆盖层安全、有效的回收尤为重要,需不断的试验改进,推广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现有方法繁琐、贫化率高、成本高,不能满足大部分矿山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根据现场凿岩、铲运设备外性尺寸,铲运出矿方式等确定合理的、适用的出矿底部结构;达到矿体尖灭,下部无采矿工程布置区域,上部预留的覆盖层的回收,提高矿石回收率,减少矿石损失,减少矿石资源浪费,可以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减缓下降速度的目的。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底部结构选择:结构类型为有轨设备装矿底部结构;底部结构特点运搬设备为铲运机,二次破碎位置在装矿巷道中进行;采用平底式和堑沟式两种底部出矿结构,其中在本分层施工,采用平底式底部出矿结构,在下分层施工,采用堑沟式底部出矿结构。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研究下沉或者抬高的平底式和堑沟式底部结构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巷道工程的布置形式的结合,根据现场凿岩、铲运设备外性尺寸,铲运出矿方式等确定合理的、适用的出矿底部结构;要求保证巷道稳定、能经受住受矿冲击和放矿时的地压变化,作业安全、提高放矿能力,尽量降低底柱高度,采准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构思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达到矿体尖灭,下部无采矿工程布置区域,上部预留的覆盖层的回收,提高矿石回收率,减少矿石损失,减少矿石资源浪费,可以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减缓下降速度的目的。
[0009]技术要求:铲运机出矿是目前,采场开采强度大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矿山以及矿石和围岩稳定性较好的矿山常用的出矿设备,适用于绝大部分采矿方法的各类矿山;而出矿结构是各类矿山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场底部结构中的出矿结构是由集矿堑沟、出矿巷道、装矿进路、运输平巷、出矿溜井等组成。集矿堑沟为连接装矿进路和上部采场的受矿结构,且平行于出矿巷道。集矿堑沟在采场中的条数根据采场宽度确定,当采场宽度小于20m时,采用单堑沟;当采场宽度大于20m时,采用双堑沟。集矿堑沟的斜面倾角一般采用45
°
~55
°
。出矿巷道为平行于集矿堑沟与装矿进路连接的巷道。当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时,该巷道为穿脉巷道,且位于间柱中。当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时,该巷道沿矿体走向布置于矿体下盘或上盘围岩中。装矿进路是连接出矿巷道与集矿堑沟的巷道。该巷道的布置与采场尺寸、铲运机的外型尺寸,矿岩的稳固程度和运输巷道的布置有关。装矿进路与出矿巷道的连接,可斜交,交角一般为45
°
~50
°
左右。装矿进路间距一般为10~15m。问距过小,不能保证出矿结构的稳定性;间距过大,进路间难于装运出的三角矿堆损失过大。因此,装矿进路支护后可以采场底部总暴露面积不超过采场水平面积的40%为参考。铲运机在直线位置上铲装效率高,机械磨损小。因此,该巷道长度一般不小于设备长度与矿堆占用长度之和。装矿进路布置形式与采场宽度有关,当采场宽度小于12m时,采用单堑沟单侧装矿进路的布置形式;当采场宽度为12~20m时,采用单堑沟双侧装矿进路的布置形式,一般两侧进路错开布置;当采场宽度大于20m时,采用双堑沟双侧装矿进路的布置形式,两侧进路可对称布置,亦可错开布置。运输平巷为与出矿巷道连接的巷道。当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时,该巷道沿矿体走向布置于上、下盘围岩或矿体中;当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时,该巷道与出矿巷道合而为一。
[0010]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安全的回收矿石,减少矿量损失,增加矿石量。该工艺中,结合现场凿岩、铲运设备外形尺寸、铲运出矿方式等,采用下沉或者抬高的平底式和堑沟式底部结构,在矿体尖灭分段施工巷道,将上部预留的、永久损失的覆盖层矿石量进行回收;可以提高矿石回收率,减少矿石损失,减少矿石资源浪费,同时可以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减缓下降速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的成功实施,覆盖层矿石回收率达到41

51%。按照现有成本分析,截至目前降低成本约240万元;预计降低成本581万元;创收经济效益979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矿体尖灭,下部无采矿工程布置区域,上部预留的覆盖层的回收,为降低矿石覆盖层传统的永久损失提供了保障,提高矿石回收率,减少矿石资源浪费,可以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减缓下降速度;同时为类似矿山资源的回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一种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底部结构选择:结构类型为有轨设备装矿底部结构;底部结构特点运搬设备为铲运机,二次破碎位置在装矿巷道中进行;采用平底式和堑沟式两种底部出矿结构,其中在本分层施工,采用平底式底部出矿结构,在下分层施工,采用堑沟式底部出矿结构。
[0012]本专利技术结合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实施例1:矿体形态呈似层状、不规则脉状及平行侧列的细脉状,倾向NE,厚度7

9m,分段高16

17m,根据本采矿方法及上下分层关系,为首采分层,回采崩矿量为2.3万吨,
正常回采铲出矿石量为6750吨;剩余覆盖层矿石约为1.6万吨;1、施工3条下沉平底式底部结构,与脉外运输巷道垂直布置,间距为10m。2、覆盖层矿石回收量为6740吨,回收率为41.6%。
[0014]实施例2:矿体形态矿体形态呈似层状、不规则脉状及平行侧列的细脉状,倾向NE,厚度8

10m,分段高16

17m,根据本采矿方法及上下分层关系,上部有3个分层,剩余覆盖层矿石约3.5万吨;1、施工4条下沉平底式底部结构,与脉外运输巷道斜交布置,间距为8m。2、覆盖层矿石回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矿覆盖层矿石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要确定底部结构选择:结构类型为有轨设备装矿底部结构;底部结构特点运搬设备为铲运机,二次破碎位置在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鹏举
申请(专利权)人:富蕴蒙库铁矿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