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759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它包括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临时围堰、临时导流管、埋管、支护结构。所述渡槽位于埋管上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临结合布置;所述衔接段挡墙位于渡槽两端,为渡槽与冲沟现状护岸的衔接结构;所述防冲底板位于衔接段挡墙部位的冲沟河床上;所述临时围堰位于衔接段挡墙上、下游的冲沟内,为非汛期挡水土石围堰;所述临时导流管横贯渡槽、衔接段挡墙所在冲沟,采用PE管;所述渡槽与衔接段挡墙、渡槽与防冲底板之间的伸缩缝内均设有止水;所述埋管为钢管结构,设埋管外包混凝土保护;所述支护结构为埋管施工成槽的防护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安全、施工简单、投资省、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响小的特点。响小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导流明渠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直径2.0m以上的大直径埋管下穿深厚覆盖层基础上的冲沟时,为减少开挖放坡的征地面积,降低政策处理难度,常采用钢板桩、钻孔灌注桩等垂直支护开挖,穿越冲沟部位时,必须考虑施工导流及度汛安全问题。
[0003]大直径埋管支护结构施工工期长,施工导流度汛通常跨汛期施工,需新增导流明渠。导流明渠过流能力按度汛洪水标准确定,并不小于现状冲沟行洪规模。
[0004]新增导流明渠后,根据冲沟和导流明渠部位的埋管施工先后工序,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
[0005]方法一、先明渠后冲沟:1)先利用现状冲沟导流,在拟改线设置导流明渠部位,施工完成桩基支护结构及埋管;2)开挖施工导流明渠;3)利用新建的导流明渠导流,施工完成冲沟部位的桩基支护结构及埋管;4)恢复冲沟导流;5)恢复导流明渠至原地面高程。
[0006]方法二、先冲沟后明渠:1)新建导流明渠;2)利用新建的导流明渠导流,施工完成冲沟部位的桩基支护结构及埋管;3)恢复冲沟导流后回填导流明渠;4)施工完成导流明渠部位的桩基支护结构及埋管;5)导流明渠部位的埋管施工完成后回填至原地面高程。
[0007]山区冲沟具有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汛期洪峰流量大,但非汛期径流小甚至无水。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新建导流明渠,且由于过流能力要求不小于冲沟行洪规模,明渠规模大,投资及环境影响均较大。
[0008]山区冲沟在枯水期是完全有条件在冲沟内,采用小规模的土石围堰导流施工支护结构的桩基及防渗结构,因为此时埋管基坑尚未开挖,不影响埋管施工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进行优化,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优化工序,并降低投资及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时,新建明渠施工工序繁琐、投资大、对环境影响大的缺点,提供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通过在支护桩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渡槽结构。一方面,渡槽可兼做明渠导流和恢复的冲沟过流渠道,永临结合一次到位;另一方面,渡槽与支护桩整体浇筑,较支护桩顶部框格支撑梁更可靠,为下部埋管浅埋暗挖施工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降低投资及对环境的影响。
[0010]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1]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包括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临时围堰、临时导流管、埋管、支护结构。所述渡槽位于所述埋管的上方,为永临结合布置,既是冲沟在所述埋管部位的汛期导流结构,也是运行期冲沟的支护结构,所述渡槽的两端搁置在
所述埋管的支护结构上,渡槽底板兼做渡槽下方支护结构的顶支撑;所述衔接段挡墙位于所述渡槽的两端,为渡槽与冲沟现状护岸的衔接结构;所述防冲底板位于所述衔接段挡墙部位的冲沟河床上;所述临时围堰位于所述衔接段挡墙上、下游的冲沟内,为非汛期挡水土石围堰,临时围堰为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非汛期施工提供防护,汛期到来前拆除。所述临时导流管横贯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所在冲沟,避免非汛期冲沟水流进入所述渡槽基坑。
[0012]进一步地,所述渡槽可采用现浇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渡槽上部交通需要,所述现浇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槽也可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箱涵过流需满足非汛期导流及运行期行洪的洪水标准。
[0013]进一步地,所述衔接段挡墙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墙。
[0014]进一步地,所述防冲底板为钢筋混凝土底板,在与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连接部位处,防冲底板局部放大加厚。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临时导流管可采用PE管,两端分别伸出临时围堰,将冲沟上游水体引至冲沟下游,汛期到来前随所述临时围堰一起拆除,改由已实施完成的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承担导流功能。
[0016]进一步地,所述渡槽与衔接段挡墙、渡槽与防冲底板之间均设有伸缩缝,伸缩缝内设有止水,止水可采用铜片止水、或钢边橡胶止水、或橡胶止水。
[0017]进一步地,所述埋管为钢管结构,在支护结构完工后,常规部位均明挖成槽施工,但在渡槽下方需暗挖施工,埋管一般在工厂制造成标准管节,现场安装就位后环向焊接,然后再绑扎钢筋立模浇筑埋管外包混凝土,回填恢复至原地面高程。
[0018]进一步地,所述埋管外包混凝土位于埋管外部,对埋管起保护作用。
[0019]进一步地,所述支护结构为埋管施工成槽的防护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冠梁、顶支撑、钢支撑和钢围檩。钻孔灌注桩是埋管基坑主要受力结构,共设两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回旋钻或冲击钻成孔,泥浆护壁或套管施工,钻孔灌注桩纵向受力钢筋顶部在冠梁部位伸入冠梁,在渡槽部位伸入渡槽;高压旋喷桩布置于钻孔灌注桩外侧间隙,采用双重管旋喷,起防渗作用;冠梁位于钻孔灌注桩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结合顶支撑构成框架结构,起约束钻孔灌注桩地表位移的作用;顶支撑位于冠梁之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埋管基坑开挖前与冠梁整体浇筑;钢支撑为钻孔灌装桩中下部的支撑结构,在土体开挖至相应高程后安装,两端与钢围檩采用螺栓连接,钢支撑为埋管开挖施工的临时结构,用于保障埋管基坑成槽开挖至基础,方便埋管施工,一般在埋管基础加固处理后拆除,根据支护结构稳定需要,所述钢支撑可设一道或多道;钢围檩为钢支撑与钻孔灌注桩之间的连接结构,随钢支撑一道安装及拆除。
[0020]进一步地,根据埋管基坑地质情况,所述支护结构也可采用其他具有承载、防渗作用的支护结构,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
[0021]进一步地,为保障施工质量,所述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埋管外包混凝土设置厚度10cm左右的素混凝土垫层。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结构安全。钢筋混凝土现浇的渡槽底板兼做渡槽下方支护结构的顶支撑,导流渡槽的框架架构稳定性更好,钻孔灌注桩顶部更不易变形,受力条件好,导流结构安全有保
障。
[0024]2)施工简单。充分利用冲沟非汛期过流量小的特点,非汛期在冲沟内利用土石围堰和导流管施工,避免新建大直径管道的导流明渠,施工更简单。
[0025]3)投资省。汛期导流渡槽或箱涵,两端的衔接段渠道及防冲底板均为永临结合结构,特别是取消了导流明渠以及导流明渠两边护岸所需的防渗墙结构,节省投资效果明显。
[0026]4)环境影响小。导流明渠开挖放坡影响范围大,优化取消有利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0028]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29]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0030]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
[0031]图5是图1的D—D剖视图。
[0032]图中:1

渡槽;2

衔接段挡墙;3

防冲底板;4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临时围堰、临时导流管、埋管、支护结构;所述渡槽位于所述埋管的上方,为永临结合布置,所述渡槽既是冲沟在埋管部位的汛期导流结构,也是运行期冲沟的支护结构,渡槽的两端搁置在所述支护结构上,渡槽的底板兼做渡槽下方支护结构的顶支撑;所述衔接段挡墙位于所述渡槽的两端,为所述渡槽与冲沟现状护岸的衔接结构;所述防冲底板位于所述衔接段挡墙部位的冲沟河床上;所述临时围堰位于所述衔接段挡墙上、下游的冲沟内,为非汛期挡水土石围堰,所述临时围堰为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非汛期施工提供防护,汛期到来前拆除;所述临时导流管横贯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所在冲沟,避免非汛期冲沟水流进入所述渡槽基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渡槽采用现浇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段挡墙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底板为钢筋混凝土底板,在与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连接部位处,防冲底板局部放大加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导流管采用PE管,两端分别伸出所述临时围堰,将冲沟上游水体引至冲沟下游,汛期到来前随所述临时围堰一起拆除,改由已实施完成的所述渡槽、衔接段挡墙、防冲底板承担导流功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埋管下穿冲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勇董合费宋海娟邱浩谢宇琦杨茂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