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631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其中该热管的内部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合成一散热体,该散热体由铜和铝二种材料的鳍片所构成。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开设至少一个穿孔,热管的一端穿入该穿孔中。所述散热鳍片采用相邻的散热鳍片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交替堆叠排列,或者采用上、下两部分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堆叠排列。由此,能有效解决散热体的热传导效果不佳的问题。并且可大幅减轻散热体整体的重量以及降低制造成本,从而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不同材料的鳍片组配而成的散热体连接热管的散热装置,可有效地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或其它电子发热组件上所产生的主要热量迅速带离,使所述电子发热组件能处于均衡的温度状态下正常运行。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个人计算机相关领域的设计也随之日新月异。以往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运行速度缓慢,用铝挤型或鳍片型散热器加散热风扇所构成的散热装置作为CPU的散热的设备已经足够。但近年来CPU的时钟频率已突破1GHz,更有超过3GHz的,CPU的时钟频率与它的散热量成正比关系。因此,上述的散热装置受机壳的空间限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随着CPU运行速度的提高所必须的散热的需要。所以用与热管所组成的散热装置,为散热提供了另一个解决方案。一般传统安装在CPU等电子发热组件上的散热器,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公知热管散热装置,主要包括导热板10a、热管11a及散热器12a。其中导热板10a贴合在CPU表面上,热管11a分别穿入导热板10a与散热器12a中。散热器12a为铝材料所制成,散热器12a具有基座121a,在基座121a上形成有多个散热鳍片122a,各散热鳍片122a间隔排列并形成流道123a。通过导热板10a将CPU所产生的热量予以吸出,使热量经热管11a传导至各散热鳍片122a上。如图2所示的另一公知热管散热装置,主要包括导热板10a、热管11a及散热器20a。其中导热板10a贴合在CPU表面上,热管11a分别穿入导热板10a与散热器20a中。散热器20a由多个散热鳍片21a堆栈组成,散热鳍片21a为铜材料所制成,各散热鳍片21a间隔排列并形成流道22a。通过导热板10a将CPU所产生的热量予以吸出,使热量经热管11a传导至各散热鳍片21a上。上述公知的热管散热装置可与一散热风扇相结合,由散热风扇对散热体吹出冷气流,可将囤积在各流道内的热量吹出,帮助该散热体进行散热,使CPU等发热组件在其许可的温度下继续运行。公知的热管散热装置虽然具有将CPU等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的功能,但仍有以下的缺陷一、铝挤型散热器10a具有成本低廉、重量轻及散热快的优势。但铝材料的特性是热传导慢,所以无法充份将CPU等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迅速带离,以致无法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二、铜鳍片型散热器20a具有热传导高、散热慢的特性。其散热慢的特性极易使CPU等发热组件在急速升温过程中产生热传导效果不佳的问题。并且铜鳍片与铝鳍片相比价格昂贵、重量重,因此形成的重力极易损坏CPU等发热组件,与信息产品强调“轻、薄、短、小”的特性相背离。本设计人有感于上述缺陷并凭借从事研发多年的经验,针对可进行改善的不便与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实际的运用,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技术。本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通过同时采用铜、铝两种不同材料的散热鳍片与热管搭配使用,使散热鳍片与热管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用来解决各种发热源在运行过程中不同升温状况所产生的热传导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通过铜、铝两种不同材料的交互运用,减轻散热装置的整体重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达到迅速散热的目的及散热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其中所述热管内部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合成一散热体,该散热体由铜鳍片及铝鳍片构成。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热管的一端穿入该穿孔中。所述散热鳍片采用相邻的散热鳍片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堆叠排列,或采用上、下两部分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堆叠排列。由此,能解决热管内部的热传导效果不佳的问题,且可减轻散热体整体的重量及降低制造成本,从而同时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具有反应迅速及热阻小的高导热性能,可以将发热源产生的热量以最快速的传导方式传导并带离大部份的热量。通过铝、铜鳍片的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用来解决发热源在运行过程中急速升温所产生的热管内部热传导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铝、铜鳍片的交互使用,可降低成本、减轻整体的重量,并达到迅速散热的效果。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a-导热板11a-热管12a,20a-散热器 121a-基座122a,21a-散热鳍片123a,22a-流道10-热管20-散热体21-铜鳍片 22-铝鳍片23-穿孔30-导热板31-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3及图4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及组合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管10及由多个散热鳍片组合成的散热体20。其中热管10为L形或U形(图中未示出)的管体,管体内部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利用所述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的两相流传热机制(即热管内部的工作流体受热后从原来的液相变为汽相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将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迅速带离。由于所述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为现有技术,且并非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故在此不加以详细赘述。散热体20由铜鳍片21及铝鳍片22所构成。在所述铜鳍片21及铝鳍片22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穿孔23,热管10的一端穿入穿孔23中。散热体20的上半部分采用铜鳍片21,下半部分采用铝鳍片22连续堆叠排列,也可将铜鳍片21及铝鳍片22采用相邻的散热鳍片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交替堆叠排列。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进一步包括导热板30。所述导热板30用铜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导热板30的底面贴合在热源(如CPU等)的表面上,在导热板30顶面开设有多个槽道31。热管10的另一端插入槽道31中,并通过导热胶或其它如锡等可作为导热介质的焊料用黏着或焊接等结合手段将热管10固定在槽道31上。本实施例的散热体20采用上半部分是铜鳍片21,下半部分是铝鳍片22的方式堆叠排列。用于所产生的热量是急速上升的发热源,可将发热源所产生的主要热量通过热管的两相流传热机制,迅速带离并传导至顶部铜鳍片21上。利用铝鳍片22的散热快的特性,可避免热传导过程中效率不佳而使得热传导的性能降低的现象出现。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体20采用一铜鳍片21及一铝22相邻的散热鳍片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连续堆叠排列。用于所产生的热量是沿正常升温曲线一直升温的发热源。利用铜鳍片21的热传导快及铝鳍片22的散热快的特性,使热管内部的工作流体顺畅运行,以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合成一散热体,所述散热体由铜鳍片及铝鳍片堆栈构成,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所述热管穿入所述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合成一散热体,所述散热体由铜鳍片及铝鳍片堆栈构成,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所述热管穿入所述穿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L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U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采用上半部分为铜鳍片、下半部分为铝鳍片的方式组合构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与热管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财良
申请(专利权)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