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铀浓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包括压热罐,压热罐上端两侧设置的第一连接座,一对第一连接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往复丝杆,压热罐内腔开设有加热槽,加热槽内腔设置有立柱,立柱一侧设置有第二往复丝杆,第二往复丝杆外表面套接有移动组件,第一往复丝杆外表面套接有移动套,移动套内腔下端轴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内腔设置有第一磁块,驱动电机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下端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移动组件包括第二磁块,第二磁块的磁性与第一磁块磁性相吸,在第一齿轮旋转的同时内腔设置的第一磁块与移动组件内腔设置的第二磁块磁性相吸,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往复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铀浓缩
,具体为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低浓UF6产品生产系统采用UF6容器专用压热罐液化均质并取料,其工艺过程是加热UF6容器使其内部介质液化,在加热过程中,通过压热罐设置的恒温监测装置实时对压热罐内部的热量进行监测,实现数据精准。
[0003]现在的UF6专用压热罐进行加热时,通过加热组件和加热管对压热罐内部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压热罐内部的加热管为固定放置,从而使压热罐内部的热源逐渐向四周热辐射,这种加热容易造成压热罐内部加热不均匀,不能使往复移动对压热罐内部的气流进行加速流动。
[0004]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提出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当驱动电机进行旋转时,驱动电机带动一侧设置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旋转后从而带动下端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内腔设置的第一往复槽片与第一往复丝杆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能够往复移动,在第一齿轮旋转的同时内腔设置的第一磁块与移动组件内腔设置的第二磁块磁性相吸,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往复移动,从而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包括压热罐,所述压热罐上端两侧设置的第一连接座,一对第一连接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往复丝杆,压热罐内腔开设有加热槽,加热槽内腔设置有立柱,立柱一侧设置有第二往复丝杆,第二往复丝杆外表面套接有移动组件,第一往复丝杆外表面套接有移动套,移动套内腔下端轴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内腔设置有第一磁块,移动套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下端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0007]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二磁块,第二磁块的磁性与第一磁块磁性相吸。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一侧贯穿开设有第一移动孔,第一移动孔内腔壁设置有第一往复槽片,第一往复槽片与第一往复丝杆相互配合。
[0009]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三齿轮,第三齿轮内腔设置有第二磁块,第三齿轮一侧轴接有移动板,移动板一侧下端轴接有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轴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齿轮,第一旋转轴一端设置有扇叶。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三齿轮一侧贯穿开设有第二移动孔,第二移动孔内腔设置有第二往复槽片,第二往复槽片与第二往复丝杆相互配合。
[0011]优选的,所述移动板上端设置有第一滑块,加热槽内腔壁上端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外表面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下端设置有第二滑
块,压热罐外表面上端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压热罐外表面一端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一侧设置有加热管。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当驱动电机进行旋转时,驱动电机带动一侧设置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旋转后从而带动下端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内腔设置的第一往复槽片与第一往复丝杆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能够往复移动,在第一齿轮旋转的同时内腔设置的第一磁块与移动组件内腔设置的第二磁块磁性相吸,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往复移动。
[0016]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在移动组件通过第一磁块磁性移动的同时,第一齿轮通过内腔设置的第一磁块带动第三齿轮进行旋转,第三齿轮旋转的同时带动下端啮合连接的第五齿轮,第五齿轮旋转后通过第一旋转轴带动扇叶进行旋转,从而对加热槽内腔的气流加速流动,从而使加热槽内腔处于恒温状态,方便对恒温监测装置监测,在第三齿轮旋转的同时,能够使移动组件往复移动,方便气流加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压热罐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压热罐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第三齿轮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移动套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压热罐;11、第一连接座;12、第一往复丝杆;13、第二滑槽;14、加热槽;15、立柱;16、第二往复丝杆;17、加热组件;18、加热管;19、第一滑槽;110、移动组件;1101、移动板;1102、第一滑块;1103、第三齿轮;11031、第二磁块;11032、第二移动孔;11034、第二往复槽片;1104、第一旋转轴;1105、第五齿轮;1106、扇叶;2、驱动电机;21、移动套;211、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3、第一磁块;214、第一移动孔;215、第一往复槽片;22、第一连杆;23、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
图3,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包括压热罐1,压热罐1上端两侧设置的第一连接座11,一对第一连接座11之间设置有第一往复丝杆12,驱动电机2外表面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杆22,第一连杆22下端设置有第二滑块23,压热罐1外表面上端开设有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23与第二滑槽13滑动连接,压热罐1外表面一端设置有加热组件17,加热组件17一侧设置有加热管18。
[0026]请参阅图3
‑
图6,加热槽14内腔设置有立柱15,立柱15一侧设置有第二往复丝杆
16,第二往复丝杆16外表面套接有移动组件110,第一往复丝杆12外表面套接有移动套21,移动套21内腔下端轴接有第一齿轮212,第一齿轮212内腔设置有第一磁块213,移动套21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2,驱动电机2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211,第二齿轮211下端与第一齿轮212啮合连接,移动组件110包括第二磁块11031,第二磁块11031的磁性与第一磁块213磁性相吸,当驱动电机2进行旋转时,驱动电机2带动一侧设置的第二齿轮211,第二齿轮211旋转后从而带动下端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212,第一齿轮212内腔设置的第一往复槽片215与第一往复丝杆12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2能够往复移动,在第一齿轮212旋转的同时内腔设置的第一磁块213与移动组件110内腔设置的第二磁块11031磁性相吸,从而能够往复带动移动组件110往复移动。
[0027]请参阅图4和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包括压热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热罐(1)上端两侧设置的第一连接座(11),一对第一连接座(11)之间设置有第一往复丝杆(12),压热罐(1)内腔开设有加热槽(14),加热槽(14)内腔设置有立柱(15),立柱(15)一侧设置有第二往复丝杆(16),第二往复丝杆(16)外表面套接有移动组件(110),第一往复丝杆(12)外表面套接有移动套(21),移动套(21)内腔下端轴接有第一齿轮(212),第一齿轮(212)内腔设置有第一磁块(213),移动套(21)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2),驱动电机(2)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211),第二齿轮(211)下端与第一齿轮(212)啮合连接;所述移动组件(110)包括第二磁块(11031),第二磁块(11031)的磁性与第一磁块(213)磁性相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212)一侧贯穿开设有第一移动孔(214),第一移动孔(214)内腔壁设置有第一往复槽片(215),第一往复槽片(215)与第一往复丝杆(12)相互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F6压热罐加热及恒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110)还包括第三齿轮(1103),第三齿轮(1103)内腔设置有第二磁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金旋,杨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国祺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