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4167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包括鞘管、操纵杆、以及设在操纵杆上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均为自然状态下能自动展开的弹性伞状结构,两个密网的封闭端均固定连接操纵杆,敞口端相对设置且第一密网的部分插置在第二密网内,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的外径大于第一密网的外径从而使二者重叠处形成环形入口,操纵杆能相对鞘管轴向移动,从而能将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推出鞘管而自动展开或拉入并收缩于鞘管内。本专利的血管内取栓装置,取栓时不会阻断血流,只需使操纵杆相对鞘管移动就能实现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的展开及收缩,进而实现对血栓的收集及包裹,血栓难以逃逸,结构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两种方式,由于药物溶栓效果持续时间长,并且针对大块血栓,作用效果差。因此,机械取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机械取栓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抽吸血栓、抓捕器取栓、激光碎栓。其中,抓捕器取栓是使用取栓球囊与血管壁接触,将血栓刮落带出体内,取栓时,由于球囊会阻断血管的血流,对人体影响较大。因此出现了取栓滤网,在取栓时,不会阻断血流,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取栓滤网为取栓滤网,存在血栓逃逸的问题。目前也有一些采用取栓滤网的取栓装置,以避免或减少血栓逃逸,但是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制造和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取栓时不会阻断血流、能有效避免血栓逃逸、且结构简单巧妙、使用方便的血管内取栓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任务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包括鞘管、穿过鞘管的操纵杆、沿轴向设置在操纵杆上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操纵杆沿其轴向设有供导丝穿过的中孔,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均为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动展开的弹性伞状结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的封闭端均固定连接操纵杆,敞口端相对设置且第一密网的部分插置在第二密网内从而能配合形成一个滤栓罩,第一密网位于第二密网的远端,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的外径大于第一密网的外径从而使第二密网与第一密网重叠处形成一个连通滤栓罩内部的环形入口,所述操纵杆能够相对鞘管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将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推出鞘管而自动展开或拉入并收缩于鞘管内。
[000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网和所述第二密网均为由锥形段和直筒段串联组成的伞状结构,所述封闭端位于锥形段的顶端,所述敞口端位于直筒段的自由端,锥形段和直筒段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与第一密网配合形成的所述滤栓罩为胶囊状结构。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网和/或所述第二密网采用具备弹性的金属网制作而成,或者采用具备弹性的金属伞骨配合罩在外面的网罩制作而成。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血管内取栓装置还包括导丝,所述导丝穿过所述操纵杆的所述中孔。
[0009]使用时,先将操纵杆上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收缩于鞘管内,然后通过导丝引导将鞘管及其内的操纵杆送到血管内的指定位置,然后通过推动操纵杆相对鞘管朝远端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密网、第二密网依序推出鞘管,第一密网、第二密网脱离鞘管的束缚后会自然展开并配合形成一个滤栓罩(展开后的第一密网、第二密网外径均小于所在血管的内径,因此不会对血管内壁造成刮伤),血流流过时,会通过第一密网、第二密网重叠处的环形
入口进入两个密网的内部(即滤栓罩),需要取出血栓时,通过拖动操纵杆相对鞘管朝向近端移动,第二密网的封闭端先抵接鞘管并在鞘管的挤压下收缩,由于第二密网的敞口端套在第一密网的敞口端外侧,因此会朝内挤压第一密网进而带动第一密网也同时收缩,从而使第二密网和第一密网均收缩并配合包裹其内部的血栓并被依序拖入鞘管内,然后将鞘管及其内的操纵杆取出,从而实现血栓的取出,采用上述方式,可以多次反复操作,达到清除血栓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常用于静脉内取血栓,但也可以用于动脉内取血栓。
[0010]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通过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进行取栓,血流能够穿过密网,因此取栓时不会阻断血流,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配合形成滤栓罩,进入其内的血栓难以逃逸,利用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的弹性自动张开特性及第一密网的部位插置在第二密网内,从而实现了只需要使操纵杆相对鞘管移动就能实现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的展开及收缩,进而实现对血栓的收集及包裹,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快捷,取栓效果好;通过将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设计为由锥形段和直筒段串联组成的伞状结构,使得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与第一密网配合形成的滤栓罩为胶囊状结构,这样可以增加滤栓罩的容积,而且胶囊状结构更加圆滑,不易刮伤血管内壁。
[001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血管内取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专利技术血管内取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鞘管1,操纵杆2,导丝3,第一密网4,锥形段41,直筒段42,第二密网5,环形入口6。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说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6]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进行间接连接。
[0017]如图1

2所示,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包括鞘管1、穿过鞘管1的操纵杆2、穿过操纵杆2中孔的导丝3、以及沿轴向设置在操纵杆2上的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均为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动展开的弹性伞状结构,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的封闭端均固定连接操纵杆2,敞口端均套在鞘管1外并相对设置且第一密网4的敞口端部分插置在第二密网5的敞口端内从而能配合形成一个滤栓罩,第一密网4位于第二密网5的远端,第二密网5部分套设在第一密网4外侧,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5的外径大于第一密网4的外径从而使第二密网5与第一密网4重叠处形成一个连通滤栓罩内部的环形入口6,所述操纵杆2能够相对鞘管1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将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推出鞘管1而自动展开或拉入并收缩于鞘管1内。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网4和所述第二密网5均为由锥形段41和直筒段42串联组成的伞状结构,所述封闭端位于锥形段41的顶端,所述敞口端位于直筒段42的自由端,锥形段41和直筒段42一体成型,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5与第一密网4配合形成的所述滤栓罩为胶囊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网4和/或第二密网5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结构。
[0019]本实施例中,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为采用具备弹性的金属网制作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也可以采用弹性金属伞骨配合罩在外面的网罩制作而成。
[0020]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血管内取栓装置也可以不自带导丝3,可以共用其他介入治疗装置的导丝。
[0021]使用时,先将操纵杆2上的第一密网4和第二密网5收缩于鞘管1内,然后通过导丝3引导将鞘管1及其内的操纵杆2送到血管内的指定位置,然后通过推动操纵杆2相对鞘管1朝远端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密网4、第二密网5依序推出鞘管1,第一密网4、第二密网5脱离鞘管1的束缚后会自然展开并配合形成一个滤栓罩(展开后的第一密网4、第二密网5外径均小于所在血管的内径,因此不会对血管内壁造成刮伤),血流流过时,会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内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鞘管、穿过鞘管的操纵杆、沿轴向设置在操纵杆上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操纵杆沿其轴向设有供导丝穿过的中孔,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均为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动展开的弹性伞状结构,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的封闭端均固定连接操纵杆,敞口端相对设置且第一密网的部分插置在第二密网内从而能配合形成一个滤栓罩,第一密网位于第二密网的远端,展开状态下第二密网的外径大于第一密网的外径从而使第二密网与第一密网重叠处形成一个连通滤栓罩内部的环形入口,所述操纵杆能够相对鞘管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将第一密网和第二密网推出鞘管而自动展开或拉入并收缩于鞘管内。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雄钟炜李存仁郑晓勇钟小彬
申请(专利权)人:梅州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