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314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6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粘合层。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每个发光元件包括发光晶片及灯杯。灯杯具有侧壁,侧壁围绕发光晶片以形成开口,且侧壁的顶面面对入光面。粘合层配置于顶面与入光面之间并延伸至一部分的开口与入光面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使用上述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能在固定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相对位置的同时,减少出光亮暗不均以及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现象。光亮暗不均以及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现象。光亮暗不均以及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尤其是有关于一种能用于显示装置的光源模块以及使用此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照明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照明光源。
[0003]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发光二极管、背板等组件,并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为了固定导光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相对位置的方式通常是将固定胶粘接于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的电路基板之间。
[0004]然而,当固定胶配置时,若加贴过程未紧实易有气泡产生,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后遇到气泡时会产生折射,并且部分的光线也会被固定胶吸收,进而造成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问题。
[0005]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能在固定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相对位置的同时,减少出光亮暗不均的现象。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减少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现象。
[0008]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9]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粘合层。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每个发光元件包括发光晶片及灯杯。灯杯具有侧壁,侧壁围绕发光晶片以形成开口,且侧壁的顶面面对入光面。粘合层配置于顶面与入光面之间并延伸至一部分的开口与入光面之间。
[0010]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的光源模块。显示面板配置于光源模块的出光侧。
[0011]本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每一发光元件的侧壁的顶面面对导光板的入光面,并且粘合层配置于顶面与入光面之间,能达到固定发光原件与导光板之间相对位置的效果。同时,由于粘合层并非如已知技术配置于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电路基板之间且靠近于发光元件,因此能够减少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被粘合层吸收的情况,进而减少出光亮暗不
均的现象。此外,粘合层还延伸至一部分的开口与入光面之间,此处预留的粘合层的空间可以避免导光板及发光元件在组装过程中因为公差造成粘合不全的情况,确保固定导光板的效果不因公差而受到影响。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使用上述的光源模块,因此能减少显示画面亮暗不均的现象。
[0012]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粘合层配置于顶面的示意图。
[0016]图4A至图4F为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之粘合层配置于边框的示意图。
[0017]图5A至图5D为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之粘合层配置于入光面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粘合层配置于顶面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多个发光元件200、粘合层300、电路基板400及背板500。电路基板400配置于背板500上。多个发光元件200配置于电路基板400上,且电连接于电路基板400,电路基板400用于驱使这些发光元件200发光。导光板100例如是配置于电路基板400上,但不局限于此。如图2所示,导光板100可以是部分配置于电路基板400上,或者电路基板400的面积也可以是大于导光板100的面积,使得导光板100整体配置于电路基板400上。于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100也可以是配置于背板500上。导光板100具有入光面110及出光面120,入光面110连接于出光面120。多个发光元件200配置于入光面110旁。粘合层300配置于多个发光元件200与入光面110之间。粘合层300例如是光学胶或固定胶带等,本技术并不特别限制粘合层300的种类,只要其具有粘合光学元件的功能即可。较佳地,本实施例的粘合层300例如具有透光性,以减少对发光元件200所发出的光线L的遮蔽影响。图1中为了清楚绘示粘合层300的结构以及相对位置,因此省略了电路基板400及背板500。
[0020]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00的数量仅为示意,本技术也不特别限制发光元件200的数量。粘合层300的数量例如是对应于发光元件200的数量,但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单一个粘合层300对应于多个发光元件200。本实施例的每一发光元件200包括发光晶片210及灯杯220。发光晶片210及灯杯220配置于发光基板230上。灯杯220具有侧壁221以及发光基板230。侧壁221以及发光基板230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发光晶片210位于容置空间内且配置于发光基板230上。侧壁221围绕发光晶片210以形成开口240,且侧壁221的顶面222面对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10。意即,发光元件200是借由灯杯220而配置于电路基板400上,发光晶片210透过发光基板230电连接至电路基板400。此外,具体而言,粘合层300是配置于顶面222与入光面110之间,并延伸至一部分的开口240与入光面110之间。
粘合层300延伸配置于一部分的开口240与入光面110之间,是为了预留空间,以避免导光板100及发光元件200在组装过程中因为公差造成粘合不全的情况,确保导光板100与发光元件200之间的粘合效果不因公差而受到影响。
[0021]顶面222具有边框223以围绕开口240,换言之,发光元件200的发光面是由边框223及开口240所组成,并且光线L自开口240出射,而粘合层300则是配置于边框223并围绕开口240。在本实施例中,边框223及开口240例如皆为矩形,但不局限于此。边框223具有第一侧边2231、第二侧边2232、第三侧边2233及第四侧边2234。第一侧边2231与第二侧边2232相对。第三侧边2233与第四侧边2234相对。第一侧边2231及第二侧边2232例如是垂直于出光面120,第三侧边2233及第四侧边2234例如是平行于出光面120。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粘合层,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每一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发光晶片及灯杯,所述灯杯具有侧壁,所述侧壁围绕所述发光晶片以形成开口,且所述侧壁的顶面面对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粘合层配置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入光面之间并延伸至一部分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入光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具有边框以围绕所述开口,所述边框具有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粘合层至少配置于所述边框的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配置于所述边框的所述第一侧边并延伸至一部分的所述开口的所述粘合层具有第一宽度,配置于所述边框的所述第二侧边并延伸至一部分的所述开口的所述粘合层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加第二宽度为所述第三侧边的长度的1/4~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具有边框以围绕所述开口,所述边框具有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平行于所述出光面,所述粘合层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启声卢敬州徐明恺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