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225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摄像单元和活动支架,摄像单元包括沿摄像单元的光轴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摄像单元和第二子摄像单元,第一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二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二驱动部;活动支架包括主驱动部,活动支架能够沿光轴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活动支架处于第一位置时,主驱动部与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活动支架带动第一子摄像单元沿光轴方向移动,活动支架处于第二位置时,主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活动支架带动第二子摄像单元沿光轴方向移动。摄像模组的多个子摄像单元可以匹配单个驱动马达来实现移动,减小了摄像模组的设计空间,实现了轻薄化设计,降低了制备成本。制备成本。制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镜头驱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平板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等)的摄像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该电子设备所配置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背景虚化、夜间拍摄清晰,同时消费者也追求轻薄化的体验,而且更要求便携式电子设备所配置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光学变焦,因此,潜望式阵列摄像模组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光学变焦能力的摄像模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0003]目前现有的潜望式阵列摄像模组具有多个摄像单元,多个摄像单元相互移动来实现变焦功能,因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本身提供的空间有限,潜望式阵列摄像模组需要在保持较高变焦倍率的同时保持尺寸不被增加,而多个摄像单元需要匹配多个驱动马达来实现移动,造成了潜望式阵列摄像模组设计空间需求大,从而限制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多个驱动马达也使潜望式阵列摄像模组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的多个子摄像单元可以匹配单个驱动马达来实现移动,减小了所述摄像模组的设计空间,从而实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单个驱动马达也降低了所述摄像模组的制备成本。
[0005]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0006]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模组,其包括摄像单元和活动支架,所述摄像单元包括沿光轴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摄像单元和第二子摄像单元,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二驱动部;所述活动支架包括主驱动部,所述活动支架能够沿所述摄像单元的光轴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
[0007]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单元包括沿光轴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和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和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仅用于说明所述摄像单元包括不同的子摄像单元,而对所述子摄像单元的个数不做限定,即所述摄像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子摄像单元,如此,多个所述子摄像单元可避免单个所述子摄像单元拍摄时对所拍摄照片范围的限制,且多个所述子摄像单元之间可以相互移动,可实现较高的变焦倍率,也可处理难以修正的像差,从而提升画质清晰度,此外,多个所述子摄像单元也满足目前日益流行的多摄像头模组及多摄像头装置需求,从而实现各种成像品质的大幅提升。
[0008]所述摄像单元还包括所述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能够沿所述摄像单元的光轴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间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所在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所在的位置,通过所述活动支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间移动,实现所述活动支架对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或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的位置调节,即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和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的移动通过同一个所述活动支架完成,从而使所述摄像模组的多个所述子摄像单元可以匹配单个所述活动支架来实现移动,而单个所述活动支架可匹配单个驱动马达,进而实现了单个所述驱动马达驱动多个所述子摄像单元的移动,减小了所述摄像模组的设计空间,从而实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单个所述活动支架和单个所述驱动马达也降低了所述摄像模组的制备成本。
[0009]具体地,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包括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包括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活动支架包括所述主驱动部,所述主驱动部可以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主驱动部也可以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本申请中,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互作用方式相同,故本申请以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相互作用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配合,实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实现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可分离地相连,进而所述活动支架可相对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移动或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移动,即所述活动支架可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改变位置。“可分离地相连”可理解为通过电磁感应、滑道、滑轨或其他方式相连,实现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的分离或配合,进而实现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的分离或者配合,其他可分离的方式不限于弹簧、弹性件等活动连接方式。
[001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具有分离状态和配合状态,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而通过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从而实现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可分离地相连,即实现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的分离或配合,进而实现所述活动支架对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的位置调节。例如,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处于所述配合状态,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也处于所述配合状态,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移动,从而可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的位置;而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也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所述活动支架可以单独移动,或者所述活动支架也可以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移动,使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相对所述活动支架移动。此处仅用于举例说明,不做具体限制。
[0011]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即所述活动支架定位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所在位置处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实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所述活动支架可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即所述活动支架定位于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所在位置处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实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所述活动支架可带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
动。
[001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活动支架可沿所述摄像单元的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活动支架可带动所述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但并未对所述活动支架可沿其他方向的移动做出限定,即所述活动支架也可以沿除所述光轴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例如,所述活动支架也可以沿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通过使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处于所述配合状态,实现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相连,从而所述活动支架可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此处仅用于举例说明,不做具体限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为磁性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摄像单元,包括沿光轴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摄像单元和第二子摄像单元,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包括第二驱动部;活动支架,包括主驱动部,所述活动支架能够沿所述摄像单元的光轴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为磁性件,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磁性相吸,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主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之间磁性相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为磁铁,所述主驱动部为线圈,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线圈通过通电与所述磁铁之间磁性相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活动支架包括多个所述主驱动部,多个所述主驱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驱动部或多个所述第二驱动部一一对应;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多个所述主驱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活动支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多个所述主驱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二驱动部相互作用,所述活动支架带动所述第二子摄像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连接板,在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