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换热器包括第一总管、第二总管、第一冷媒流路、第二冷媒流路、以及连接管。其中,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内设有第一阀体,第一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第二冷媒流路流入第一总管;连接管内设有第二阀体,当气态冷媒从第一总管流入时,第二阀体处于打开状态;当液态冷媒从第二总管流入时,第二阀体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设有第三阀体,第三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第二总管流入第二冷媒流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空调室外机在制冷模式下冷媒采用单流路换热、制热模式下冷媒采用双流路换热,以使换热器分别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均能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式及制热模式下均能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式及制热模式下均能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部分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的冷媒管路为双流路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进口管组件、出口管组件、多个直管及多个U管,其中,进口管组件由第一总管1、第一进口分支管31及第二进口分支管41组成,出口管组件由第二总管2、第一出口分支管33及第二出口分支管43组成,第一进口分支管31通过多个直管和U管与第一出口分支管33连通以形成第一冷媒流路3,第二进口分支管41通过多个直管和U管与第二出口分支管43连通以形成第二冷媒流路4。如图2所示,制冷模式下,气态冷媒通过第一总管1流入后,分别沿第一冷媒流路3和第二冷媒流路4流动,最后汇聚至第二总管2后流出。如图3所示,制热模式下,液态冷媒通过第二总管2流入后,分别流入第一冷媒流路3和第二冷媒流路4流动,最后汇聚在第一总管1流出。
[0003]但是,由于制冷模式下的气态冷媒为高温高压,冷媒流动阻力较小,往往冷媒流过的路径越远,换热效果越好,因此冷媒分成两个冷媒流路流动的换热效果较为一般,比单流路结构的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而制热模式下的液态冷媒为低温低压,冷媒流动阻力较大,因此采用两个冷媒流路流动的换热效果较佳。总而言之,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是单流路还是双流路,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是采用相同数量的冷媒流路,而由于制冷模式下采用较少数量的冷媒流路的换热效果好,制热模式下采用较多数量的冷媒流路的换热效果好,导致换热器难以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分别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能够分别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通过改变冷媒流路的数量,以使换热器分别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均能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此外,本技术的目的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室外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
[0006]第一总管;
[0007]第二总管;
[0008]第一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
[0009]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以及
[0010]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通;
[0011]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内设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流入所述第一总管;所述连接管内设有第二阀体,当气态冷媒从
所述第一总管流入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打开状态;当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二总管流入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设有第三阀体,所述第三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所述第二总管流入所述第二冷媒流路。
[0012]基于上述方案,当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第一总管流入后,冷媒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管流入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而由于第一阀体限制了冷媒从第二冷媒流路流入第二冷媒流路的中部、第三阀体限制了冷媒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总管,以使全部冷媒依次通过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第一冷媒流路的中部、连接管、第二冷媒流路的中部、及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二总管,以使气态冷媒采用单流路方式进行换热,冷媒流过的路径最远,换热效果更佳。当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第二总管流入后,由于第二阀体限制了冷媒从连接管流过,以使全部冷媒先通过第二总管分流到第一冷媒流路及第二冷媒流路后,再分别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及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汇流到第一总管,以使液态冷媒采用双流路方式进行换热,换热效果更佳。因此,通过分别控制气态冷媒及液态冷媒在换热器中的冷媒流路的数量以实现空调室外机分别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阀体及所述第三阀体分别为单向阀,所述第二阀体为电磁阀。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一换热管组件及第一出口分支管,所述第一进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总管,所述第一出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总管;所述第三阀体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分支管内。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媒流路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二换热管组件及第二出口分支管,所述第二进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总管,所述第二出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总管;所述第一阀体设于所述第二进口分支管内。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口分支管及所述第二进口分支管并联于所述第一总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出口分支管及所述第二出口分支管并联于所述第二总管的一端。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过冷管;所述过冷管连接于所述第二总管的另一端。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冷媒流路。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总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所述第二总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总管及所述第二总管位于换热器的同一侧。
[0021]本技术的一种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2]当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第一总管流入后,冷媒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管流入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而由于第一阀体限制了冷媒从第二冷媒流路流入第二冷媒流路的中部、第三阀体限制了冷媒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总管,以使全部冷媒依次通过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第一冷媒流路的中部、连接管、第二冷媒流路的中部、及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二总管,以使气态冷媒采用单流路方式进行换热,冷媒流过的路径最远,换热效果更佳。当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第二总管流入后,由于第二阀体限制了冷媒从连接管流过,以使全部冷媒先通过第二总管分流到第一冷媒流路及第二冷媒流路后,再分别从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及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汇流到第一总管,以使
液态冷媒采用双流路方式进行换热,换热效果更佳。
[0023]本技术通过控制空调室外机在制冷模式下冷媒采用单流路换热、制热模式下冷媒采用双流路换热,以使换热器分别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均能发挥最佳的换热能力,从而提高空调室外机的工况。
[0024]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如上面所述的换热器;当空调室外机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总管流入;当空调室外机处于制热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二总管流入。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的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冷媒的流动示意图,图中箭头为冷媒的流动方向;
[0027]图3是图1的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动示意图,图中箭头为冷媒的流动方向;
[0028]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总管;第二总管;第一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总管连通;以及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内设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流入所述第一总管;所述连接管内设有第二阀体,当气态冷媒从所述第一总管流入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打开状态;当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二总管流入时,所述第二阀体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设有第三阀体,所述第三阀体用于限定冷媒单向从所述第二总管流入所述第二冷媒流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为电磁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一换热管组件及第一出口分支管,所述第一进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总管,所述第一出口分支管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总管;所述第三阀体设于所述第一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红霞,吕根贵,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