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1214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包括架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多个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转轴和固定夹,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架体上,所述转轴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夹设置于所述转轴。在工作中,将电缆夹在固定夹中进行夹紧定位,由于固定夹是固定在转轴上的,因此当转轴进行转动时,固定夹也是跟着转动的;当电缆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电缆内部会产生应力,此时,固定夹会发生转动,对应力进行中和,从而延迟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从而延迟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从而延迟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尤其是指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外常见的电缆支架有钢筋混凝土支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电缆支架、角钢电缆支架、不锈钢电缆支架等,薄壁型钢电缆支架等。混凝土电缆支架件小、截面小,钢筋基本配置在截面形心,无法发挥混凝土高抗压强度、钢筋高抗拉强度的材料性能,故其承载力低,容易断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电缆支架广泛应用于电缆沟内,因其易老化、强度低、无法制作大型受力构件,不能应用于电缆隧道、电缆竖井、大空间工作井内。因电缆隧道、综合管廊内敷设电缆较多,并且大截面电缆经常采用蛇形敷设,电缆支架承受作用力较大,一般采用钢结构支架,钢结构支架主要材质为碳素钢或不锈钢,在电缆竖井及大空间工作井电缆敷设情况较为复杂,常常采用型钢柱配合冷弯薄壁钢板支架使用,冷弯薄壁钢板支架与型钢柱主要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0003]在电缆竖井、大型工作井内电缆形可能成不规则空间弧线,施工安装单位一般须先在电缆竖井、大型工作井内搭建脚手架,将电缆敷设完成,根据现场电缆实际空间弧线量取尺寸,再现场切割型钢进行焊接制作电缆支架,并在适当位置安装,不同的电缆竖井、大型工作井,不同的电缆空间弧线,需要制作不同的电缆支架,其工作量大、施工时间长、安装复杂、设计人员无法把控电缆支架安装位置,电缆固定夹无法与电缆支架有效贴合。
[0004]电缆在运行期间热障冷缩,在电缆内形成温度应力,使得弧形段电缆出现弧形偏移量,此时与电缆支架刚性固定处,电缆出现内力主要有轴力、剪力和弯矩,因热障冷缩引起的电缆结构内交变应力对电缆金属护套及主绝缘造成破坏,严重降低电缆使用寿命。
[0005]综上可知,相关技术亟待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可进行旋转,以中和电缆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应力,延长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且加工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施工时间短、通用性强。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包括架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多个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转轴和固定夹,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架体上,所述转轴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夹设置于所述转轴。在实际应用中,架体可以根据电缆隧道的形状设计成弧形,将架体的上下两端预埋在电缆隧道的内壁中进行定位;转轴架设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是可以进行转动的;在工作中,将电缆夹在固定夹中进行夹紧定位,由于固定夹是固定在转轴上的,因此当转轴进行转动时,固定夹也是跟着转动的;当电缆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电缆内部会产生应力,
此时,固定夹会发生转动,对应力进行中和,从而延迟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
[0009]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架体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平行并列设置。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按照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进而有利于转轴进行转动。
[0010]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孔均匀分布。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安装第一支撑板;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工作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高度的定位孔,以便于对不同高度的电缆进行定位。
[0011]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立柱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孔均匀分布。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安装第二支撑板;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工作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高度的定位孔,以便于对不同高度的电缆进行定位。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第一支撑板进行固定。
[0012]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定位孔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第二支撑板进行固定。
[0013]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转轴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依次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转动进行转动,同时有利于对固定夹进行固定。
[0014]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通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通孔滑动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转动进行转动。
[0015]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形状为扇形、半圆形、圆形、环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转动进行转动,同时有利于对固定夹进行固定。
[0016]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夹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第二夹板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夹板连接,所述第一夹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或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将高压电缆夹置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进行固定。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应用中,架体可以根据电缆隧道的形状设计成弧形,将架体的上下两端预埋在电缆隧道的内壁中进行定位;转轴架设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是可以进行转动的;在工作中,将电缆夹在固定夹中进行夹紧定位,由于固定夹是固定在转轴上的,因此当转轴进行转动时,固定夹也是跟着转动的;当电缆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电缆内部会产生应力,此时,固定夹会发生转动,对应力进行中和,从而延迟了高压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应用在电缆隧道中的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架体;11

第一立柱;111

第一定位孔;12

第二立柱;121

第二定位孔;2

固定单元;21

第一支撑
板;22

第二支撑板;23

转轴;231

第一部分;232

第二部分;233

第三部分;24

固定夹;241

第一夹板;242

第二夹板;3

电缆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架体(1)的多个固定单元(2),所述固定单元(2)包括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转轴(23)和固定夹(24),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相对设置于所述架体(1)上,所述转轴(23)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上,所述转轴(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所述第二支撑板(2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夹(24)设置于所述转轴(2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包括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一立柱(11)与所述第二立柱(12)平行并列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11),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孔(111)均匀分布。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121),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孔(121)均匀分布。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高压电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定位孔(111)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鑫张伟王大朋刘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