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振子部件、压电振子支撑结构和压电振子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117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分别连接设置于压电振子元件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和布线基片的至少一个导电部材,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导电部件通过所述引线端子电气导通,并且利用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布线基片不接触地支撑所述压电振子元件。(*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电振子部件、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和压电振子的安装方法,特别是涉及压电变压器部件、压电变压器的支撑结构和压电变压器的安装方法。对于装载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液晶显示(以下称为LCD)屏的携带器具,期望成为小型化、低耗能化。作为这种LCD屏的背景照明而广泛使用的冷阴极管(以下称为CFL),电灯开始时需要1kV以上的高电压,而且连续点灯时需要数百V的高电压。作为所用的变压器,可以小型实现高效率的压电变压器引人注目,针对实用化进行了开发。但是,已经提出的压电变压器的安装方法复杂,还期望开发结构简单容易组装的压电变压器的支撑结构和压电变压器部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容易组装的压电振子部件、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和压电振子的安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在此基础上提供耐冲击性高、可靠性高的压电振子部件、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和压电振子的安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宽度方向尺寸小的压电振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分别连接设置于压电振子元件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和布线基片的至少一个导电部件,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导电部件,通过所述引线端子共同电气导通,利用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布线基片不接触地支撑所述压电振子元件。这样,由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连接压电振子元件表面的电极和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所以可以由此引线端子兼顾电气连接和机械连接。结果,结构变得简单,也容易薄形化。在此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中,较好的是,使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使所述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连接,设置覆盖所述连接处附近的所述引线端子的缓冲部材。在这种情况,由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连接压电振子元件的电极和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所以可以由此引线端子兼顾电气连接和机械连接。结果,结构变得简单,也容易薄形化。再有,由于设置覆盖连接处附近的引线端子的缓冲部材,所以可以使由引线端子的周边部位与压电振子元件相接部分向压电振子元件的集中应力分散,结果,可以获得更大的耐下落冲击强度。这种情况下,使用弹性粘结剂作为缓冲剂,利用缓冲剂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连接压电振子元件和布线基片为好。而且,作为弹性粘结剂最好使用硅酮橡胶。在上述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中,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最好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连接,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于所述引线端子和所述布线基片之间设置缓冲部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连接压电振子元件的电极和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所以可以由此引线端子兼顾电气连接和机械连接。结果,结构变得简单,也容易薄形化。再有,由于在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于所述引线端子和所述布线基片之间设置缓冲部材,所以可以缓和引线端子和布线基片之间产生的冲击,获得可靠性高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而且,作为缓冲部材,使用弹性粘结剂为好,使用硅酮橡胶更好。再有,在上述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中,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最好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件连接,利用弹性粘结剂制成的缓冲部材,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连接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布线基片。这样,利用由弹性粘结剂制成的缓冲部材连接压电振子元件和布线基片,由此提高对压电振子元件的布线基片的支撑固定的可靠性。而且,由于使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物体作为引线端子,所以对压电振子元件的布线基片的支撑固定,由弹性粘结剂和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两方来进行,可提高支撑固定的可靠性。作为弹性粘结剂,最好使用硅酮橡胶。而且,可以仅由弹性粘结剂完成压电振子元件的固定,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引线端子不要求刚性,所以可使用柔软的细线,减小对压电振动的影响。最好在与布线基片的所述连接处的对应部分设置贯通孔,在贯通孔填充缓冲部材。如果这样,可在布线基片更确定地保持缓冲部材。而且,通过在布线基片设置贯通孔,可以通过贯通孔注入缓冲部材,使制造方法简单化。而且,在布线基片设置孔,把压电振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孔内,可以进一步薄型化。上述引线端子最好是条状导电薄带。使用条状薄带可以抑制使用引线端子所导致的厚度增大,容易实现薄型化。作为这种条状导电薄带,最好使用引线框架。而且,引线端子与压电振子元件的电极的连接部位的至少一个连接部最好是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引线端子的连接部如果是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则可以在不妨碍压电振子的振动的条件下把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连接在压电振子元件,不会使压电振子的特性劣化,可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支撑压电振子元件。而且,在引线端子与压电振子元件电极的连接部位中的设置缓冲部材的连接部最好是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设置缓冲部材的连接部如果是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则可在不降低压电振子的共振特性的条件下设置缓冲部材。上述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特别适合用于压电振子是压电变压器的情况。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电振子部件,具有压电振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布线基片和所述压电振子部件的外部连接端子,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把所述压电振子元件装载于所述布线基片,在所述布线基片安装或者设置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通过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使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电气地连接。这样,不是把外部连接端子直接安装于压电振子元件,而是把压电振子元件装载于布线基片,在此布线基片安装或者设置外部连接端子,通过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使压电振子元件和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由此使压电振子元件和布线基片的连接与外部连接端子独立。结果,即使在压电振子部件安装时,在外部连接端子施加大力,也不会对压电振子元件和布线基片的连接以及压电振子元件施力。因此,不会使压电振子部件的性能劣化,容易进行压电振子部件的表面安装。再有,由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连接压电振子元件的表面电极和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所以可用引线端子兼顾电气连接和机械连接,结果,结构简单而且容易实现薄型化。在本说明书中,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包含连接盘,而且,例如压电振子元件通过引线端子与第1连接盘连接,外部连接端子与第2连接盘连接,在这些第1和第2连接盘利用布线和通孔连接的情况中,第1和第2连接盘、布线以及通孔构成的导电部材均也是本说明书所述的导电部材。这种压电振子部件中,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连接在压电振子元件表面设置的至少一个电极和布线基片的至少一个导电部材,利用引线端子电气导通压电振子元件的电极和布线基片的连接盘,同时利用引线端子在不与布线基片接触的情况下支撑压电振子元件。而且,在上述压电振子部件中,具有压电振子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面最好与布线基片对置,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分别连接设置于压电振子元件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和布线基片的至少一个导电部材,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导电部件通过所述引线端子电气导通,并且利用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布线基片不接触地支撑所述压电振子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连接,设置覆盖所述连接处附近的所述引线端子的缓冲部材。3.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连接,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于所述引线端子和所述布线基片之间设置缓冲部材。4.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连接,利用弹性粘结剂制成的缓冲部材,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连接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布线基片。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连接处的对应部分设置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填充所述缓冲部材。6.根据权利要求1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线基板上设置孔,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孔内。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是条状导电薄带。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的连接部位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是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的连接部位中设置所述缓冲部材的连接部是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振子是压电变压器。11.一种压电振子部件,具有压电振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布线基片和所述压电振子部件的外部连接端子,利用导电弹性体制成的引线端子把所述压电振子元件装载于所述布线基片,在所述布线基片安装或者设置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通过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使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电气地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引线端子,电气和机械地分别连接在所述压电振子元件表面设置的至少一个电极和所述布线基片的至少一个导电部材,利用所述引线端子电气导通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和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导电部材,同时利用所述引线端子在不与所述布线基片接触的情况下支撑所述压电振子元件。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连接,设置覆盖所述连接处附近的所述引线端子的缓冲部材。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导电部材连接,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在所述引线端子和之间设置缓冲部材。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的面与所述布线基片对置,所述引线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电极的预定连接处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引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导电部材连接,利用弹性粘结剂制成的缓冲部材,在至少与所述连接处对应之处,连接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布线基片。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布线基片的所述连接处的对应部分设置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填充所述缓冲部材。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是条状导电薄带。18.根据权利要求12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的连接部位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是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19.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所述电极的连接部位中设置所述缓冲部材的连接部是所述压电振子元件的振动节点。20.根据权利要求11-19中任一项的压电振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布线基片上安装覆盖所述压电振子元件和所述引线端子的外壳。21.根据权利要求11-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山光一高木周作吉田光伸岩田靖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