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技术领域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包括墙体,所述墙体顶端设有屋檐,所述屋檐的下方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顶端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左右两端均固设有沿边,所述沿边与排水槽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排水槽的内部底端安装设有导流板,所述排水槽的底端设有与墙体一侧壁相连接的云台,所述排水槽的前侧底端连通设有排水管一,所述排水管一的底端依次连通设有排水管二和排水管三,所述排水管三的外侧通过两组呈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与墙体一侧壁相连接,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对雨水中掺杂的比如树叶等的杂物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排水管堵塞,有利于提高本装置的使用效果。的使用效果。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
,具体为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檐口就是指建筑构图中在顶部的典型地带线脚并凸的水平部件,“檐口”又被常被误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其特指古典建筑檐部三个部分的最上部分,传统的屋顶檐口防水装置结构较为简单,传统的防水装置不具备对雨水进行过滤的功能,若是屋顶檐口上的杂物通过水流进入防水装置内部,容易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影响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使用效果不佳,且防水装置上的排水管道稳定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提高防水装置的使用效果和排管管道的稳定性,为此,我们提供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包括墙体,所述墙体顶端设有屋檐,所述屋檐的下方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顶端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左右两端均固设有沿边,所述沿边与排水槽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排水槽的内部底端安装设有导流板,所述排水槽的底端设有与墙体一侧壁相连接的云台,所述排水槽的前侧底端连通设有排水管一,所述排水管一的底端依次连通设有排水管二和排水管三,所述排水管三的外侧通过两组呈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与墙体一侧壁相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正面呈V型,所述导流板呈三角形,所述过滤网和导流板相互对立,所述导流板的底部长度为排水槽内部底端长度的二分之一。
[0006]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的左右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耳板,所述耳板与云台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二连接件。
[000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相对立的抱箍一和抱箍二,所述抱箍一和抱箍二之间通过第三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抱箍一和抱箍二相远离的一侧端分别固设有把手和连接板,所述把手呈弧形,所述连接板呈横向的T型,所述连接板通过多个第四连接件连接墙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为防水螺栓,所述抱箍一和抱箍二的大小相同,所述抱箍一的内部直径与排水管三的外部直径相同。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一正面呈凹型,所述排水管一的顶部两端分别位于导流板的左右两侧方,所述排水管二位于排水管一的底端中部,所述排水管一和排水管二一体成型,所述排水管二和排水管三活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三的外部直径与排水管二的内部直径相同,所述排水管二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排水管三的外侧表面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对雨水中掺杂的比如树叶等的杂物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杂物随着雨水流入排管一内,造成排水管堵塞,有利于提高本装置的使用效果,通过设置导流板,便于对雨水进行分流处理,且便于雨水集中汇聚至排水管一中并通过排水管二和排水管三排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0013]2、通过设置固定组件,通过第四连接件可以将连接板与墙体一侧壁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三连接件便于将抱箍一和抱箍二安装连接在一起,通过抱箍一和抱箍二可以将排水管三的位置固定,有利于提高排水管三的稳定性。
[0014]3、通过设置沿边和第一连接件,可以对过滤网进行拆卸安装,方便清理或更换过滤网,通过设置耳板和第二连接件,便于排水槽与云台之间的拆卸安装,通过设置云台,可以给排水槽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分解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排水管一、排水管二和排水管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固定组件顶部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墙体;2、屋檐;3、排水槽;4、过滤网;5、沿边;6、第一连接件;7、导流板;8、云台;9、排水管一;10、排水管二;11、排水管三;12、固定组件;121、抱箍一;122、抱箍二;123、第三连接件;124、把手;125、连接板;126、第四连接件;13、耳板;14、第二连接件;15、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
‑
3,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包括墙体1,墙体1顶端设有屋檐2,屋檐2的下方设有排水槽3,排水槽3的顶端设有过滤网4,过滤网4的左右两端均固设有沿边5,沿边5与排水槽3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件6,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6,便于过滤网4和排水槽3之间的拆卸安装,便于对过滤网4进行后期的清理或更换,排水槽3的内部底端安装设有导流板7,排水槽3的底端设有与墙体1一侧壁相连接的云台8,云台8的一侧端与墙体1焊接,通过设置云台8,可以给排水槽3提供稳定的支撑力,排水槽3的前侧底端连通设有排水管一9,排水管一9的底端依次连通设有排水管二10和排水管三11,排水管三11的外侧通过两组呈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12与墙体1一侧壁相连接。
[0023]请参阅图1
‑
2,过滤网4正面呈V型,导流板7呈三角形,过滤网4和导流板7相互对
立,导流板7的底部长度为排水槽3内部底端长度的二分之一,雨水可通过导流板7汇聚至排水槽3内部的两侧并通过排水管一9排出,通过设置导流板7可以将雨水进行分流处理,有利于提高本装置的排水效果,从而提高本装置的使用效果,排水槽3的左右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耳板13,耳板13与云台8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二连接件14,通过设置耳板13和第二连接件14,便于排水槽3与云台8之件的拆卸与安装,有利于提高本装置的使用效率。
[0024]请参阅图1和图4,固定组件12包括两个相对立的抱箍一121和抱箍二122,抱箍一121和抱箍二122之间通过第三连接件123活动连接,抱箍一121和抱箍二122相远离的一侧端分别固设有把手124和连接板125,把手124呈弧形,连接板125呈横向的T型,连接板125通过多个第四连接件126连接墙体1,通过设置固定组件12,便于将排水管三11的位置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排水管三11的稳定性。
[0025]请参阅图1
‑
2和图4,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14、第三连接件123和第四连接件126均为防水螺栓,抱箍一121和抱箍二122的大小相同,抱箍一121的内部直径与排水管三11的外部直径相同。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顶端设有屋檐(2),所述屋檐(2)的下方设有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的顶端设有过滤网(4),所述过滤网(4)的左右两端均固设有沿边(5),所述沿边(5)与排水槽(3)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件(6),所述排水槽(3)的内部底端安装设有导流板(7),所述排水槽(3)的底端设有与墙体(1)一侧壁相连接的云台(8),所述排水槽(3)的前侧底端连通设有排水管一(9),所述排水管一(9)的底端依次连通设有排水管二(10)和排水管三(11),所述排水管三(11)的外侧通过两组呈上下对称的固定组件(12)与墙体(1)一侧壁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4)正面呈V型,所述导流板(7)呈三角形,所述过滤网(4)和导流板(7)相互对立,所述导流板(7)的底部长度为排水槽(3)内部底端长度的二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3)的左右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耳板(13),所述耳板(13)与云台(8)的连接处共同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二连接件(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12)包括两个相对立的抱箍一(121)和抱箍二(1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宁,
申请(专利权)人:杨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