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0368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其包括壳体、泵轴和轴承座;壳体内设有空腔,空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相连通的回油腔、轴向轴承、送油腔、推力轴承和进油腔;泵轴贯穿所述壳体,泵轴沿竖直方向延伸;轴承座包括相连的固定部和外环壁,固定部位于外环壁上方,固定部与泵轴相固定,外环壁套在泵轴外,外环壁与泵轴之间留有让位空间,让位空间与进油腔相连通,壳体套在轴承座外,轴承座与壳体的内侧面通过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相连接,外环壁上开设有旋油孔,旋油孔分别与让位空间和回油腔相连通,且旋油孔靠近泵轴的一侧朝泵轴的旋转方向偏移,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加快了润滑油循环流动的速度,提高润滑油的散热和润滑效果。提高润滑油的散热和润滑效果。提高润滑油的散热和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泵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水泵轴承应用技术中,泵壳内一般会有油腔用来存储润滑油,润滑油除了可以润滑泵壳内的轴承之外,还可以起到导热的作用,将水泵的泵轴和轴承产生的热量导出泵壳外,然而现有的水泵中,普遍存在润滑油循环流动慢,轴承润滑效果差,导热差的问题,导致水泵内的轴承运行温度高,运行容易振动,噪声大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水泵内的润滑油循环流动慢且润滑不到位。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其包括壳体、泵轴和轴承座;所述壳体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相连通的回油腔、轴向轴承、送油腔、推力轴承和进油腔;所述泵轴贯穿所述壳体,所述泵轴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轴承座包括相连的固定部和外环壁,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外环壁上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泵轴相固定,所述外环壁套在所述泵轴外,所述外环壁与所述泵轴之间留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进油腔相连通,所述壳体套在所述轴承座外,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通过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相连接,所述外环壁上开设有旋油孔,所述旋油孔分别与所述让位空间和所述回油腔相连通,且所述旋油孔靠近所述泵轴的一侧朝泵轴的旋转方向偏移。
[000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位于所述空腔远离泵轴的一侧,所述散热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冷却盘管。
[000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和所述泵轴之间设有阻油套,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阻油套上,所述阻油套伸入所述让位空间,所述阻油套套在所述泵轴外,且所述泵轴可相对于所述阻油套转动,所述阻油套的顶端与所述外环壁之间留有让位间隙,所述阻油套与所述外环壁之间设有环形的甩油槽,所述甩油槽位于所述旋油孔和所述让位间隙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的内侧面背向泵轴的方向凹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内背向泵轴的方向凹设有第二槽,所述旋油孔与所述第二槽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的顶面向上凹设有环形的阻油槽,所述阻油槽的内表面为弧面。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阻油套的外侧面朝泵轴的方向凹设有环形的接油槽,所述接油槽位于所述甩油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留有避让间隙,所述固定部的外侧面朝所述泵轴的方向凹设有环形的第三槽,所述第三槽位于所述避让间隙和回油腔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槽的顶面向上凹设有环形的防油槽,所述防油槽的内表面为弧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旋油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泵轴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0~50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旋油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泵轴的径向之间的夹角为15~90度。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回油腔、轴向轴承、送油腔、推力轴承、进油腔、让位空间和旋油孔设置成循环回路,使得泵轴在旋转时,润滑油可以不间断地流经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保持对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润滑作用,且润滑油可以持续带走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热量,从而对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进行散热,此外,由于旋油孔靠近所述泵轴的一侧朝泵轴的旋转方向偏移,润滑油在进入旋油孔后,旋油孔的内表面会推动润滑油,润滑油在惯性的作用下加速流向送油腔,使得润滑油加速循环流动,提高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润滑效果,也提高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轴承座和阻油套的结合图;
[0017]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是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阻油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7是轴承座俯视图。
[0022]图中,1、泵轴;2、轴承座;21、外环壁;211、旋油孔;212、第一槽;213、第二槽;214、阻油槽;22、固定部;221、第三槽;222、防油槽;223、凹陷;3、壳体;31、空腔;311、回油腔;312、轴向轴承;313、送油腔;314、推力轴承;315、进油腔;32、轴承箱;321、散热筋;33、轴承架;34、轴承盖;35、散热腔;4、阻油套;41、接油槽;42、让位间隙;5、避让间隙;6、让位空间;7、甩油槽;8、冷却盘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其包括泵轴1、轴承座2和壳体3,所述轴承座2位于壳体3内,所述泵轴1贯穿所述壳体3,所述泵轴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泵轴1可以相对于壳体3自转,所述轴承座2随泵轴1转动而转动,所述壳体3 内的润滑油随泵轴1和轴承座2转动而循环流动。
[0026]如图1、图3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3内设有空腔31,所述空腔 31内装有润滑油,所述空腔31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相连通的回油腔311、轴向轴承312、送油腔313、推力轴承314和进油腔315,润滑油可以顺着所述回油腔311、所述轴向轴承312、所述送油腔313、所述推力轴承314和所述进油腔315依次流动。所述轴承座2包括相连的固定部22和外环壁21,所述固定
部22位于所述外环壁21上方,所述固定部22和所述外环壁21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22为环状且套在所述泵轴1外,所述固定部22与所述泵轴1通过平键固定在一起,所述固定部22与所述泵轴1完全贴紧且无法通过润滑油。所述外环壁21套在所述泵轴1外,所述外环壁21与所述泵轴1之间留有让位空间6,所述让位空间6为环形,所述让位空间6与所述进油腔315相连通,所述壳体3套在所述轴承座2外,所述轴承座2与所述壳体3的内侧面通过轴向轴承312和推力轴承314相连接,所述外环壁21上开设有旋油孔211,所述旋油孔211分别与所述让位空间6和所述回油腔311 相连通。所述旋油孔2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泵轴1的径向倾斜,其中,所述旋油孔211靠近所述泵轴1的一侧朝泵轴1的旋转方向偏移。
[0027]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当所述泵轴1旋转时,所述轴承座2随之转动,所述让位空间6内的润滑油在所述轴承座2的带动下往远离泵轴1的方向甩,由于旋油孔211靠近所述泵轴1的一侧朝泵轴1的旋转方向偏移,进入旋油孔211内的润滑油在旋油孔211 的内表面的推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泵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相连通的回油腔、轴向轴承、送油腔、推力轴承和进油腔;泵轴,所述泵轴贯穿所述壳体,所述泵轴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及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包括相连的固定部和外环壁,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外环壁上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泵轴相固定,所述外环壁套在所述泵轴外,所述外环壁与所述泵轴之间留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进油腔相连通,所述壳体套在所述轴承座外,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通过轴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相连接,所述外环壁上开设有旋油孔,所述旋油孔分别与所述让位空间和所述回油腔相连通,且所述旋油孔靠近所述泵轴的一侧朝泵轴的旋转方向偏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位于所述空腔远离泵轴的一侧,所述散热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冷却盘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泵轴之间设有阻油套,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阻油套上,所述阻油套伸入所述让位空间,所述阻油套套在所述泵轴外,且所述泵轴可相对于所述阻油套转动,所述阻油套的顶端与所述外环壁之间留有让位间隙,所述阻油套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兵江劲松唐建迎徐彦鹏沈理廖建平罗先荣魏家楷王靖宋广海张旺陈俊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昕恒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