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包括:蓄电电池、逆变器、电路板,蓄电电池连接充电输入口,用于电池充电;蓄电电池连接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电气连接逆变器;电路板上分布有: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移动供电系统的诞生解决了野外作战时一些大功率电器无法长时间稳定工作,提高了野外作战能力,220v标准电压便于各种电器的充电使用。
[0003]但是,即使是供电系统其续航也是有限的,尤其在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时候耗电是非常的快的,如何在外的情况下提高电源的使用续航成了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续航能力较强,且适合野外夜间使用的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蓄电电池、逆变器、电路板,逆变器输入端接蓄电电池输出端,用于转换蓄电电池电量;逆变器输出端接电路板,用于将转换后的电池电量提供至电路板;电路板与多个电源输出接口连接,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蓄电电池连接充电输入口,用于电池充电;蓄电电池连接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电气连接逆变器;电路板上分布有:DC
‑
DC降压电路、交流控制电路、探照灯控制电路、USB接口电路,DC
‑
DC降压电路用于将蓄电电池直流电稳压降压输出,交流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交流控制电路输出端连接交流供电端口,用于外部设备的交流供电,探照灯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探照灯控制电路用于对探照灯供电,USB接口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USB接口电路用于对USB接口供电。
[0006]进一步的,触发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三极管Q36、MOS管Q35,三极管Q3基极经过电阻R9接蓄电电池充电端口,三极管Q3与三极管Q36构成同向驱动电路,三极管Q36的基极还输入探灯控制开关、交流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三极管Q36与MOS管Q35连接,用于驱动MOS管的通断,MOS管Q36的电流输出端接逆变器、风扇供电端口。
[0007]进一步的,DC
‑
DC降压电路采用TPS54560型号的稳压器U8,稳压器U8的VCC管脚连接蓄电电池供电口、BOOT管脚和SW管脚之间连接自举电容C42,且SW管脚输出降压后的电压。
[0008]进一步的,交流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47和MOS管Q19,三极管Q47的基极接交流控制开关,三极管Q47的集电极经过上拉电阻R224接入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MOS管Q19的栅极接三极管Q47的集电极、MOS管Q19的源极接经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漏极接交流输出端口。
[0009]进一步的,探照灯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6、MOS管Q5,三极管Q6基极接探灯控制开关、集电极经过分压电阻后接MOS管Q5的栅极以及上拉电阻R29,上拉电阻R29的另一端接经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MOS管Q5的源极接经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漏极接探照灯控制端口。
[0010]进一步的,USB接口电路包括三极管Q2、MOS管Q1,三极管Q2的基极输入探灯控制开关、交流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集电极接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接MOS管Q1的栅极以及滤波电路,滤波电路的另一端接经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MOS管Q1的源极接经DC
‑
DC降压电路降压后的电压、漏极接USB供电口。
[0011]进一步的,电路板上还分布有电量显示控制电路,电量显示控制电路信号用于接收蓄电电池变化信号并反馈至电量显示模块,电量显示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6、MOS管Q15,三极管Q16的基极接蓄电电池充电端口、探灯控制开关、交流控制开关,三极管Q16的集电极接电阻R33,电阻R33的另一端接MOS管Q15的栅极和电阻R34,电阻R34的另一端接蓄电电池供电口,MOS管Q15的源极接蓄电电池供电口、漏极接电量显示模块。
[0012]进一步的,主板、蓄电电池安装于外壳内,蓄电电池充电端口、逆变器开关、探灯控制开关、探照灯控制端口、交流控制开关、交流输出端口、电量指示灯、USB输出口都设置于外壳的壳体上。
[0013]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电路结构简单,电量损耗小,配有太阳能充电板可以进行户外活动时,延长使用时间;且配有220V交流电以及USB电源输出,可用于排爆干扰仪、电脑、平板、手机等在野外充电使用,同时配置LED 应急灯,可用于夜晚照明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关于蓄电电池和触发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关于DC
‑
DC降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关于交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关于交流输出端口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关于探照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关于探照灯供电端口的电路原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关于USB接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2]图9为本技术关于电量显示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图,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设置蓄电电池、电路板和逆变器,蓄电电池采用七个共24V 120A的三元锂电池,用来存储电量,蓄电电池与外壳上充电接口、太阳能充电接口电气连接,实现充电;逆变器输入端接蓄电电池输出端,逆变器采用1500W的逆变器,可将锂电池内的24V直流电转换为220V交流电,逆变器输出端接电路板,逆变器将锂电池里内的点转换后进入电路板,电路板上分布有多种控制电路,与外壳上的多个电源输出接口电气连接,通过电路板分配给各个电源输出接口以实现电源的供电;图1所示,外壳上分布有:用于蓄电电池充电的太阳能充电接口3和充电插座6,显示电量的电量指示灯4,用于连接探照灯的探灯插座5、用于控制探照灯插座供电的探照灯开关7、两个USB输出口2、两个220V五孔的交流输出端口1、用于控制交流输出端口得失电的交流控制开关8。
[0025]蓄电电池连接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电气连接逆变器;电路板上分布有:DC
‑
DC降压电路、交流控制电路、探照灯控制电路、USB接口电路,DC
‑
DC降压电路用于将蓄电电池直流电稳压降压输出,交流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交流控制电路输出端连接交流供电端口,用于外部设备的交流供电,探照灯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探照灯控制电路用于对探照灯供电,USB接口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USB接口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包括:蓄电电池、逆变器、电路板,逆变器输入端接蓄电电池输出端,用于转换蓄电电池电量;逆变器输出端接电路板,用于将转换后的电池电量提供至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多个电源输出接口连接,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电池连接充电输入口,用于电池充电;所述蓄电电池连接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电气连接逆变器;所述电路板上分布有:DC
‑
DC降压电路、交流控制电路、探照灯控制电路、USB接口电路,所述DC
‑
DC降压电路用于将蓄电电池直流电稳压降压输出,所述交流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所述交流控制电路输出端连接交流供电端口,用于外部设备的交流供电,所述探照灯控制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探照灯控制电路用于对探照灯供电,所述USB接口电路与DC
‑
DC降压电路电气连接,所述USB接口电路用于对USB接口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三极管Q36、MOS管Q35,三极管Q3基极经过电阻R9接蓄电电池充电端口,所述三极管Q3与三极管Q36构成同向驱动电路,三极管Q36的基极还输入探灯控制开关、交流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三极管Q36与MOS管Q35连接,用于驱动MOS管的通断,MOS管Q36的电流输出端接逆变器、风扇供电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C
‑
DC降压电路采用TPS54560型号的稳压器U8,稳压器U8的VCC管脚连接蓄电电池供电口、BOOT管脚和SW管脚之间连接自举电容C42,且SW管脚输出降压后的电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移动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林,胡义,徐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和为永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