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861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包括一次侧管网,所述一次侧管网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交换器,所述交换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二次侧管网,所述二次侧管网的流出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流入管,所述流入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远离流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流出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流出管,所述流入管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多个支管与流出管,提前将流向各个楼层的管道进行分离,为安装布局多个压力阀提供安装条件,通过设计多个压力阀与支管,实现无论哪个用户停止使用,不影响管道内部的压力保持一致。不影响管道内部的压力保持一致。不影响管道内部的压力保持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侧动压降低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北方供热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非常普遍,通常在热力站内二次侧通过低温热水向用户供热。目前热力站内多采用补水泵定压,补水点及压力恒定点均在循环水泵吸入口,二次侧系统静压压力即是循环泵的入口压力。当面临局部建筑或供热小区地形高差较大的情况时,为了维持局部较高建筑满水会造成低处散热设备超压,在设计时需额外增设系统分区、局部更换低处散热设备或采用高低区直连机组解决,均会较大幅度增加工程造价及实施难度。
[0003]如专利号为CN205261733U中介绍的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虽然解决了保证了最不利端的用热需求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下列缺陷:
[0004]1、该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当最不利端处于距离较远时传输距离远动态响应慢,以及最不利端不在使用供热时,管道内部的整体压力高于需要压力值;
[0005]2、目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依赖循环泵的供水的动态变化,导致水管的内部容易产生水锤效应,对水管的承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包括一次侧管网,所述一次侧管网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交换器,所述交换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二次侧管网,所述二次侧管网的流出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流入管,所述流入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管;
[0008]所述第一支管远离流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流出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流出管,所述流入管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管,所述流入管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流出管,所述第二支管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流出管,所述第二支管的右表面且位于第二流出管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流出管,所述第一流出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阀,所述第二流出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压力阀,所述第三流出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压力阀,所述第四流出管的内部第六压力阀。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所述二次侧管网的回流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补水泵。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所述第一支管与流入管连通。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第四流出管、第五流出管的直径相同。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所述第一压力阀的数量为两个,上侧所述第一压力阀与第二支管固定连接。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8]所述第二支管的内表面且位于第一压力阀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压力阀,所述第三压力阀位于第二流出管的上游。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0]所述流入管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五压力阀,所述第五压力阀位于第二支管的上游。
[00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2]所述回流管与第一流出管、第二流出管、第三流出管、第四流出管、第五流出管连通。
[0023]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通过设计多个支管与流出管,提前将流向各个楼层的管道进行分离,为安装布局多个压力阀提供安装条件。
[0025]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通过设计多个压力阀与支管,实现无论哪个用户停止使用,不影响管道内部的压力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例说明:
[0031]1、一次侧管网;2、二次侧管网;3、循环泵;4、补水泵;5、交换器;6、第一压力阀(6);7、第一流出管;8、第二流出管;9、第五流出管;10、第一支管;11、流入管;12、第二压力阀;13、第三压力阀;14、第四压力阀;15、第五压力阀;16、第六压力阀;17、第四流出管;18、第二支管;19、第三流出管;20、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4]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包括一次侧管网1,一次侧管网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交换器5,交换器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二次侧管网2,二次侧管网2的回流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20,回流管2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补水泵4,补水泵4用于补充水,二次侧管网2的流出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3,循环泵3用于提供循环动力,循环泵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流入管11,流入管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管10,第一支管10与流入管11连通。
[0035]第一支管10远离流入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流出管9,第一支管10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流出管17,第四流出管17、第五流出管9的直径相同,流入管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管18,流入管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流出管19,第二支管18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流出管8,第二支管18的右表面且位于第二流出管8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包括一次侧管网(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管网(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交换器(5),所述交换器(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二次侧管网(2),所述二次侧管网(2)的流出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3),所述循环泵(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流入管(11),所述流入管(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管(10);所述第一支管(10)远离流入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流出管(9),所述第一支管(10)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流出管(17),所述流入管(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管(18),所述流入管(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流出管(19),所述第二支管(18)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流出管(8),所述第二支管(18)的右表面且位于第二流出管(8)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流出管(7),所述第一流出管(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阀(6),所述第二流出管(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压力阀(12),所述第三流出管(19)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压力阀(14),所述第四流出管(17)的内部第六压力阀(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侧动压降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管网(2)的回流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港益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