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845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1)不仅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S)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拧转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还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1)用于将运动线缆(S)固定于飞机上,包括:连杆限位双卡箍(2),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2)由第一卡箍(21)、第二卡箍(22)和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一体连接成同轴的连杆(23)构成;以及游动限位卡箍(3),所述游动限位卡箍(3)在固定有运动线缆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卡箍与第二卡箍之间,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均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尤其涉及用于民用飞机的机翼的狭窄空间内对运动线缆进行固定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民用飞机上,在多处使用运动线缆对部件之间进行电连接,例如,在机翼的有限工件内通过运动线缆对各个部件之间进行电连接。
[0003]以往,为了固定运动线缆,通常采用直接将运动线缆紧固成无法运动的卡箍结构。具体地,通过两个内径与运动线缆的直径匹配的卡箍固定运动线缆的一端(运动线缆的另一端与运动部件连接)并使其无法移动,然后,利用紧固件(例如螺钉)将两个卡箍分别固定于支架,并将支架安装于飞机上。
[0004]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卡箍中,由于运动线缆被卡箍卡死无法移动,因此,当运动部件带动运动线缆移动时,运动线缆往往会在与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发生拧转。因而,运动部件对运动线缆的拧转所产生的拧转应力会作用于上述部位。重复多次之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容易出现磨损,导致使用寿命不长。
[0005]除此以往,当运动部件朝远离卡箍的方向拉伸运动线缆时,拉伸应力将会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当运动部件朝靠近卡箍的方向运动时运动线缆被挤压而弯曲,剪切应力将会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
[0006]如此,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因上述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多次聚集容易发生磨损。
[0007]为了避免上述这样的磨损,以往,在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往往会设置电磁屏蔽导管和机械防磨材料,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运动线缆仍会出现磨损的情况。
[0008]此外,以往,在安装卡箍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手动将两个卡箍先后安装于支架上,然后安装于飞机上。这样一来,由于手动操作的偏差,两个卡箍经常会出现不同轴的情况。因此,固定于两个卡箍中的运动线缆的从两个卡箍的出线方向经常会发生偏移,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很容易因拧转而发生磨损。
[0009]因此,如何更好地避免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磨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不仅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拧转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还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运动线缆固定于飞机上,其特征是,包括:连杆限位双卡箍,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由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一体连接成同轴的连杆构成;以及游动限位卡箍,所
述游动限位卡箍在固定有所述运动线缆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之间,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均大于所述运动线缆的直径。
[0012]根据上述结构,在游动限位卡箍固定运动线缆、同时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在游动限位卡箍的轴向两端套住运动线缆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卡箍与第二卡箍同轴且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径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因此,运动线缆能在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中同步地同轴旋转,由此,运动线缆的从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伸出的轴向两端不会拧转,从而能避免因上述拧转而使拧转应力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部位处而导致磨损。
[0013]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轴向上,所述游动限位卡箍与所述第一卡箍之间隔开第一间隙,所述游动限位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之间隔开第二间隙。
[0014]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游动限位卡箍与第一卡箍之间隔开第一间隔,在游动限位卡箍与第二卡箍之间隔开第二间隔,能使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运动线缆在轴向上的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的范围内运动。由此,能避免运动部件对运动线缆的拉伸而产生的拉伸应力和运动部件对运动线缆的挤压而产生的剪切应力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部位处,从而能避免因上述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的聚集导致的磨损。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之和为1mm。
[0016]根据上述结构,若使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的和大于1mm,则由于机翼上的用于设置运动线缆的空间有限,运动线缆的移动行程可能会超过规定的范围,可能会干涉到其他部件。另一方面,若使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的和小于1mm,则当运动部件拉伸或挤压运动线缆时,施加于运动线缆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还未通过移动充分释放,游动限位卡箍便与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碰撞。如此,施加于运动线缆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仍会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部位而发生磨损。
[0017]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卡箍的远离所述游动限位卡箍的一端、所述第二卡箍的远离所述游动限位卡箍的一端分别形成有圆弧槽。
[0018]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卡箍的远离游动限位卡箍的一端、第二卡箍的远离游动限位卡箍的一端分别形成有圆弧槽,即使运动部件挤压运动线缆而使运动线缆弯曲,上述圆弧槽也会给运动线缆的弯曲提供径向的缓冲空间,这使得运动线缆不易与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壁面碰撞而将剪切应力传递至运动线缆的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由此,能更好地避免运动线缆的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剪切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
[0019]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游动限位卡箍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
[0020]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游动限位卡箍的内径与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能通过一个模具同时制造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游动限位卡箍。由此,能节省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0021]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游动限位卡箍设置成以在外周面缠绕填充物的方式固定所述运动线缆,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设置成在所述游动限位卡箍将所述运动线缆固定之后套在所述运动线缆上。
[0022]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在外周面缠绕填充物的方式将运动线缆固定于游动限位卡箍,并且在将运动线缆固定于游动限位卡箍之后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套在运动线缆上,能对应不同直径的多种运动线缆进行固定。由此,能减少部件个数。
[0023]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和所述游动限位卡箍均由PTFE材料形成。
[0024]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连杆限位双卡箍和游动限位卡箍均由PTFE材料形成,由于PTFE材料的摩擦系数低、光滑,因而,能减小运动线缆与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运动线缆固定于飞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杆限位双卡箍,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由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一体连接成同轴的连杆构成;以及游动限位卡箍,所述游动限位卡箍在固定有所述运动线缆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之间,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均大于所述运动线缆的直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轴向上,所述游动限位卡箍与所述第一卡箍之间隔开第一间隙,所述游动限位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之间隔开第二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之和为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煌华陈强许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