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变径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773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径盖,其包括呈圆柱结构的变径盖本体,变径盖本体内部设置有通道,变径盖本体的顶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与变径盖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间距;变径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中间连接部,中间连接部的横截面由上至下呈外径依次增大的多台阶结构,且第一段为向外凸出的变径段。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卡箍的配合连接上下舱体,使得两个相邻舱体连接安装拆卸方便,缩短安装拆卸时间,提升安装效率,且可以使用外部自动化设备自动完成抵紧或者放松卡箍,实现相邻两个舱体的连接和分离,不需要人工进行作业,提高作业安全性。提高作业安全性。提高作业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径盖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连接件
,特别涉及一种变径盖。

技术介绍

[0002]在油气资源开采领域中,为了测得的相关岩层物理力学参数,需要使用保真取芯率定平台获取深部原位保真岩芯,现有技术中的保真取芯率定平台包括有多个舱体,为了将多个舱体进行密封连接,通常在两个相邻的舱体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件或者在多个舱体的端面设置有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法兰盘,使相邻的两个舱体密封连接,但是这样设置,只能依靠人工手动拧紧螺栓连接两个相邻的舱体,不仅安装拆卸的效率低下,而且当两个需要连接的舱体位于地下时,安装人员进入地下空间作业困难,且严重影响安装人员的安全。
[0003]现有的法兰盘和螺栓的固定方式,在连接好两个相邻的舱体后,如果需要分离两个舱体,需要作业人员进入地下环境或者将多个舱体吊离地下,需要人工拧动拆卸下多颗连接螺栓,导致拆卸时间长,拆卸效率低下,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径盖,解决现有技术中保真取芯率定平台的两个相邻舱体连接安装拆卸困难,安装拆卸时间长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提供一种变径盖,其包括呈圆柱结构的变径盖本体,变径盖本体内部设置有呈直线型的通道,变径盖本体的顶部圆周外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呈圆柱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与变径盖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间距;
[0007]变径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面与变径盖的下端面平齐,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中间连接部,中间连接部的横截面由上至下呈外径依次增大的多台阶结构,且第一段为向外凸出的变径段;
[0008]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中间连接部,中间连接部的顶部外径与变径盖的外径相同,中间连接部的下端面与第二连接部的上端面相接。
[0009]本方案的基本原理为:将变径盖设置在所需要连接的两个舱体之间,上舱体端口与变径盖本体相接,且上舱体的端口端面与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接触,完成对变径盖与上舱体之间的连接,然后通过将带沟槽的卡箍设置在上舱体与变径盖的连接处,完成变径盖中的第一连接部与上舱体的密封连接;下舱体的端口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方式与上舱体和第一连接部的连接方式相同,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卡箍的方式连接上下舱体,替代了传动使用法兰盘与螺栓配合的方式连接相邻的舱体,使得两个相邻舱体连接安装拆卸方便,缩短安装拆卸时间,提升安装效率,且可以使用外部自动化设备自动完成抵紧或者放松卡箍,实现相邻两个舱体的连接和分离,不需要人工进行作业,提高作业安全性。
[0010]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上舱体与第一连接部的密封连接,位于第一连接部顶部的变
径盖本体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密封圈安装槽。
[0011]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上舱体与第一连接部安装后的位置固定,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设置有用于安装限位块的第一限位槽。
[0012]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连接舱体的环形安装槽,环形安装槽的内环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闭合的第二密封圈安装槽。第二密封圈安装槽内安装有密封圈,在下舱体连接在环形安装槽后,实现下舱体的端口与环形安装槽密封连接。
[0013]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下舱体的端口与环形安装槽安装后的位置固定,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限位孔的第二限位槽。
[0014]进一步地,变径盖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中间连接部均为一体化结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中间连接部可以通过车削加工一体成型,使得变径盖为一体结构,整体性更好,加工为更方便快捷。
[0015]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面为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2
°
的锥度斜面,第二连接部中最大圆台的上端面为与竖直平面之间夹角为92
°
的锥度斜面。带沟槽的卡箍在夹紧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过程中,沟槽的测面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锥度斜面配合,卡箍相向靠近移动时,迫使第一连接部向上运动和第二连接部向下运动,实现变径盖与上舱体和下舱体固定连接。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卡箍的方式连接上下舱体,替代了传动使用法兰盘与螺栓配合的方式连接相邻的舱体,使得两个相邻舱体连接安装拆卸方便,缩短安装拆卸时间,提升安装效率,且可以使用外部设备抵紧或者放松卡箍,实现相邻两个舱体的连接和分离,不需要人工进入地下环境作业,提高作业安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种变径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变径盖连接上下舱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变径盖本体;2、通道;3、第一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5、中间连接部;6、第一密封圈安装槽;7、第一限位槽;8、环形安装槽;9、第二密封圈安装槽;10、第二限位槽;11上舱体;12、下舱体;13、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3]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径盖,其包括呈圆柱结构的变径盖本体1,变径盖本体1内部设置有呈直线型的通道2,变径盖本体1的顶部圆周外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呈圆柱结构的第一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3的上端面与变径盖本体1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间距。
[0024]位于第一连接部3顶部的变径盖本体1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密封圈安装槽6,可以实现上舱体11与第一连接部3的密封连接。
[0025]第一连接部3的上端面设置有用于安装限位块的第一限位槽7,实现了上舱体11与第一连接部3安装后的位置固定。
[0026]变径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4的下端面与变径盖的下端面平齐,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中间连接部5,中间连接部5的横截面由上至下呈外径依次增大的多台阶结构,且第一段为向外凸出的变径段,中间连接部5的下端面与第二连接部4的上端面相接;第二连接部4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连接舱体的环形安装槽8,环形安装槽8的内环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闭合的第二密封圈安装槽。第二密封圈安装槽内安装有密封圈,在下舱体12连接在环形安装槽8后,实现下舱体12的端口与环形安装槽8密封连接。
[0027]第二连接部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限位孔的第二限位槽10,实现了下舱体12的端口与环形安装槽8安装后的位置固定。
[0028]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中间连接部5,中间连接部5为外径由上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径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柱结构的变径盖本体,所述变径盖本体内部设置有呈直线型的通道,变径盖本体的顶部圆周外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呈圆柱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与变径盖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间距;变径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面与变径盖的下端面平齐;变径盖的中部圆周外壁上设置有中间连接部,中间连接部的横截面由上至下呈外径依次增大的多台阶结构,且第一段为向外凸出的变径段,中间连接部的下端面与第二连接部的上端面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盖,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顶部的变径盖本体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密封圈安装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设置有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怡航谢和平张泽天张茹高明忠陈领张志龙杨阳李佳南黄伟张继勋高济明凌伟强楼晨笛肖坤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