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15873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0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该预应力拉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第一固定接头设置在第一拉杆的一端,第一可调节接头设置在第二拉杆的一端;第一固定接头上设有与第一可调节接头匹配的第一连接槽,第一可调节接头上设有与第二拉杆匹配的第二连接槽;第一拉杆与第一固定接头连接,用于为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第二拉杆与第一可调节接头通过第二连接槽连接,用于为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由于该预应力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使第一拉杆能够对第一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使第二杆能够对第二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所以提高了该承重系统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承重系统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尤其对于超高层建筑,承重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0003]相关技术中,承重系统包括混凝土和钢筋;通过在基坑内对钢筋进行绑扎形成钢筋框架,然后向钢筋框架内浇筑混凝土,最后形成钢筋混凝土的承重系统。
[0004]但是,由于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通过绑扎固定在一起,这样当钢筋一旦发生断裂,将会对钢筋混凝土的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所以钢筋混凝土的承重系统的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及承重系统,可以提高预应力拉杆工作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应用于组装承重系统中的多个第一承重板块,所述预应力拉杆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
[0007]所述第一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承重板块相邻的第二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拉杆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拉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贴合;
[0008]所述第一固定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匹配的第二连接槽;
[0009]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槽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一固定接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且用于通过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对所述第一承重板块和所述第二承重板块进行组装。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一限位台;
[0011]所述第一连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一限位台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
[0012]所述第一连接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台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位置。
[001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限位台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一拉杆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一限位台固定,即使与第一拉杆连接的第二拉杆发生断裂,第一拉杆也能通过第一限位台固定第一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一承重板块独立固定,所以提高
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001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包括第二连接头和第二限位台;
[0015]所述第二连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匹配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二限位台连接,且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尺寸;
[0016]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内侧,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槽与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第二通孔贴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位置。
[001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限位台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这样第二拉杆的位置能够通过第二限位台固定,即使与第二拉杆连接的第一拉杆发生断裂,第二拉杆也能通过第二限位台固定第二承重板块,从而能够使每个第二承重板块独立固定,所以提高了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001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槽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
[0019]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侧,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和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接。
[002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测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拉杆上设有第二外螺纹;
[0021]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测,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连接。
[002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头;
[0023]所述第二外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头上,且所述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拉杆的直径。
[002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二拉杆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三连接头与第一可调节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002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头;所述第四连接头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连接,且所述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拉杆的直径。
[002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四连接头的直径大于第一拉杆的直径,这样就增加了第四连接头与第一固定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在接头处发生断裂,所以提高了该预应力拉杆的安全性。
[002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可调节接头,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接头。
[002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接头和一个可调节接头;通过可调节接头与固定接头和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拉杆和第三拉杆连接,从而将多个第一承重板块组装子在一起,提高了承重系统的稳定性。
[0029]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重系统,所述承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预应力拉杆和多个第一承重板块;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通过所述预应力拉杆连接在一起。
[00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设有防腐材料;所述防腐材料,用于阻止空气进入所述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的缝隙。
[003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设置防腐材料,能够避免多个第一承重板块之间的缝隙内的空气对预应力拉杆造成腐蚀,因此,提高了预应力拉杆的使用寿命。
[003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3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拉杆,由于该预应力拉杆中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连接;这样即使第一拉杆发生断裂,第二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同理,即使第二拉杆发生断裂,第一拉杆也能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对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由此可知,该预应力拉杆通过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一可调节接头,使第一拉杆能够对第一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使第二杆能够对第二承重板块施加预应力,所以提高了每个承重板块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了该承重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拉杆,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组装承重系统中的多个第一承重板块,所述预应力拉杆包括:第一拉杆(11)、第二拉杆(12)、第一固定接头(13)和第一可调节接头(14);所述第一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承重板块相邻的第二承重板块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拉杆(11)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拉杆(12)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3)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11)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12)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贴合;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12)匹配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拉杆(11)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3)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二拉杆(12)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槽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二承重板块提供预应力,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3),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且用于通过连接所述第一拉杆(1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拉杆(12)的一端对所述第一承重板块和所述第二承重板块进行组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3)包括第一连接头(131)和第一限位台(132);所述第一连接头(13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匹配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头(131)与所述第一限位台(132)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台(13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所述第一连接头(131),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台(132)与所述第一通孔贴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头(131)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节接头(14)包括第二连接头(141)和第二限位台(142);所述第二连接头(14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拉杆(12)匹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业何燕鹃赵海川刘伟李东汪涛薛晓强王峰李健田博宇王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