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包括第一工序模具、第二工序模具、第三工序模具、第四工序模具和第五工序模具。第一工序模具包括模具A、前冲棒A及后冲棒A。第二工序模具包括模具B、前冲棒B及后冲棒B。第三工序模具包括模具C、前冲棒C及后冲棒C。第四工序模具包括模具D、前冲棒D和后冲棒D。第五工序模具包括模具E、前冲棒E和后冲棒E。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冷镦工艺替代了动铁芯传统机加方式中的多道粗车工序,可产出符合后续的精车工序要求的动铁芯。根据动铁芯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五道冷镦工序,并适应性设计了与五道冷镦工序相适配的五套模具,分别用于塑造动铁芯的后倒角、前倒角、前盲孔和后盲孔的雏形、前盲孔、后盲孔。后盲孔。后盲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
[0001]本技术涉及冷镦工艺
,特别是一种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
技术介绍
[0002]电磁阀的阀芯中包含了动铁芯、静铁芯、复位弹簧等部件。其中,静铁芯和动铁芯是电磁阀阀芯中产生电磁吸力的重要部件。电磁阀通电时,动铁芯在磁力驱动下移动并与静铁芯相吸,电磁阀不通电时,磁力消失,动铁芯在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与静铁芯分离。
[0003]目前,动铁芯的加工通常采用机加方式,从前至后依次经过下料、切断、多道粗车、多道精车加工而成。加工耗时较长,一条机加流水线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一分钟仅能产出2~4个动铁芯,加工效率较低,整条机加流水线需要配套的操作人员多达10余人,人工成本较高。
[0004]为解决电磁阀动铁芯加工耗时长,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行业内的技术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采用其它工艺路线加工电磁阀动铁芯的可能性。在众多备选的工艺路线中,冷镦工艺是一种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并借助于模具使金属体积作重新分布及转移,从而形成所需要的零件或毛坯的加工方法。冷镦工艺相比机加工艺,能使零件获得更好的机械性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并且光洁度可达V5(特殊要求可达V6),与机加工艺中的粗车工序所能达到的光洁度相持平。
[0005]在电磁阀动铁芯的冷镦工艺中,根据动铁芯的结构特点,设计配套的冷镦模具,是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成型系统的设计重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它安装于卧式冲床上并与卧式冲床配合使用,用于替代动铁芯传统机加方式中的多道粗车工序,解决了动铁芯机加加工耗时长,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包括第一工序模具、第二工序模具、第三工序模具、第四工序模具和第五工序模具;
[0008]第一工序模具包括模具A、前冲棒A及后冲棒A;模具A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A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A,成型孔A包括依次连接的大孔径段A、锥孔段A和小孔径段A;前冲棒A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A的冲击端与模具A的大孔径段A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A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A的冲击端与模具A的小孔径段A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
[0009]第二工序模具包括模具B、前冲棒B及后冲棒B,模具B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B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B,成型孔B包括依次连接的大孔径段B、锥孔段B和小孔径段B;前冲棒B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B的冲击端与模具B的大孔径段B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B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B的冲击端与模具B的小孔径段B相插接并形
成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0010]第三工序模具包括模具C、前冲棒C及后冲棒C;模具C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C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C;前冲棒C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C的冲击端与模具C的成型孔C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C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C的冲击端与模具C的成型孔C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
[0011]第四工序模具包括模具D、前冲棒D和后冲棒D;模具D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D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D;前冲棒D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D的冲击端包括呈圆柱形的定径段D和呈锥台形的扩径段D,扩径段D直径相对较小的一端与定径段D的一端连接,扩径段D直径相对较大的一端延伸至前冲棒D的冲击端的端部;后冲棒D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D的冲击端与模具D的成型孔D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
[0012]第五工序模具包括模具E、前冲棒E和后冲棒E;模具E包括本体和套管,本体中心处设有贯通本体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E,套管内部设有贯通套管两端的导向孔,套管外壁上设有定位台阶面,套管活动插装在本体的成型孔E的一端,并通过定位台阶面与本体成型孔E孔口处的端面相抵而定位;前冲棒E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E的冲击端包括呈圆柱形的定径段E和呈锥台形的扩径段E,扩径段E直径相对较小的一端与定径段E的一端连接,扩径段E直径相对较大的一端延伸至前冲棒E的冲击端的端部,后冲棒E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E的冲击端与套管的导向孔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
[0013]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模具A的大孔径段A的孔径为a1,模具B的大孔径段B的孔径为a2,模具C的成型孔C的孔径为a3,模具D的成型孔D的孔径为a4,模具E的成型孔E的孔径为a5;a1=1.003a2=1.006a3=(1.009~1.01)a4=(1.012~1.013)a5。
[0014]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前冲棒A的冲击端的直径为b1,前冲棒B的冲击端的直径为b2,前冲棒C的冲击端的直径为b3,前冲棒D的冲击端的扩径段D在直径相对较大一端的直径为b4,前冲棒E的冲击端的扩径段E在直径相对较大一端的直径为b5;9.9b1=9.93b2=10.05b3=3.68b4=(5.69~5.7)b5。
[0015]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后冲棒A的冲击端的直径为c1,后冲棒B的冲击端的直径为c2,后冲棒C的冲击端的直径为c3,后冲棒D的冲击端的直径为c4,后冲棒E的冲击端的直径为c5;(6.88~6.9)c1=(6.88~6.9)c2=(10.01~10.03)c3=10.05c4=3.65c5。
[0016]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用于动铁芯的冷镦塑形;所述的动铁芯呈圆柱形,其两端面上分别设有前盲孔和后盲孔,其两端分别设有前倒角和后倒角;第一工序模具通过模具A的大孔径段A塑造动铁芯的后倒角,第二工序模具通过模具B的大孔径段B塑造动铁芯的前倒角,第三工序模具通过设在前冲棒C冲击端端面上的尖角塑造动铁芯的前盲孔的雏形,第三工序模具通过设在后冲棒C冲击端端面上的尖角塑造动铁芯的后盲孔的雏形,第四工序模具通过前冲棒D的冲击端塑造动铁芯的前盲孔,第五工序模具通过前冲棒E的冲击端塑造动铁芯的后盲孔。
[0017]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模具A的边缘四角处设有螺栓孔A;模具B的边缘四角处设有螺栓孔B;模具C的边缘四角处设有螺栓孔C;模具D的边缘四角处设有螺栓孔D;模具E的本体的边缘四角处设有螺栓孔E。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9]1、采用冷镦工艺替代了动铁芯传统机加方式中的多道粗车工序,可产出符合后续
的精车工序要求的动铁芯。根据动铁芯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五道冷镦工序,并适应性设计了与五道冷镦工序相适配的五套模具,分别用于塑造动铁芯的后倒角、前倒角、前盲孔和后盲孔的雏形、前盲孔、后盲孔,两道相邻的冷镦工序之间变形量较小,塑形难度低,精度易于保障。
[0020]2、五道工序模具安装在一台卧式冲床上,结合卧式冲床上的物料转移机构,可同步执行冲压、出料、转料,各项操作无缝衔接,一环扣一环,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极大的提升了冲压件在冷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磁阀动铁芯冷镦模具套件,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工序模具、第二工序模具、第三工序模具、第四工序模具和第五工序模具;第一工序模具包括模具A、前冲棒A及后冲棒A;模具A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A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A,成型孔A包括依次连接的大孔径段A、锥孔段A和小孔径段A;前冲棒A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A的冲击端与模具A的大孔径段A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A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A的冲击端与模具A的小孔径段A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第二工序模具包括模具B、前冲棒B及后冲棒B;模具B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B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B,成型孔B包括依次连接的大孔径段B、锥孔段B和小孔径段B;前冲棒B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B的冲击端与模具B的大孔径段B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B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B的冲击端与模具B的小孔径段B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第三工序模具包括模具C、前冲棒C及后冲棒C;模具C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C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C;前冲棒C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C的冲击端与模具C的成型孔C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后冲棒C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C的冲击端与模具C的成型孔C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第四工序模具包括模具D、前冲棒D和后冲棒D;模具D中心处设有贯通模具D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D;前冲棒D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D的冲击端包括呈圆柱形的定径段D和呈锥台形的扩径段D,扩径段D直径相对较小的一端与定径段D的一端连接,扩径段D直径相对较大的一端延伸至前冲棒D的冲击端的端部;后冲棒D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后冲棒D的冲击端与模具D的成型孔D相插接并形成间隙配合;第五工序模具包括模具E、前冲棒E和后冲棒E;模具E包括本体和套管,本体中心处设有贯通本体两个相对端面的成型孔E,套管内部设有贯通套管两端的导向孔,套管外壁上设有定位台阶面,套管活动插装在本体的成型孔E的一端,并通过定位台阶面与本体成型孔E孔口处的端面相抵而定位;前冲棒E的两端分别为冲击端和夹持端,前冲棒E的冲击端包括呈圆柱形的定径段E和呈锥台形的扩径段E,扩径段E直径相对较小的一端与定径段E的一端连接,扩径段E直径相对较大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长林,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市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