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2768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包括辊体;所述辊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辊体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流道;至少两条所述流道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至少两条所述流道相互连通形成由内至外的液体通道;最内侧的所述流道和进液口连通;最外侧的所述流道和出液口连通。一方面,通过换热液由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使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避免单层流道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液流动方式,膜产品的宽度可增加至和辊体的长度相同,不需要留边;另一方面,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辊壁处和换热液换热比较平缓,使得辊壁各处温度均匀性好,提高膜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辊
,尤其涉及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热交换辊是膜产品生产的常用设备。现有的热交换辊内部为单层流道,换热液从辊体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换热液流动过程中和热交换辊换热,对膜产品进行加热或冷却。但是,这种热交换辊存在局部过热或过冷问题,这是由于,换热液从进液口进入时,较热或较冷,对进液口处加热或冷却效果极大,造成进液口和出液口处过热或过冷。实际生产时,往往需要在热交换辊两端留边,留边距离大约在200mm,使靠近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端部不对膜产品作用,这必然限制膜产品的宽度,需要增加宽度时,只能再设计新的热交换辊进行生产。另外,换热过程中,换热液从热交换辊一端流至另一端,容易导致热交换辊两端温度不均,生产出的膜产品质量较差。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及其工作方法是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及其工作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包括辊体;所述辊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0006]所述辊体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流道;至少两条所述流道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至少两条所述流道相互连通形成由内至外的液体通道;最内侧的所述流道和进液口连通;最外侧的所述流道和出液口连通。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所述辊体为圆筒状中空体;所述辊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筒体;至少两个所述筒体都和辊体同轴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筒体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筒体的外壁设置流道;相邻所述筒体之间设置有连通口。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所述流道为螺旋流道;所述螺旋流道的最外端和其外部的筒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0009]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的工作方法,将换热液从进液口充入辊体内部,换热液沿液体通道流动,由辊体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使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最终使辊体外壁均匀加热或受冷,进而对膜产品进行加热或降温,而换热液换热后从出液口流出。
[001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换热液由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使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避免单层流道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液流动方式,膜产品的宽度可增加至和辊体的长度相同,不需要留边;另一方面,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辊壁处和换热液换热
比较平缓,使得辊壁各处温度均匀性好,提高膜产品质量。
[0011]进一步,流道依托筒体设置,使辊体内部形成多层夹层式结构,使得整个热交换棍的强度成倍增加,多层式结构还可降低热交换辊的挠度,使辊体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现有技术加工时留边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热交换棍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以及图3,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包括辊体1;所述辊体1上设置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所述辊体1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流道13;至少两条所述流道13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至少两条所述流道13相互连通形成由内至外的液体通道;最内侧的所述流道13和进液口11连通;最外侧的所述流道13和出液口12连通;
[0017]进液口11

至少两条流道13

出液口12形成由进到出的液体通道,使换热液由辊体1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这种流动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通过换热液由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使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避免单层流道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液流动方式,膜产品的宽度可增加至和辊体的长度相同,不需要留边;另一方面,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辊壁处和换热液换热比较平缓,使得辊壁各处温度均匀性好,提高膜产品质量;
[0018]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通过改变热交换辊内部流道结构,使热交换液从辊体内部逐渐向辊壁处换热,一方面避免现有热交换辊的单层流道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生产时膜产品的宽度可和热交换辊的长度相同,不需要进行留边;另一方面,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逐渐向辊壁处扩散,辊壁处和换热液换热比较平缓,使得辊壁各处温度均匀性好,提高膜产品质量。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辊体1为圆筒状中空体;所述辊体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筒体14;至少两个所述筒体14都和辊体1同轴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筒体14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筒体14的外壁设置流道13;所述流道13为螺旋流道;所述螺旋流道的最外端和其外部的筒体14的内壁密封连接;相邻所述筒体14之间设置有连通口141;
[0020]流道13依托筒体14设置,由于筒体14为同轴设置在辊体1内部的至少两个,使辊体1内部形成多层夹层式结构,使得整个热交换棍的强度得到成倍增加,多层式结构还可降低热交换辊的挠度,使辊体不易变形,更适合于高强度生产。
[0021]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的工作方法,将换热液从进液口11充入辊体1内部,换热液沿液体通道流动,由辊体1内部逐渐向靠近辊壁的方向流动,使换热液和辊体的换热由内
逐渐向辊壁处扩散,最终使辊体1外壁均匀加热或受冷,进而对膜产品进行加热或降温,而换热液换热后从出液口12流出。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包括辊体(1);所述辊体(1)上设置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辊体(1)内部设置有至少两条流道(13);至少两条所述流道(13)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至少两条所述流道(13)相互连通形成由内至外的液体通道;最内侧的所述流道(13)和进液口(11)连通;最外侧的所述流道(13)和出液口(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内置流道的热交换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辊体(1)为圆筒状中空体;所述辊体(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筒体(14);至少两个所述筒体(14)都和辊体(1)同轴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筒体(14)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筒体(1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宣城市雍基超镜面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