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271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包括:下垫块;左调节块;右调节块;驱动轴,通过转动驱动轴可使得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或者反向移动调节;置于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之上的上垫块,上垫块与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相贴的表面为倾斜面;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时,使得上垫块向上移动调节;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反向移动调节时,使得上垫块向下移动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模架支座通过转动调节驱动轴,可让上垫块向上或向下移动调节,从而实现架模或卸模,操作简单方便,通过设置斜面的角度,使得该模架支座具有自锁特性,调节完成后能够处于稳定的支撑状态,即使长期、反复受载,也能够满足支撑强度的要求,确保模架施工的安全性。工的安全性。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
,特指一种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与基础设施施工中,现场浇筑混凝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混凝土凝固前需采用模架支撑体系对待现浇的构件进行支撑,混凝土凝固后又需拆除,为了实现安全、精准、快捷的支模与拆模,模架支座担负着不小的作用,既要可靠传递上部混凝土的压力,又要能精准调高,还要求安装与拆卸方便,以提高施工效率。现有的模架支座采用螺纹钢与螺栓连接侧向模架的支撑板,因其长期、反复受载,使用环境潮湿,易生锈,抗拉性能、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又在中间添加了焊接板,这既增加了施工工序,也给拆模造成障碍,高空作业本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提供一种长期、反复使用过程中支撑可靠、操作简单、拆卸方便的模架支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解决现有的模架支座采用螺纹钢与螺栓连接存在的因长期、反复受载,使用环境潮湿,易生锈而造成抗拉性能、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以及添加焊接板增加施工工序及拆模障碍等的问题。
[000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包括:
[0006]下垫块;
[0007]置于所述下垫块之上的左调节块,所述左调节块上设有左齿轨,所述左调节块的顶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一驱动面;
[0008]置于所述下垫块之上并与所述左调节块相对设置的右调节块,所述右调节块上设有右齿轨,所述右齿轨的端部与所述左齿轨的端部有部分相重叠设置,所述右调节块的顶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二驱动面;
[0009]与所述左齿轨和所述右齿轨相咬合的驱动轴,通过转动所述驱动轴可使得所述左齿轨和所述右齿轨向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调节或者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调节,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或者反向移动调节;以及
[0010]置于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之上的上垫块,所述上垫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面相贴的第一抵靠面和与所述第二驱动面相贴的第二抵靠面;
[0011]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面顶推对应的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进而使得所述上垫块向上移动调节;
[0012]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反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二抵靠面可沿对应的第一驱动面和第二驱动面移动调节进而使得所述上垫块向下移动调节。
[0013]本专利技术的模架支座通过转动调节驱动轴,使得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进而让上垫块向上移动调节,从而使得上垫块能够紧顶在模板的底部,让模架支撑体系牢固稳
定的支撑住模板,在拆模时,只需要将驱动轴反向转动,使得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反向移动,从而让上垫块向下移动即可让模架支座与模板相脱离,操作简单方便,且上垫块与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间通过倾斜面实现相紧贴,即使长期、反复受载,也能够满足支撑强度的要求,确保模架施工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模架支座具有支撑可靠、操作简单、拆卸方便的优点。
[0014]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调节块的底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一移动面,所述右调节块的底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二移动面;
[0015]所述下垫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移动面相贴的第一承载面和与所述第二移动面相贴的第二承载面;
[0016]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移动面和所述第二移动面可沿着对应的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向上移动调节;
[0017]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反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移动面和所述第二移动面可沿着对应的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向下移动调节。
[0018]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与所述上垫块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一驱动面间的摩擦系数的反正切值;
[0019]所述第二抵靠面与所述上垫块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所述第二抵靠面和所述第二驱动面间的摩擦系数的反正切值。
[0020]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齿轨上设有第一长条孔,所述第一长条孔的一侧孔壁上设有第一传动齿;
[0021]所述右齿轨上设有第二长条孔,所述第二长条孔的一侧孔壁上设有第二传动齿,且所述第二传动齿与所述第一传动齿相对设置;
[0022]所述驱动轴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长条孔和所述第二长条孔的宽度相适配,且所述驱动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传动齿和所述第二传动齿相适配的驱动齿,所述驱动轴穿置于所述第一长条孔和所述第二长条孔内且所述驱动齿与对应的第一传动齿和所述第二传动齿相咬合,通过转动所述驱动轴可使得所述左齿轨和所述右齿轨向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调节或者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调节。
[0023]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齿轨有两个,且两个左齿轨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右齿轨的尺寸相适配。
[0024]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右调节块的侧面对应所述左齿轨设有容置槽。
[0025]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操作盘。
[0026]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垫块的外轮廓呈梯形,所述上垫块的外轮廓呈倒梯形。
[0027]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的宽度与所述上垫块和所述下垫块的宽度相适配。
[0028]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垫块的侧部设有下滑道;
[0029]所述左调节块上对应所述下滑道设有左下滑块,所述左下滑块滑设在对应的下滑
道内;
[0030]所述右调节块上对应所述下滑道设有右下滑块,所述右下滑块滑设在对应的下滑道内;
[0031]所述上垫块的侧部设有上滑道;
[0032]所述左调节块上对应所述上滑道设有左上滑块,所述左上滑块滑设在对应的上滑道内;
[0033]所述右调节块上对应所述上滑道设有右上滑块,所述右上滑块滑设在对应的上滑道内。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在初始状态下且省去了部分下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在向上移动调节上垫块且省去了部分下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上垫块调节至极限位置时且省去了部分下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专利技术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40]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垫块;置于所述下垫块之上的左调节块,所述左调节块上设有左齿轨,所述左调节块的顶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一驱动面;置于所述下垫块之上并与所述左调节块相对设置的右调节块,所述右调节块上设有右齿轨,所述右齿轨的端部与所述左齿轨的端部有部分相重叠设置,所述右调节块的顶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二驱动面;与所述左齿轨和所述右齿轨相咬合的驱动轴,通过转动所述驱动轴可使得所述左齿轨和所述右齿轨向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调节或者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调节,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或者反向移动调节;以及置于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之上的上垫块,所述上垫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面相贴的第一抵靠面和与所述第二驱动面相贴的第二抵靠面;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面顶推对应的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进而使得所述上垫块向上移动调节;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反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二抵靠面可沿对应的第一驱动面和第二驱动面移动调节进而使得所述上垫块向下移动调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调节块的底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一移动面,所述右调节块的底面设有呈倾斜状设置的第二移动面;所述下垫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移动面相贴的第一承载面和与所述第二移动面相贴的第二承载面;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相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移动面和所述第二移动面可沿着对应的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向上移动调节;在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反向移动调节时,所述第一移动面和所述第二移动面可沿着对应的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左调节块和所述右调节块向下移动调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自锁型模架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与所述上垫块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一驱动面间的摩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国军马明磊孙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