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2555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集成了沟道二极管,当器件处于续流工作模式时,沟道二极管导通实现续流功能,通过降低反向导通压降来有效抑制体二极管的导通,同时消除双极退化带来的影响;第二:通过源沟槽下方的P型区域调制电场,降低栅沟槽底部二氧化硅拐角处的电场尖峰,提高器件在阻断工作模式下的击穿电压和可靠性。件在阻断工作模式下的击穿电压和可靠性。件在阻断工作模式下的击穿电压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

技术介绍

[0002]相较于传统的SiC平面型MOS器件,SiC槽栅MOS器件因其更大的沟道密度,且降低了JFET效应的影响,因而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然而SiC槽栅MOS器件存在栅氧化层峰值电场过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已有研究者提出双槽MOSFET,通过源沟槽下方的P型区域来调制电场,使得栅槽拐角处氧化层的峰值电场低于临界击穿值,提高器件耐压。
[0003]在转换器和逆变器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个续流二极管与开关器件反向并联。尽管使用SiC MOSFET中的体二极管作为续流二极管能够节省成本和面积,然而宽禁带SiC材料的体二极管的开启电压较大,会导致高的导通损耗;同时SiC材料中载流子复合导致的双极退化效应,会引起导通电阻与反向漏电流增大等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了沟道二极管的器件结构,通过沟道二极管来实现反向续流,抑制体二极管的导通来避免双极退化效应,并得到更低的反向导通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可以在保证MOSFET原本性能不下降的同时,避免续流二极管导通压降过大和双极退化效应这两个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材料1、N+衬底层2、N漂移区3、JFET区4、P

body区5和源区结构,所述源区结构位于P

body区5上表面;
[000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源沟槽结构,所述源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源沟槽结构包括P

region区6、P+区1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11,所述P

region区6位于源沟槽下部,其底部和两侧与JFET区4接触,所述P+区12嵌入P

region区6的上部,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11为源沟槽结构的侧壁,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两侧分别与位于源沟槽结构两侧的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接触,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底部与P

region区6的上表面接触;
[0008]还包括栅沟槽结构,所述栅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部,栅沟槽结构由第二绝缘介质层9、第三绝缘介质层14和N+多晶硅10组成,其中第二绝缘介质层9在栅沟槽的侧壁与底部,N+多晶硅10填充栅沟槽内,第三绝缘介质层14位于N+多晶硅10的上表面,所述N+多晶硅10被第二绝缘介质层9和第三绝缘介质层14包围;
[0009]所述源区结构位于源沟槽结构两侧与栅沟槽结构之间,源区结构和栅沟槽结构对
称分布于源沟槽结构两侧,源区结构均包括P+源区8和位于P+源区8两侧的第一N+源区71和第二N+源区72,其中第一N+源区71与第二绝缘介质层9接触,第二N+源区72与绝缘介质层11接触;且第三绝缘介质层14还延伸至部分第一N+源区71的上表面;
[0010]还包括第二导电材料13,第二导电材料13填满源沟槽结构并覆盖P+区12和P

region区6的上表面,同时第二导电材料13还沿第一绝缘介质层11上表面向两侧延伸至覆盖源极结构上表面和第三绝缘介质层14上表面,所述第二导电材料13顶部引出为源极;
[0011]所述第二N+源区72、P

body区5、JFET区4、第一绝缘介质层11和第二导电材料13构成沟道二极管。
[0012]本专利技术采用集成沟道二极管,在器件处于反向续流工作模式时,沟道二极管导通实现续流功能,降低了反向导通压降并有效抑制体二极管的导通,消除双极退化带来的影响;采用双槽结构,通过源沟槽下方的P型区域调制电场,降低栅沟槽底部二氧化硅拐角处的电场尖峰,提高器件在阻断工作模式下的可靠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P

region区6两端向上延伸,形成“U”状的P

region区6,在阻断状态下“U”状的P

region区可以更好地屏蔽氧化层中的高电场,进一步降低氧化层中的电场峰值,使器件在正向阻断时拥有更好的可靠性。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比于传统的碳化硅槽栅MOSFET,本专利技术在器件结构中集成了沟道二极管,利用集成的沟道二极管进行续流,降低反向导通压降以抑制体二极管的开启,并避免双极退化效应,提高器件反向导通能力;源沟槽下方的P

region区能够降低氧化层中的峰值电场,提高耐压和可靠性;相较于采用集成SBD(Schottky Barrier Diode)来消除双极退化效应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反向漏电流更小并且具有更好的耐高温特性,且节省面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所示,本实例为
[0020]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材料1、N+衬底层2、N漂移区3、JFET区4、P

body区5和源区结构,所述源区结构位于P

body区5上表面;
[00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源沟槽结构,所述源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源沟槽结构包括P

region区6、P+区1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11,所述P

region区6位于源沟槽下部,其底部和两侧与JFET区4接触,所述P+区12嵌入P

region区6的上部,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11为源沟槽结构的侧壁,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两侧分别与位于源沟槽结构两侧的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接触,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底部与P

region区6的上表面接触;
[0022]还包括栅沟槽结构,所述栅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部,栅沟槽结构由第二绝缘介质层9、第三绝缘介质层14和N+多晶硅10组成,其中第二绝缘介质层9在栅沟槽的侧壁与底部,N+多晶硅10填充栅沟槽内,第三绝缘介质层14位于N+多晶硅10的上表面,所述N+多晶硅10被第二绝缘介质层9和第三绝缘介质层14包围;
[0023]所述源区结构位于源沟槽结构两侧与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双槽MOSFET,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材料(1)、N+衬底层(2)、N漂移区(3)、JFET区(4)、P

body区(5)和源区结构,所述源区结构位于P

body区(5)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源沟槽结构,所述源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源沟槽结构包括P

region区(6)、P+区(1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11),所述P

region区(6)位于源沟槽下部,其底部和两侧与JFET区(4)接触,所述P+区(12)嵌入P

region区(6)的上部,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11)为源沟槽结构的侧壁,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两侧分别与位于源沟槽结构两侧的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接触,第一绝缘介质层(11)的底部与P

region区(6)的上表面接触;还包括栅沟槽结构,所述栅沟槽结构沿器件垂直方向贯穿源区结构和P

body区(5)后终止于JFET区(4)内部,栅沟槽结构由第二绝缘介质层(9)、第三绝缘介质层(14)和N+多晶硅(10)组成,其中第二绝缘介质层(9)位于栅沟槽的侧壁与底部,N+多晶硅(10)填充栅沟槽内,第三绝缘介质层(14)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蓉姜钦峰黄俊岳杨可萌马臻魏杰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