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063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包括: 带有多个象素区的第一衬底,所述象素区包含多个象素; 与第一衬底相隔一定间隙并与之相面对的第二衬底; 设在第二衬底上且彼此相互连接的多个开关元件和多个驱动元件; 与每个驱动元件相连的多个连接电极; 在第一衬底的内表面上形成的第一电极;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的多个隔断,所述隔断沿相邻象素的边界形成; 设在第一电极上的多个有机发光层; 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第二电极独立形成在每个象素区内,并由隔断彼此隔离,每个第二电极与一个连接电极电性连接;和 在第一电极与隔断之间形成的多个绝缘层图形,所述绝缘层图形沿隔断形成并延伸到连接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接触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要求2002年7月25日在韩国申请的第2002-4390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该申请在本申请中以引用的形式加以结合。可以将OELD装置分成无源矩阵型OELD装置和有源矩阵型OELD装置。尽管无源矩阵型OELD装置结构简单而且制造工艺也简单,但是,它们需要大量能源来驱动,这使得它们不适合于大尺寸显示装置,而且它们的孔径比随着电线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反,有源矩阵型OELD装置则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图像显示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按照现有技术所述无源矩阵型OELD装置的剖面图。按照图1,在衬底2上构成多个象素区“P”,其中在衬底2的整个表面上形成透明的第一电极4。此外,在衬底2上沿相邻象素区“P”的边界区形成多个具有绝缘特性的隔断16。在第一电极4上形成与象素区“P”对应的多个有机电致发光层18,和在每个有机电致发光层18上形成多个第二电极20。因此,第一电极4作为提供空穴的电极,把空穴送到每个有机电致发光层18上,而第二电极20作为提供电子的电极,把电子送到每个有机电致发光层18上。隔断16保护有机电致发光层18在形成第二电极20的显影和蚀刻工序中免受化学剂侵害。因此,可用障板工艺在每个象素区“P”内单独形成第二电极20。这样,如果在形成隔断16之后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层18,则有机电致发光层18仅形成在与象素区“P”对应的第一电极4上以及隔断16的上表面上。在隔断16的下方形成面积大于隔断16上表面的绝缘层图形12以防止在形成第二电极的过程中第二电极20与第一电极4接触。有机电致发光层18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每个多层结构都包括发光层18a、电子运载层18b和空穴运载层18c。图2是现有技术中有源矩阵型OELD装置的剖面图。在图2中,OELD装置30包括透明的第一衬底32,带有第一电极36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34,有机发光层38,和第二电极40,其中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34直接形成在透明的第一衬底32上,而第一电极36、有机发光层38和第二电极40则形成在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34上方。发光层38显示红(R)、绿(G)和蓝(B)色并且该发光层由分别针对每个R(红)、G(绿)和B(蓝)色象素的有机材料图形构成。通过在第一和第二衬底32和48之间设置密封材料47把第一衬底32和第二衬底48粘合到一起便可构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30。在图2中,第二衬底48上带有吸湿干燥剂41,用以除去可能渗入OELD装置30内部的潮气和氧气。吸湿干燥剂41是通过将第二衬底48腐蚀掉一部分,并用吸湿干燥材料填充第二衬底48上腐蚀掉的部分,和用胶带45固定吸湿干燥材料而形成的。图3是现有技术所述OELD装置中薄膜晶体管阵列象素部件的平面图。在图3中,象素包括开关元件Ts,驱动元件TD,和在衬底32上形成的每个象素区“P”内的存储电容器CST,其中开关元件TS和驱动元件TD是通过两个以上薄膜晶体管(TFT)相互结合构成的,衬底32用例如玻璃和塑料等透明材料制成。沿第一方向形成栅极线42,而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形成数据线44,其中数据线44与栅极线42垂直交叉,而且在栅极线42和数据线44之间带有绝缘层,沿第二方向并与数据线44相隔一定距离形成电源线55。用作开关TFT TS的薄膜晶体管带有栅极46、有源层50、源极56和漏极60,而用作驱动TFT TD的薄膜晶体管带有栅极68、有源层62、源极66和漏极63。开关TFT TS的栅极46与栅极线42电性连接,开关TFT TS的源极56与数据线44电性连接。此外,开关TFT TS的漏极60通过接触孔64与驱动TFTTD的栅极68电性连接,而驱动TFT TD的源极66通过接触孔58与电源线55电性连接。而且,驱动TFT TD的漏极63与象素区“P”内的第一电极36电性连接,其中电源线55和用多晶硅层制成的第一电容器电极35形成存储电容器CST。图4是沿图3中的IV-IV剖开的现有技术的剖面图。在图4中,OELD装置包括驱动TFT TD、第一电极36、发光层38和第二电极80,其中驱动TFT TD带有栅极68、有源层62、源极66和漏极63。而且,第一电极36形成在驱动TFT TD的上方并与驱动TFT TD的的漏极63相连,在第一电极36和驱动TFT TD之间设有绝缘层。在第一电极36上形成特别是发射彩色波长的光的发光层38,和在发光层38上形成第二电极80。存储电容器CST(参见图3)并联连接到驱动TFT TD上,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35和55。驱动TFT TD的源极66与第二电容器电极55,即电源线接触,而第一电容器电极35用多晶硅材料制成并形成在第二电容器电极55的下方。在形成有驱动TFT TD、存储电容器CST、和有机发光层38的衬底32上形成第二电极80。因此,OELD装置是底部发光型OELD装置,其中发光层发出的光向下穿过衬底32。此外,带有驱动TFT TD和存储电容器CST的每个象素通过两个相邻象素间形成的隔断而彼此分离。图5是沿图3中的V-V剖开的现有技术的剖面图。在图5中,在衬底32上形成开关TFT TS、第一电极76、有机发光层38和第二电极80。开关TFT TS具有用多晶硅形成的有源层50,设在有源层50上的栅极46、源极56和漏极60,其中第一电极76、有机发光层38和第二电极80依次形成在开关TFT TS的上方。形成的有机发光层38为多层结构,包括主发光层38a、电子运载层38b和空穴运载层38c。在每个象素的边界区内形成隔断70,以便隔开相邻的象素和为在加工过程中放置障板而保持必要的间隙。隔断70为梯形形状,其中从隔断70的底部到顶部宽度逐渐减小,由此在衬底32的整个表面上并沿隔断70的上表面形成第二电极80。然而,无源型OELD装置不适用于大尺寸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相反,尽管有源矩阵型OELD装置适合于大尺寸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但是其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和发光部件形成在同一衬底上。例如,有源矩阵型OELD装置一般是通过在同一衬底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和发光部件,然后将衬底粘合成密封结构而制成的。因此,具有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和发光部件的面板产量取决于单独生产薄膜晶体管部件和发光部件的产量。然而,面板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有机发光层产量的影响。因此,如果由于杂质和/或污染使通常用1000厚的薄膜制成的最小有机发光层出现瑕疵,那么所述面板将作为劣质面板被剔除,这样将损失生产和材料成本,并使面板产量下降。虽然底部发光型OELD装置具有高图像稳定性和可变化的生产工艺,但是由于它们的孔径比增加,所以它们不适合在要求高图像分辨率的装置中使用。此外,由于顶部发光型OELD装置沿着向上的方向发射穿过衬底的光,所以光不会受到位于发光层下方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部件的影响。而且,可以简化薄膜晶体管的设计并提高孔径比,从而提高装置持续工作的寿命。然而,由于是在OELD装置中的发光层上方形成阴极,所以限制了材料的选择和透光率,进而降低了光透射的有效率。此外,如果通过形成薄膜型钝化层来防止光透射率降低,那么薄膜钝化层将无法防止环境气渗入到装置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ELD)装置,所述装置中设有用于防止OELD装置中电极受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包括带有多个象素区的第一衬底,所述象素区包含多个象素;与第一衬底相隔一定间隙并与之相面对的第二衬底;设在第二衬底上且彼此相互连接的多个开关元件和多个驱动元件;与每个驱动元件相连的多个连接电极;在第一衬底的内表面上形成的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的多个隔断,所述隔断沿相邻象素的边界形成;设在第一电极上的多个有机发光层;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第二电极独立形成在每个象素区内,并由隔断彼此隔离,每个第二电极与一个连接电极电性连接;和在第一电极与隔断之间形成的多个绝缘层图形,所述绝缘层图形沿隔断形成并延伸到连接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接触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隔断具有梯形形状,由此,使其第一宽度从与第一衬底相邻的隔断底部到与第二衬底相邻的隔断顶部逐渐增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电极包括透明导电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电极包括由选自氧化铟锌(IZO)和氧化铟锡(ITO)中至少一种物质构成的单层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电极包括由选自氧化铟锌(IZO)和氧化铟锡(ITO)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和选自钙(Ca)、铝(Al)、镁(Mg)、铝(Al)-锂(Li)合金和镁(Mg)-银(Ag)合金中的至少一种物质构成的双层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电极包括具有铝(Al)、钙(Ca)、和镁(Mg)中至少一种物质的单层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电极包括至少具有氟化锂(LiF)和铝(Al)的双层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有机发光层包括与第一电极相邻的空穴运载层和与第二电极相邻的电子运载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每个开关元件和驱动元件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玉姬金官洙
申请(专利权)人: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