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36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该吸能垫圈设置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其中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设置有缓冲开口。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受力变形并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在设计和调整能垫圈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的高度,或者调整缓冲开口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该减震垫包括吸能垫圈和热塑性弹性体,其中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并且热塑性弹性体上设置有与缓冲开口对应的减震开口。采用这种设计的减震垫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并且成型和制造工艺简单。并且成型和制造工艺简单。并且成型和制造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减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上经常用到橡胶

金属减震垫,例如通过橡胶

金属减震垫对螺栓连接的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进行减震降噪,对电机与固定壳体连接的减震降噪等。橡胶

金属减震垫用于对有降低振动需求的零件在传播路径上降低振动量级,从而减少因振动过大导致零件结构损坏或失效并降低噪音。现有的橡胶

金属减震垫主要包括波形金属垫片及橡胶两部分组成,波形金属垫片内嵌在橡胶中。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将波形金属垫片装在橡胶的模具中,橡胶通过在模具中的硫化工艺成型,将波形金属垫片包裹在橡胶中。
[0003]常见的波形金属垫片一般设置有三个或大于三个波峰及波谷结构,橡胶

金属减震垫放置于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之间,当橡胶

金属减震垫工作时,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间的间隙小于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此时波峰与波谷及橡胶均产生物理形变,当上承压物或下承压物产生振动时,产生的振动能量可以被橡胶及波形金属垫片吸收。但是当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设计和调整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从而使得减震垫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设计调整波形金属垫片时需要对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等参数重新设计,因为波峰波谷数量较多,调整和设计波形金属垫片时工艺复杂,并且不符合要求的波形金属垫片只能作废,导致波形金属垫片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调整减震垫时需要设计和调整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并且调整和设计时工艺复杂,波形金属垫片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该吸能垫圈设置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其中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设置有缓冲开口。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的环部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吸能垫圈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进而提高吸能垫圈的减震性能。
[0007]进一步地,当吸能垫圈使用于不同的工作状况时,需要设计和调整吸能垫圈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的高度,或者调整缓冲开口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例如开口数量较少时,可以增加开口的数量以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
[0008]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吸能垫圈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其中,第一延伸部自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吸能垫圈的内圈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延伸部自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吸能垫圈的外圈的方向倾斜延伸。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会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例如在受力减震时,第一延伸部向内延伸,吸能垫圈的内径变小,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吸能垫圈的外径变大,吸能垫圈的高度也变小。从而达到吸能减震的效果。
[0010]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中,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能够使得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变形更加均匀,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同时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也方便制造。
[0012]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缓冲开口沿吸能减震部的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均匀分布。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开口设置有多个,能够根据不同的减震需求进行设计和调整,并且多个缓冲开口有间隔地均匀分布,将吸能减震部均匀地分割为多个,进一步提高吸能减震部的吸收振动能量和振动频率的能力。
[001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的高度小于吸能减震部的高度。
[001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设置为方形,并且缓冲开口的长度小于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缓冲开口的宽度小于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开口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减震需求设计,并且采用缓冲开口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的方案,能够使得缓冲开口和减震垫均能够正常工作。
[0017]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吸能垫圈由金属材料制成。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由金属材料制成,能够提高吸能垫圈的鲁棒性,并且生产制造和成型工艺也较为方便,可以直接使用冲压工艺形成。
[0019]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包括上述任一方案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还包括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设置为环状结构,并且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热塑性弹性体的选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并且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耐高低温性能以及耐化学腐蚀性能,并且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成型工艺简单。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后,还能进一步提升减震垫的吸能减震效果。并且,该减震垫可应用在汽车上有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对减震降噪有要求的环境,例如对螺栓连接的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减震降噪,对电机与固定壳体连接的减震降噪等。
[0021]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热塑性弹性体靠近吸能减震部的一
侧设置有多个减震开口,并且各减震开口对应设置于缓冲开口的位置。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开口和缓冲开口对应设置,使得热塑性弹性体包覆吸能垫圈以后,缓冲开口也能够工作变形并吸收振动能力。
[0023]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吸能垫圈上设置有吸能减震部的一侧部与减震垫设置有减震开口的一侧部平齐。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和减震垫的一侧部平齐,方便减震垫进行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也较为便捷。
[0025]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其中吸能垫圈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为“几”字形状。采用这种方案,吸能垫圈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进而提高吸能垫圈的减震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垫圈设置为环状结构,所述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其中,所述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所述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所述吸能减震部上设置有缓冲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垫圈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所述吸能垫圈的内圈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所述吸能垫圈的外圈的方向倾斜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部在所述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开口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所述缓冲开口沿所述吸能减震部的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均匀分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金宝赵愿军许雯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