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0360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网状编织结构的封堵装置本体,所述网状编织结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所述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中至少一个的编织丝束的游离端朝向网状编织结构内部,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还设有远端显影标识和近端显影标识,所述远端显影标识和近端显影标识分别设于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金属覆盖率高,可以有效减少置入装置对动脉瘤的压迫和对瘤腔内血流的干扰,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内皮化。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内皮化。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内皮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动脉瘤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一旦动脉瘤发生破裂将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者可引发血管痉挛引起大范围脑梗死进而导致偏瘫和昏迷等。目前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开放性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案需要打开包裹动脉瘤的人体腔体,如开颅和开胸等,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损伤,且术后恢复周期长。而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成为目前很多医学专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案。
[0003]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血管介入技术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覆膜支架置入术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治疗原理是改变载瘤动脉曲度、起到血管内皮生长的“脚手架”的作用。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手术过程中,需要通过微导管穿越支架网眼输送弹簧圈来填塞动脉瘤腔,微导管穿过支架空隙的难度很大,而且由于操作时易穿破血管组织而导致风险较高,成本也较高,同时动脉瘤栓塞术后存在复发、破裂风险。覆膜支架置入术的治疗原理是隔绝动脉瘤内血流诱发瘤内血栓形成。覆膜支架加工难度很大,而且虽然可以隔绝动脉瘤内的血流,但是存在覆盖血管其它穿支动脉而阻碍正常血流的风险,从而引起术后脑卒中并发症;同时由于采用了覆膜支架导致输送系统柔顺性不够,通过颅内迂曲血管病变的能力有限,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血流导向装置,俗称密网支架,它主要利用动脉瘤瘤颈处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改变,封闭或者大幅度减少血流进入动脉瘤或者动脉夹层,同时保证分支血管的通畅。该技术存在动脉瘤延迟破裂以及闭塞其它细小分支的风险,也可能需要填塞弹簧圈辅助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及占位效应。
[0004]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动脉瘤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将封堵装置释放于动脉瘤的瘤腔内,改变动脉瘤瘤颈处的血流,继而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该装置对载瘤动脉影响小,术后无需长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论动脉瘤是否破裂都适用,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但是现有技术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点,比如如何提高金属覆盖率,如何减少置入装置对动脉瘤和血流的不利干扰,如何快速内皮化等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本技术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呈网状编织结构的封堵装置本体,所述网状编织结构两
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所述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中至少一个的编织丝束的游离端朝向网状编织结构内部,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还设有远端显影标识和近端显影标识,所述远端显影标识和近端显影标识分别设于第一束拢部和第二束拢部内。
[000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系统,所述动脉瘤封堵系统包括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和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导丝、输送鞘管、微导管和解脱器,所述输送导丝设于输送鞘管内,且所述输送导丝一端与近端显影标识可拆卸式连接,另一端与解脱器连接,所述微导管套设于输送鞘管外。
[0008]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有更高的金属覆盖率,可以与瘤腔更好地贴合,从而有效减少置入装置对动脉瘤的压迫和对瘤腔内血流的干扰,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内皮化。无铆编织结构远端减少对动脉瘤顶部的冲击,近端减少对载瘤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干扰,进一步提高动脉瘤栓塞临床效果。同时本申请的动脉瘤封堵装置为没有凸起的无铆结构,可以加快细胞内皮化。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系统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示意图,b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系统整体结构的示意图,c为b图虚线圆圈的局部放大图。
[0010]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系统中动脉瘤封堵装置压缩状态(左图)和膨胀状态(右图)的示意图。
[0011]图3显示为a、b、c、d四种不同形状的动脉瘤封堵装置。
[0012]图4为现有技术中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其植入体内后的示意图,其中a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动脉瘤封堵装置的示意图,b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动脉瘤封堵装置植入体内后的示意图。
[0013]图5为动脉瘤封堵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左图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使用状态之一,右图为现有技术中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使用状态之一。
[0014]图6为动脉瘤封堵装置设于分叉血管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左图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设于分叉血管处的使用状态,右图为现有技术中的动脉瘤封堵装置设于分叉血管处的使用状态。
[0015]图7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动脉瘤封堵装置的金属覆盖面积的比较图。
[0016]图8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系统输送示意图。
[0017]图9显示为本技术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完全释放后的示意图。
[0018]元件标号说明
[0019]1ꢀꢀꢀꢀꢀꢀꢀꢀꢀꢀꢀꢀꢀꢀꢀꢀꢀꢀꢀꢀꢀꢀꢀ
封堵装置本体
[0020]11
ꢀꢀꢀꢀꢀꢀꢀꢀꢀꢀꢀꢀꢀꢀꢀꢀꢀꢀꢀꢀꢀꢀ
第一束拢部
[0021]12
ꢀꢀꢀꢀꢀꢀꢀꢀꢀꢀꢀꢀꢀꢀꢀꢀꢀꢀꢀꢀꢀꢀ
第二束拢部
[0022]2ꢀꢀꢀꢀꢀꢀꢀꢀꢀꢀꢀꢀꢀꢀꢀꢀꢀꢀꢀꢀꢀꢀꢀ
远端显影标识
[0023]3ꢀꢀꢀꢀꢀꢀꢀꢀꢀꢀꢀꢀꢀꢀꢀꢀꢀꢀꢀꢀꢀꢀꢀ
近端显影标识
[0024]4ꢀꢀꢀꢀꢀꢀꢀꢀꢀꢀꢀꢀꢀꢀꢀꢀꢀꢀꢀꢀꢀꢀꢀ
输送导丝
[0025]5ꢀꢀꢀꢀꢀꢀꢀꢀꢀꢀꢀꢀꢀꢀꢀꢀꢀꢀꢀꢀꢀꢀꢀ
输送鞘管
[0026]6ꢀꢀꢀꢀꢀꢀꢀꢀꢀꢀꢀꢀꢀꢀꢀꢀꢀꢀꢀꢀꢀꢀꢀ
微导管
[0027]7ꢀꢀꢀꢀꢀꢀꢀꢀꢀꢀꢀꢀꢀꢀꢀꢀꢀꢀꢀꢀꢀꢀꢀ
解脱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9]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网状编织结构的封堵装置本体(1),所述网状编织结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束拢部(11)和第二束拢部(12),所述第一束拢部(11)和第二束拢部(12)中至少一个的编织丝束的游离端朝向网状编织结构内部,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还设有远端显影标识(2)和近端显影标识(3),所述远端显影标识(2)和近端显影标识(3)分别设于第一束拢部(11)和第二束拢部(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本体(1)包括48~180股编织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金属复合材料或形状记忆聚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丝上涂覆有药物或涂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本体(1)具有不同规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显影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仕林高小龙洪后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苏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