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18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外科补片领域。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包括一补片基体,补片基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以及可吸收补片下层,可吸收补片下层位于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右端部的下方;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面积小于可吸收补片下层的面积;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为网状编织结构;可吸收补片下层设有孔隙;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纱线、涤纶、聚酯纤维、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的任意一种;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质为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硅磷酸钙生物材料及海藻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吸收补片下层用于紧贴肱骨足印区,促进肩袖腱骨结合部原有四层结构的再生修复。不可吸收补片上层起到覆盖肱骨头,代偿肩袖的作用。肩袖的作用。肩袖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


[0001]本技术涉及外科补片领域,具体涉及补片。

技术介绍

[0002]肩袖撕裂是运动医学中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尤其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且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多的趋势。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受限,活动时疼痛明显,从而致其丧失部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退行性改变是老年患者肩袖撕裂的关键原因,而肌腱深层的胶原纤维结构变稀疏和定向紊乱则是这种退变肌腱的特征性改变。肩袖腱骨结合部缺乏血运的特殊微环境是肩袖发生退行性改变而不可再生的重要病理基础,肩袖的退变最终会产生撕裂加重、疼痛和运动功能的急剧下降的症状。肩袖与肱骨之间的腱骨结合部(Bone

Tendon Junction,BTJ)是肩袖撕裂主要发生的部位。正常的BTJ主要分为四层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肌腱、未钙化纤维软骨、钙化纤维软骨和骨,其组成成分、结构排列、力学性能都有梯度渐变的特点,这种复杂渐变的结构在柔性结构肌腱和刚性结构骨之间发挥缓冲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分散应力的作用,使肌肉与骨之间力的传导更为缓和。目前,通过关节镜对已撕裂的肩袖进行缝合固定依然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即使目前通过不断革新手术技术,不同方式的缝合固定后的肩袖术后再撕裂率仍可达20

70%。其中,巨大肩袖撕裂,由于其肩袖撕裂损伤范围大、时间长,导致肌腱回缩、脂肪变性,术中很难将肩袖组织远端固定回原来的足印区,造成手术的困难甚至失败,术后失败率更是高达94%。其次,修复后肩袖末端不能恢复到原有BTJ结构,常常以瘢痕愈合为主,失去了原有组织的生物性能及机械强度,也是造成肩袖术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基于肩袖组织愈合的特殊性及肩袖修复的高失败率,一种可以促进肩袖愈合、补强肩袖生物性能及机械强度的补片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肩袖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
[0003]随着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已有多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尽管这些补片对肩袖损伤的加强修复有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常用的肩袖补片材料包括细胞外基质补片、自体肌腱补片及合成材料补片。细胞外基质补片作用于撕裂的肌腱端及肱骨大结节足印区,起到桥梁作用,为细胞生长及胶原形成提供了支架。补片材料可分为异种及同种异体,主要由猪小肠粘膜下层、猪真皮,和自体皮肤的细胞外基质提取而来。然而细胞外基质补片的力学性能较差,不能达到原有腱骨结合部生物力学性能及机械强度,同时该种补片具有一定的排异反应,容易引起局部炎症导致补片分解失效。肌腱补片可来源于同种异体或自体跟腱、髌腱、股四头肌腱及阔筋膜张肌。肌腱补片的生物力学性质及机械强度更好,在降低术后再撕裂率的同时,生物反应性更小。然而,肌腱补片未能恢复腱骨结合部的原有结构仍是其不足之一。合成材料补片包括可降解型和不可降解型两类,主要成分为聚合物。常见的不可降解型(不可吸收)补片合成材料包括聚丙烯、聚酯、聚四氟乙烯和尼龙等。不可降解型补片生物强度高,具有一定的组织相容性,能供自体细胞长入、包裹补片。然而在长期过程中,补片的分解、引起的慢性炎症及可能带来的感染问题是其不足之处。可降解型补片(可吸收)合成材料包括左旋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聚己内酯及聚丙二
醇的共聚物等,能被组织降解,同时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力学强度,但降解产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毒性。目前合成材料肩袖补片生物相容性欠佳,术后存在一定的排异反应的可能,是该类补片的不足之处。
[0004]基于以上情况,研究设计一种既能保障生物力学性能及机械强度,改善肩袖术后功能,又能具有一点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过渡使自体细胞长入以求恢复原有的肩袖BTJ结构,对于提高肩袖修复术后疗效及降低术后失败率,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以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包括一补片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基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以及可吸收补片下层,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位于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右端部的下方;
[0007]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面积小于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面积;
[0008]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为网状编织结构;
[0009]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设有孔隙;
[0010]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纱线、涤纶、聚酯纤维、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的任意一种;
[0011]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质为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硅磷酸钙生物材料及海藻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0012]本技术优化补片的结构,改良为双层结构,可吸收补片下层用于紧贴肱骨足印区,配合骨髓刺激术可以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依附的载体,引导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肩袖腱骨结合部原有四层结构的再生修复。不可吸收补片上层可以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及机械强度,起到覆盖肱骨头,代偿肩袖的作用。
[0013]双层补片结构可以适用于多种肩袖损伤情况。在中到巨大肩袖撕裂中,肩袖无法完整固定回原来足印区位置的情况下,双层补片部分固定于原有足印区,引导肩袖及间充质干细胞吸附生长,使肩袖愈合更趋近于自然形态。同时,上层不吸收层部分,可以作为临时替代,分担肩袖功能,减轻肩袖疲劳,促进肩袖愈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二次手术取出上层不可吸收部分,避免炎症及排异反应的发生。
[0014]在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手术中,通过手术将残余肩袖尽可能靠近肱骨足印区固定,功能复合型补片引促进腱骨结合部愈合,并桥接残余肩袖生长覆盖肱骨大结节足印区。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厚度。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下方连接有辅助层,所述辅助层的材质是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硅磷酸钙生物材料及海藻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0017]所述辅助层与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料不同;
[0018]所述辅助层的厚度小于可吸收补片下层的厚度,且不大于1mm。
[00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喷涂、热压或者浸渍固化在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下侧。
[0020]或者,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设有用于嵌入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网孔的突起。
[0021]便于实现可吸收补片下层与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卡接。
[0022]或者,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与不可吸收补片上层通过可吸收缝线缝合连接。
[0023]可吸收缝合线可以是羊肠线或者胶原蛋白缝合线。
[00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料选自专利号为ZL 201310116098.2的硅磷酸钙生物材料。该种补片,其原材料硅磷酸钙具有一定的促骨愈合功能,且多孔隙的结构可以通过负载干细胞及多种生物生长因子,进一步提高其促进肩袖腱骨结合部愈合的功能。
[0025]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右端部为用于覆盖在肱骨侧的肱骨覆盖端,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为用于覆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包括一补片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基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以及可吸收补片下层,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位于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右端部的下方;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面积小于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面积;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为网状编织结构;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设有孔隙;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纱线、涤纶、聚酯纤维、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质为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硅磷酸钙生物材料及海藻酸钠中的任意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下方连接有辅助层,所述辅助层的材质是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硅磷酸钙生物材料及海藻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辅助层与可吸收补片下层的材料不同;所述辅助层的厚度小于可吸收补片下层的厚度,且不大于1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肩袖损伤的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可吸收补片上层的厚度为1.8

2.2mm,长度为9mm

11mm,宽度为29mm

31mm;所述可吸收补片下层的厚度为0.9mm

1.1mm,长度为6.5mm

7.5mm,宽度为29mm

31mm。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滋民宁聪琴刘康周至游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