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983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包括基座,贯穿设置在基座顶部的沉井本体,所述基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连通有喷气管,所述喷气管远离气泵的一侧延伸至基座的内部,所述沉井本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斜柱,所述斜柱远离配重块的一侧与沉井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沉井本体内腔的底部且位于斜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可以稳定快速下沉的效果,该沉井的下沉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沉井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沉的,而沉井在进入灰色砂质粉土层后,仅靠自重下沉已经就会很困难,并且该层土含砂量大、渗透系数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沉井
,具体为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但现有的沉井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沉的,而沉井在进入灰色砂质粉土层后,仅靠自重下沉已经就会很困难,并且该层土含砂量大、渗透系数高,易发生流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具备可以稳定快速下沉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沉井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沉的,而沉井在进入灰色砂质粉土层后,仅靠自重下沉已经就会很困难,并且该层土含砂量大、渗透系数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包括基座;
[0005]贯穿设置在基座顶部的沉井本体;
[0006]所述基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连通有喷气管,所述喷气管远离气泵的一侧延伸至基座的内部,所述沉井本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斜柱,所述斜柱远离配重块的一侧与沉井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沉井本体内腔的底部且位于斜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板,所述定板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双向千斤顶,所述双向千斤顶的底部与配重块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配重块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配合配重块使用。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定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流块,所述导流块的外侧与沉井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定板的顶部开设有漏槽,所述漏槽配合导流块使用。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沉井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预制桩,所述预制桩配合沉井本体使用。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喷气管的表面套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底部与基座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基座、沉井本体、气泵、喷气管、配重块、斜柱、定板和双向千斤顶的配合使用,达到可以稳定快速下沉的效果,该沉井的下沉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沉井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沉的,而沉井在进入灰色砂质粉土层后,仅靠自重下沉已经就会很困难,并且该层土含砂量大、渗透系数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
[0014]2、本技术通过压块的设置,能够加大配重块的重量,进一步加快下沉速度。
[0015]3、本技术通过导流块的设置,能够使浇筑的混凝土更加精准的流到定板的孔洞中,避免出现混凝土堆积过多的现象。
[0016]4、本技术通过漏槽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混凝土的流向限位,使其精准的流向其底部。
[0017]5、本技术通过预制桩的设置,能够使沉井本体更加稳定的下沉,避免出现偏移的现象。
[0018]6、本技术通过密封套的设置,能够使喷气管更加稳定,防止出现会晃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中A处放大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立体图。
[0022]图中:1、基座;2、沉井本体;3、气泵;4、喷气管;5、配重块;6、斜柱;7、定板;8、双向千斤顶;9、压块;10、导流块;11、漏槽;12、预制桩;13、密封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包括基座1;
[0025]贯穿设置在基座1顶部的沉井本体2;
[0026]基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气泵3,气泵3的输出端连通有喷气管4,喷气管4远离气泵3的一侧延伸至基座1的内部,沉井本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5,配重块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斜柱6,斜柱6远离配重块5的一侧与沉井本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沉井本体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斜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板7,定板7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双向千斤顶8,双向千斤顶8的底部与配重块5固定连接。
[0027]参考图2,配重块5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压块9,压块9配合配重块5使用。
[002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压块9的设置,能够加大配重块5的重量,进一步加快下沉速度。
[0029]参考图2,定板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流块10,导流块10的外侧与沉井本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
[003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导流块10的设置,能够使浇筑的混凝土更加精准的流到定板7的孔洞中,避免出现混凝土堆积过多的现象。
[0031]参考图2,定板7的顶部开设有漏槽11,漏槽11配合导流块10使用。
[003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漏槽11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混凝土的流向限位,使其精准的流向其底部。
[0033]参考图1,沉井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预制桩12,预制桩12配合沉井本体2使用。
[00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预制桩12的设置,能够使沉井本体2更加稳定的下沉,避免出现偏移的现象。
[0035]参考图1,喷气管4的表面套接有密封套13,密封套13的底部与基座1固定连接。
[003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密封套13的设置,能够使喷气管4更加稳定,防止出现会晃动的现象。
[003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使用者先将配重块5放在沉井本体2的内部,然后启动气泵3,气泵3的输出端通过喷气管4将外界的气体吸收并喷向基座1和沉井本体2之间缝隙中,利用气压附着在基座1的内壁上,然后沉井本体2在气压中向下稳定下沉,然后再通过斜柱6将配重块5与沉井本体2固定,然后启动双向千斤顶8,配合双向千斤顶8的下压力,致使达到可以稳定快速下沉的效果。
[0038]综上所述:该沉井的下沉装置,通过基座1、沉井本体2、气泵3、喷气管4、配重块5、斜柱6、定板7和双向千斤顶8的配合使用,达到可以稳定快速下沉的效果,该沉井的下沉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沉井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沉的,而沉井在进入灰色砂质粉土层后,仅靠自重下沉已经就会很困难,并且该层土含砂量大、渗透系数高,易发生流砂现象的问题。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包括基座(1);贯穿设置在基座(1)顶部的沉井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气泵(3),所述气泵(3)的输出端连通有喷气管(4),所述喷气管(4)远离气泵(3)的一侧延伸至基座(1)的内部,所述沉井本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5),所述配重块(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斜柱(6),所述斜柱(6)远离配重块(5)的一侧与沉井本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沉井本体(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斜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板(7),所述定板(7)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双向千斤顶(8),所述双向千斤顶(8)的底部与配重块(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的下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5)顶部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艳青李红涛崔炎锋方晓瑞刘祖新王红梅王振华王跃华王育青黄宪中李长恩吕宜霏贾昀陈江王翠苹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