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涉及变电站及其附属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顶部中心位置通过旋转组件设置有探头,外壳体的内侧上方通过安装板设置有散热组件,旋转组件包括转盘、转轴和第一马达,转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底端贯穿外壳体的顶部并与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扇叶和第二马达,第二马达的输出轴贯穿散热壳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扇叶,扇叶位于散热壳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旋转组件和散热组件,通过转盘带动探头进行旋转,从而方便对不同方位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通过第二马达带动扇叶的旋转加快外壳体内部的散热。转加快外壳体内部的散热。转加快外壳体内部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变电站及其附属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在电力的运输过程中,电力的传输形式为电压,但电压不能直接被人们进行应用,因此需要变电站对电力的形式进行改变,同时如果电力以电流的形式进行传输时,会在传输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电力浪费,且传输的时间较慢,因此变电站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由于变电站内的电流和电压较多,其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因此对变电站内的环境监测非常重要,通过环境监测装置对变电站内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0003]1、现有的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在使用时,现有监测装置的探头是固定不动的,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探头只能对其前方的环境进行监测,其监测的面积较小,而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多个监测装置才能完成对变电站的环境进行监测,其投入成本较大,因此不便于使用;
[0004]2、现有的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在使用时,由于监测装置为全天候运行,且内部的电子零件较多,导致监测装置内部的热量不便于及时散发,从而可能会使得装置内部的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到控制器等电子零件的使用寿命,因此不便于使用。
[0005]因此,现有的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通过利用旋转组件和散热组件,通过转盘带动探头进行旋转,从而方便对不同方位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通过第二马达带动扇叶的旋转加快外壳体内部的散热。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本技术为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顶部中心位置通过旋转组件设置有探头,且外壳体的内侧上方通过安装板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盘、转轴和第一马达,且转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外壳体的顶部并与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一马达通过第一U型板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内侧顶部,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壳、扇叶和第二马达,且第二马达的输出轴贯穿散热壳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扇叶,且扇叶位于散热壳的内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马达通过第二U型板固定连接在散热壳的顶部,且散热壳固定连接在通风口的上方开口处,所述通风口分别开设在安装板的表面两侧,且安装板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内侧上方,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器,且外壳体的两侧外壁
下方均开设有散热孔,在使用过程中,第二U型板对第二马达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安装板对散热壳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通风口的设置实现了空气流动,散热孔的设置实现外壳体内部的散热。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上活动连接有设备门,且设备门的前端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显示屏,所述设备门的前端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在使用过程中,设备门的设置对外壳体的内部起到了保护作用,显示屏的设置实现了将监测到数据展示出来,把手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设备门施加外力的作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上表面中心位置的两侧,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四周均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均螺纹连接有螺钉,在使用过程中,底板支撑杆对外壳体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顶部中心位置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杆,且安装杆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挡雨板的下表面四周,所述挡雨板位于探头的正上方,在使用过程中,安装杆对挡雨板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挡雨板对探头起到了保护作用。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探头固定连接在转盘的顶部,且探头的前端面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分别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安装槽对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对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监测。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旋转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不同方位的环境进行监测时,启动第一马达,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带动转轴进行转动,并通过转轴带动转盘进行旋转,从而带动探头进行转动,实现了对不同方位的环境进行监测,便于对不同方位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探头的监测面积,从而减少了投入成本,因此便于使用。
[0016]2、本技术通过散热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启动第二马达,第二马达的输出轴带动扇叶进行旋转,通过扇叶的旋转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外壳体内部空气流动的速度,使得外壳体内部的热量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被散发到外界环境中去,避免了外壳体内部的热量积聚过多而导致控制器出现损坏,对控制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外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底板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
[00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7]1、外壳体;11、散热孔;12、支撑杆;13、设备门;14、显示屏;15、把手;16、安装杆;17、挡雨板;18、安装板;19、通风口;2、旋转组件;21、转盘;22、转轴;23、第一马达;24、第一U型板;3、探头;31、安装槽;32、温度传感器;33、湿度传感器;4、底板;41、通孔;42、螺钉;5、控制器;6、散热组件;61、散热壳;62、扇叶;63、第二马达;64、第二U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9]请参阅图1
‑
8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通过旋转组件2设置有探头3,且外壳体1的内侧上方通过安装板18设置有散热组件6,旋转组件2包括转盘21、转轴22和第一马达23,且转盘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22,转轴22的底端贯穿外壳体1的顶部并与第一马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通过旋转组件(2)设置有探头(3),且外壳体(1)的内侧上方通过安装板(18)设置有散热组件(6),所述旋转组件(2)包括转盘(21)、转轴(22)和第一马达(23),且转盘(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的底端贯穿外壳体(1)的顶部并与第一马达(2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一马达(23)通过第一U型板(24)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的内侧顶部,所述散热组件(6)包括散热壳(61)、扇叶(62)和第二马达(63),且第二马达(63)的输出轴贯穿散热壳(61)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扇叶(62),且扇叶(62)位于散热壳(61)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设计的内部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马达(63)通过第二U型板(64)固定连接在散热壳(61)的顶部,且散热壳(61)固定连接在通风口(19)的上方开口处,所述通风口(19)分别开设在安装板(18)的表面两侧,且安装板(18)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的内侧上方,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器(5),且外壳体(1)的两侧外壁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淑祥,高洪岩,姜松青,宋浩,于飞阳,田大云,邹勇,耿金豹,戴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富茂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