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门铰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912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1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包括车身、尾门和连接车身和尾门的铰链组件,铰链组件包括扭杆、连接尾门的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以及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分别安装在汽车尾门的两侧,第一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车身铰链的内侧,第二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车身铰链的内侧;扭杆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尾门铰链后连接第二尾门铰链,扭杆的第二端与第一车身铰链连接,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扭转以提供扭转力,在尾门打开时提供阻尼效果,尾门关闭时提供恢复力矩,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铰链组件的结构沿横向布置,拆装步骤简单,用户可自由进行尾门的拆装。尾门的拆装。尾门的拆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尾门铰链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尾门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面对街边琳琅满目的车型,皮卡作为载人与载货兼顾的车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皮卡尾门设计为上下两段,在户外活动时将尾门下段打开形成一个平台,能够作为凳子,也可以用于放置物品,这种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车型中。
[0003]然而,市场上的车型尾门下段与车身的铰接还是采用传统的纵向铸造或者冲压的铰链,这种铰链不仅安装不便,阻尼效果也较差,打开尾门时需要使用者提供向上的反作用力,以免尾门快速砸落,在关闭尾门时需要手动将尾门抬起并全程提供力矩,使用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安装且能够提供扭矩力以提升使用感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
[000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包括车身、尾门和连接所述车身和尾门的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扭杆、连接尾门的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以及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
[0006]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和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分别安装在所述汽车尾门的两侧,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车身铰链的内侧,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车身铰链的内侧;
[0007]所述扭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后连接所述第二尾门铰链,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连接,所述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扭转以提供扭转力。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包括第一尾门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的外侧的连接套;
[0009]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安装到所述连接套中后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尾门铰链能够绕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转动。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包括第一竖板和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下端的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朝向所述第一竖板的内侧延伸,所述连接套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外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身铰链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凸起的腰型凸柱,所述扭杆的第二端对应设置有腰型凹槽,所述腰型凸柱插入所述腰型凹槽中,固定连接所述扭杆和所述第一车身铰链。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车身铰链包括铰链钣金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铰链钣金上的旋转轴,所述第二尾门铰链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0013]进一步地,铰链组件还包括衬套,所述第二尾门铰链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衬套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包括位于所述铰链钣金内侧的内连接孔柱;
[0015]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所述衬套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口,另一端延伸出连接卡件,所述连接支架插入所述安装槽口中,所述连接卡件插入所述内连接孔柱中,所述第二尾门铰链相对于所述第二车身铰链转动时,带动所述衬套和所述旋转轴同步转动。
[0016]进一步地,所述铰链钣金上还设置有朝向内侧延伸的环形护栏,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环形护栏内,并且所述环形护栏上开设有开口;
[0017]所述衬套从所述开口中进入所述环形护栏内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0018]进一步地,铰链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的阻尼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阻尼器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阻尼组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旋转轴安装孔,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旋转轴安装孔中与所述阻尼组件连接。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铰链组件的结构沿横向布置,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安装在尾门两侧,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安装在车身钣金上,之后再在尾门上安装扭杆,最后将尾门整体安装在车身上,使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一车身铰链连接,第二尾门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连接即可,安装步骤简单;
[0022]扭杆为尾门铰链相对于车身铰链的转动提供扭转力,在尾门打开时提供阻尼效果,尾门关闭时提供恢复力矩,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23]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0024]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一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一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7]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尾门铰链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扭杆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的正面示意图;
[0030]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的侧面示意图;
[0031]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的正面示意图;
[0033]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的侧面示意图;
[0034]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尾门铰链的示意图;
[0035]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扭杆和第二尾门铰链的连接示意图;
[0036]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衬套的正面示意图;
[0037]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衬套的侧面示意图;
[0038]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阻尼器的正面示意图;
[0039]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阻尼器的侧面示意图。
[0040]附图标记对照表:
[0041]扭杆01:第一端11、第二端12、减震套13、限位帽14、腰型凹槽141、缓冲塑料层142;
[0042]第一尾门铰链02:第一尾门连接板21、第一竖板211、第一横板212、连接套22、通孔221;
[0043]第二尾门铰链03:第二尾门连接板31、第二竖板311、第二横板312、连接支架32、扭杆夹持部33、铆钉331、螺孔332;
[0044]第一车身铰链04:腰型凸柱41、第一安装孔42、第一螺栓43、第一垫片44;
[0045]第二车身铰链05:铰链钣金51、第二安装孔511、第二螺栓512、第二垫片513、环形护栏514、开口515、旋转轴52、内连接孔柱521、外连接柱522;
[0046]衬套06:安装槽口61、内板611、外板612、连接板613、连接卡件62;
[0047]阻尼器07:壳体71、旋转轴安装孔711。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9]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包括车身、尾门和连接所述车身和尾门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扭杆、连接尾门的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以及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和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分别安装在所述汽车尾门的两侧,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车身铰链的内侧,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车身铰链的内侧;所述扭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后连接所述第二尾门铰链,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连接,所述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扭转以提供扭转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包括第一尾门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的外侧的连接套;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安装到所述连接套中后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尾门铰链能够绕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包括第一竖板和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下端的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朝向所述第一竖板的内侧延伸,所述连接套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凸起的腰型凸柱,所述扭杆的第二端对应设置有腰型凹槽,所述腰型凸柱插入所述腰型凹槽中,固定连接所述扭杆和所述第一车身铰链。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文杰张建宇陈更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