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和中隔件。多个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第一接地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中隔件位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中隔件形成接地且包括中隔件本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突起,第一突起设置于中隔件本体,中隔件本体至少位于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对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以屏蔽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对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对,第一突起与至少一个第一接地端子电连接。连接。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使设置在上下排端子间的中隔件与上下排端子中的接地端子搭接而增进高频信号传输质量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子装置中的数据传输的速率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用于电子装置间形成电性连接且传送信号的电连接器的设计也必须具有高速传输的规格。例如现有的USB typeC的电连接器,其上排的十二个端子中有两个高频的差分信号对的端子,下排的十二个端子中也有两个高频的差分信号对的端子。由于高频信号在传输时,高频信号的传输也会伴随电磁波的辐射,因而对邻近的其他高频信号的传输产生串扰(crosstalk)的影响。
[0003]对于上述高频信号传输时产生的串扰问题,现有的USB typeC的电连接器在上排的端子中,除了两端的接地端子以外,通过使其中的Vbus端子也设置成接地,从而使接地端子和Vbus端子起到上排端子的两对差分信号对端子间的屏蔽作用,下排端子同样地也是通过使其中的Vbus端子也设置成接地,从而使接地端子和Vbus端子起到上排端子的两对差分信号对端子间的屏蔽作用。
[0004]但是现有的电连接器结构而言,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差分信号端子对间,也会产生串扰的现象,这同样对信号传输的质量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解决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差分信号端子对间产生串扰的问题,而且更进一步增进及改善高频信号传输的质量。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第一绝缘基座、多个第一端子、第二绝缘基座、多个第二端子和中隔件。金属外壳具有对接口。第一绝缘基座设置于金属外壳内。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绝缘基座且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端子。第二绝缘基座设置于金属外壳内,且结合于第一绝缘基座。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基座且包括至少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中隔件设置于第一绝缘基座与第二绝缘基座之间且位于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之间,中隔件形成接地且包括中隔件本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突起,第一突起设置于中隔件本体,中隔件本体至少位于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以屏蔽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第一突起与至少一个第一接地端子电连接。
[0008]本申请的电连接器通过在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间设置中隔件,中隔件设置在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间,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对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对起到了屏蔽的作用。另外,中隔件通过第一突起与第一接地端子形成电连接,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对和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对在信号传输时产生的电磁波由中隔件吸收以
后,可通过中隔件的第一突起与接地端子电性连接所形成的接地路径而被导出,从而增进中隔件的屏蔽效果,而更加地提高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对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对的信号传输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0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0]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1]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3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13]图4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4]图5是图4沿A
‑
A线的剖视图;
[0015]图6是图4沿B
‑
B线的剖视图;
[0016]图7是本申请的电连接器与现有的电连接器的插入损失(insertion loss)与频率的测试曲线图;
[0017]图8是本申请的电连接器与现有的电连接器的串扰(crosstalk)与频率的测试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是以USB type C的电连接器为例做说明,但本申请的电连接器不限于USB type C的电连接器,其他规格的电连接器也适用。
[0020]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10、第一绝缘基座20、多个第一端子30、第二绝缘基座40、多个第二端子50和中隔件60。多个第一端子30排成一列,而且通过模内注塑(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与第一绝缘基座20结合且定位在第一绝缘基座20中。每个第一端子30包括与对手电连接器的端子或接点弹性压接的第一弹性压接部31、与第一绝缘基座20结合的第一结合部32和露出第一绝缘基座20而与电路板焊接的第一焊接部33。多个第二端子50排成一列,而且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与第二绝缘基座40结合且定位在第二绝缘基座40中。每个第二端子50包括与对手电连接器的端子或接点弹性压接的第二弹性压接部51、与第二绝缘基座40结合的第二结合部52和露出第二绝缘基座40而与电路板焊接的第二焊接部53。第一绝缘基座20与第二绝缘基座40结合且上下叠置,使得多个第一端子30的形成的端子列与多个第二端子50形成的端子列彼此平行排列且上下叠置。
[0021]第一绝缘基座20具有多个第一卡合柱21和多个第一卡合孔22,第一卡合柱21与第一卡合孔22彼此错位设置,第二绝缘基座40具有多个第二卡合柱41和多个第二卡合孔42,
第二卡合柱41与第二卡合孔42彼此错位设置,第一卡合柱21的位置与第二卡合孔42对应,第一卡合孔22的位置与第二卡合柱41对应。通过第一卡合柱21卡合于第二卡合孔42且第二卡合柱41卡合于第一卡合孔22,第一绝缘基座20与第二绝缘基座40组接。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绝缘壳体70和第二绝缘壳体80,第一绝缘基座20与第二绝缘基座40结合组装后,第一绝缘壳体70结合于第一绝缘基座20且覆盖第一端子30的第一弹性压接部31,第二绝缘壳体80结合于第二绝缘基座40且覆盖第二端子50的第二弹性压接部51。金属外壳10套设在第一绝缘壳体70与第二绝缘壳体80的外部,金属外壳10具有对接口11,用于与对手电连接器插接。一个电路板(图未示)设置在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后方,第一端子30的第一焊接部33和第二端子50的第二焊接部53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盘,电路板的另一端的焊盘供缆线中的芯线焊接,从而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50与缆线的芯线形成电连接。
[0022]以USC type C的电连接器为例,其为了实现上下两个方向均可插置,上排的第一端子30的数量与下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具有对接口;第一绝缘基座,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内;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且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端子;第二绝缘基座,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内,且结合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基座且包括至少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中隔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与所述第二绝缘基座之间且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所述中隔件形成接地且包括中隔件本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突起,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突起设置于所述中隔件本体,所述中隔件本体至少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间,以屏蔽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突起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表面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突起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地端子,所述中隔件更包括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设置于所述中隔件本体且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为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靠近所述中隔件本体的侧缘的齿状突起,所述中隔件本体的所述侧缘是与所述中隔件本体靠近所述对接口的前缘和所述中隔件本体远离所述对接口的后缘相邻。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铭辉,
申请(专利权)人: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