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59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38
本公开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包括相互咬合的左夹钳部以及右夹钳部,左夹钳部以及右夹钳部均包含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以及用于相互咬合的尖端部,位于所述左夹钳部或右夹钳部上的手持部以及尖端部之间开设有通道,通道贯穿手持部以及尖端部呈两端开放式;所述通道内穿插有导丝;本公开的中弯钳建立肌性通道进入胸腔后,从手持部处循通道的一侧钳体置入导丝,在导丝进入胸腔后,退出血管钳,将导丝留在肌性的置管通道内;中弯钳夹持引流管后,将导丝末端置入尖端部的中空的通道内,然后从手持部处伸出,这样就可以循着导丝将钳和导管轻易的送入胸腔内。入胸腔内。入胸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


[0001]本公开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

技术介绍

[0002]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最为常见的有创性操作。通过置放闭式引流管于胸腔内,可以观察到胸腔内的出血、渗液、气体渗漏等情况,另外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管可以进行注药等治疗性操作。临床上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的过程如下:首先,在拟定置管的位置皮肤切一长约1.5cm切口。然后,用中弯血管钳从切口扩张胸壁肌肉至肋间肌表面;紧接着中弯血管钳穿过肋间肌,进入胸腔,建立胸腔引流管置管通道后,将中弯钳拔出。然后,再用中弯钳夹持引流管从刚建立的通道将引流管置入胸腔。但在临床上置放闭式引流过程中,在建立置管通道拔出中弯钳后,当术者持中弯钳夹持引流管沿肌性通道再次置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置管困难,且往往会发生置管肋间错误。原因如下:患者胸壁肌肉往往较厚,加之疼痛刺激引起患者的移位,在置放引流管过程中,使得原有建立的肌性通道闭合,夹持引流管的中弯钳再次进入切口,寻找原先的肌性通道时,难以找到先前建立的通道,造成置管困难,这时往往需要术者再次扩张肌肉及寻找肋间肌间隙,重新置管。如此,不仅增加患者置管时间和疼痛,以及胸腔出血的风险。并且可能导致置管位置发生偏移,不能准确的将导管置放于拟定肋间,影响置管引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解决了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4]本公开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包括相互咬合的左夹钳部以及右夹钳部,左夹钳部以及右夹钳部均包含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以及用于相互咬合的尖端部,位于所述左夹钳部或右夹钳部上的手持部以及尖端部之间开设有通道,通道贯穿手持部以及尖端部呈两端开放式;
[0006]所述通道内穿插有导丝。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丝的一端设置有柱状的限位块,限位块的截面直径大于导丝直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道的直径大于限位块的截面直径。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周向分布的活动槽,活动槽内设置有铰接的旋转架,旋转架呈折弯状,旋转架的一端伸出活动槽,旋转架另一端处于活动槽内并且与活动槽的底端保持有一定的活动量,活动槽底端设置有弹簧;
[0010]处于所述尖端部的通道内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弹性块,弹性块由内向外呈向上倾斜状。
[0011]本公开的有益效果:
[0012]本公开中弯钳建立肌性通道进入胸腔后,从手持部处循通道的一侧钳体置入导丝,在导丝进入胸腔后,退出血管钳,将导丝留在肌性的置管通道内;中弯钳夹持引流管后,将导丝末端置入尖端部的中空的通道内,然后从手持部处伸出,这样就可以循着导丝将钳和导管轻易的送入胸腔内,保证导管和钳体从原有建立的肌性通道经过,减少置管的困难、缩短置管时间及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大大提高了置管的一次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16]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导丝的头端连接一个小球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导丝的头端设计成可卷曲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包括相互咬合的左夹钳部1以及右夹钳部2,左夹钳部1以及右夹钳部2均包含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100、以及用于相互咬合的尖端部101,位于左夹钳部1或右夹钳部2上的手持部100以及尖端部101之间开设有通道102,通道102贯穿手持部 100以及尖端部101呈两端开放式;
[0020]通道102内穿插有导丝3。
[0021]使用时,中弯钳建立肌性通道进入胸腔后,从手持部100处循通道102的一侧钳体置入导丝3,在导丝3进入胸腔后,退出血管钳,将导丝3留在肌性的置管通道内;中弯钳夹持引流管后,将导丝3末端置入尖端部101的中空的通道102内,然后从手持部100处伸出,这样就可以循着导丝3将钳和导管轻易的送入胸腔内,保证导管和钳体从原有建立的肌性通道经过,减少置管的困难、缩短置管时间及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大大提高了置管的一次成功率。
[0022]在本实施例中,导丝3的一端设置有柱状的限位块4,限位块4的截面直径大于导丝3直径;通道102的直径大于限位块4的截面直径;处于限位块4的导丝3留在肌性的置管通道内时,由于限位块4阻碍,使得导丝3不易从肌性的置管通道内脱离。
[0023]针对于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4上开设有周向分布的活动槽40,活动槽40 内设置有铰接的旋转架41,旋转架41呈折弯状,旋转架41的一端伸出活动槽 40,旋转架41另一端处于活动槽40内并且与活动槽40的底端保持有一定的活动量,活动槽40底端设置有弹簧42;
[0024]处于尖端部101的通道102内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弹性块103,弹性块103由内向外呈向上倾斜状,当限位块4处于通道102内时,弹性块103进行挤压处于活动槽40内的旋转架41时,旋转架41转动,使得原本伸出活动槽40的旋转架41进行收纳至活动槽40内;如针对于对导丝3进行收纳时,限位块4置入血管钳尖端部101的通道102内,处于通道102内的弹性块103对处于活动槽40内的旋转架41挤压,使得原本伸出活动槽40的旋转架41进行收纳至活动槽40内,即整个挤压块收纳至通道102内,随着中弯血管钳进行从人体脱离;针对于导丝3的穿插,可从导丝3的无限位块4一端进行伸入至通道102内,完成导丝3的穿插,当导丝3随着中弯血管钳进行人体时,利用导丝3自身的韧性,进行推动导丝3,使得处于通道102内的限位块4脱离通道102,置入肌性的置管通道内。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丝3的头端连接一个小球,小球可收纳于通道102,这样在用钳子分离肌肉进入胸腔时,不会影响操作。在钳子进入胸腔后,将导丝3的头端推入胸腔即可。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丝3的头端设计成可卷曲样,在钳体内时可保持笔直,伸出钳头后可自行复原弯曲形状,起到防脱、固定的作用。
[002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包括相互咬合的左夹钳部(1)以及右夹钳部(2),左夹钳部(1)以及右夹钳部(2)均包含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100)、以及用于相互咬合的尖端部(101),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左夹钳部(1)或右夹钳部(2)上的手持部(100)以及尖端部(101)之间开设有通道(102),通道(102)贯穿手持部(100)以及尖端部(101)呈两端开放式;所述通道(102)内穿插有导丝(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良中弯血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3)的一端设置有柱状的限位块(4),限位块(4)的截面直径大于导丝(3)直径。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陈群清童健张福伟贾龙飞黄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