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713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包括缓冲槽,在缓冲槽的顶部安装有旋流器沉砂入管,在缓冲槽下部侧壁上设有排矿管;所述排矿管包括外管和安装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管夹套,所述缓冲槽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内壳,在内壳与外壳之间设有壳夹套,所述内壳与内管相焊接,外壳与外管相焊接,所述排矿管内管直径大于旋流器沉砂入管直径;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均设有锚筋,且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浇注有钢纤维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减少了维修频率,提高了磨机作业率,减轻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岗位作业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选矿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保证磨矿产物粒度合格,在选矿厂磨矿回路的分级作业中常采用分级设备和磨矿机构成闭路磨矿回路。水力旋流器是一种常用的分级设备,它是利用离心力对矿浆颗粒进行分级的,具有构造简单、处理能力大、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水力旋流器组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水力旋流器串联或并联的组合。单台水力旋流器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就需考虑采用水力旋流器组。水力旋流器组在磨矿回路的分级作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磨机排矿经旋流器组分级后,溢流进入选别作业,沉砂通过管道或溜槽自流至磨机再磨。
[0003]磨矿回路的分级粒度由旋流器组控制,通常在0.074~0.043mm。溢流粒度一般在0.074mm以下,矿浆浓度一般不高于50%;沉砂粒度相对较粗,多在0.1~0.2mm,矿浆浓度为50%~80%。由于沉砂颗粒较大、浓度较高,造成输送沉砂的自流管磨损非常严重。自流管的使用寿命仅有3~6个月,一旦磨透,必须在损坏处补焊钢板或直接更换,频繁地维修更换,不仅会影响正常生产作业,而且将使管道、钢板等材料消耗增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0004]解决自流管的磨损问题,是改变上述不利局面的关键。管道或流槽的磨损一般是由输送介质的磨擦和冲击造成的。为有效改善沉砂自流管磨损过快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应当提高自流管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需缓解沉砂矿浆的冲击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其具有耐磨性能优异、对粗粒矿浆抗冲击力强等优点,可成功替代常规沉砂自流管,并很好地解决了常规沉砂自流管磨损严重、生产维修工作量大、作业率低、成本高的生产问题。具体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是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其特点是:包括缓冲槽,在缓冲槽的顶部安装有旋流器沉砂入管,在缓冲槽下部侧壁上设有排矿管;所述排矿管包括外管和安装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管夹套,所述缓冲槽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内壳,在内壳与外壳之间设有壳夹套,所述内壳与内管相焊接,外壳与外管相焊接,所述排矿管内管直径大于旋流器沉砂入管直径;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均设有锚筋,且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浇注有钢纤维混凝土。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缓冲槽内壳排矿管口下沿距缓冲槽内壳底部不小于300mm,缓冲槽内壳排矿管口上沿距缓冲槽内壳顶部不小于500mm。
[0008]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缓冲槽为圆柱型缓冲槽。
[0009]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
缓冲槽顶部设有槽盖,在槽盖上设有旋流器沉砂入管通过的通过孔。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抗磨损、抗冲击能力优良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解决了选矿厂磨矿分级作业中常规沉砂自流管的易磨损问题,显著延长了自流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了维修频率,提高了磨机作业率,减轻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岗位作业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包括缓冲槽1,在缓冲槽的顶部安装有旋流器沉砂入管,在缓冲槽下部侧壁上设有排矿管2;所述排矿管包括外管8和安装在外管8内的内管7,在内管7和外管8之间设有管夹套9,所述缓冲槽1包括外壳5和安装在外壳5内的内壳4,在内壳4与外壳5之间设有壳夹套6,所述内壳与内管相焊接,外壳与外管相焊接,所述排矿管内管直径大于旋流器沉砂入管直径;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均设有锚筋10,且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浇注有钢纤维混凝土11。所述槽盖3为10mm厚橡胶板,槽盖3正中心预留有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管入口;所述内、外壳用20mm厚耐磨钢板拼焊制作;所述排矿管2设在缓冲槽1侧面;所述内、外管由16mm厚耐磨钢板卷焊而成。
[0016]所述缓冲槽内壳排矿管口下沿距缓冲槽内壳底部不小于300mm,缓冲槽内壳排矿管口上沿距缓冲槽内壳顶部不小于500mm。所述缓冲槽为圆柱型缓冲槽,缓冲槽1的槽体为圆柱形。圆柱形槽体有良好的流动力学特性,与方形槽体相比,矿浆流动性好,不易形成死区。所述缓冲槽顶部设有槽盖3,在槽盖3上设有旋流器沉沙入管通过的通过孔。所述槽盖3可有效防止沉砂矿浆外溅,确保沉砂排放区域卫生清洁。
[0017]本装置一般安装于水力旋流器组下方,沉砂管道经缓冲槽槽盖3顶部预留口伸入缓冲槽1内,排矿管2与磨矿机给料漏斗相连。沉砂自水力旋流器组沉砂口流入缓冲槽1内,随着沉砂的不断流入,缓冲槽1底部会形成液面高度不低于300mm的矿浆缓冲层,越过排矿管口下沿的沉砂将通过设在缓冲槽侧面的排矿管2自流至磨矿机给料漏斗内,从而进入磨矿机内进行研磨。
[0018]沉砂对缓冲槽1底部的冲刷最为严重。本装置在缓冲槽1底部形成的矿浆缓冲层,使沉砂先与矿浆缓冲层接触,极大地降低了沉砂的冲击力,对缓冲槽1底部起到了有效地保
护作用,避免了沉砂直接冲击缓冲槽1底部所带来的磨损。
[0019]缓冲槽1直径为沉砂管直径的1.5~2倍,这样可扩大沉砂与槽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减轻沉砂对缓冲槽1侧壁的磨擦。缓冲槽内外壳、排矿管内外管均为耐磨钢板。缓冲槽壳夹套、排矿管管夹套内设有锚筋10,并浇注有钢纤维混凝土11。上述措施使得缓冲槽底部、侧壁,以及排矿管管壁形成了适应长期受沉砂冲刷工况的“耐磨钢板+钢纤维混凝土”一体式耐磨层。实际使用中,即便缓冲槽和排矿管内壁表面敷设的耐磨钢板被磨穿,仍可依靠钢纤维混凝土层来保证本装置的持续可靠使用。
[0020]缓冲槽排矿管口上沿距缓冲槽内壳4顶部不小于500mm,这一措施为沉砂在缓冲槽1内的缓冲提供了相对宽裕的容量。同时,排矿管内管直径大于沉砂管直径,为矿浆自流提供了足够的流通截面,矿浆可顺利排出,避免出现矿浆外溢或冒矿现象。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使用寿命最少可达3年。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旋流器组沉砂缓冲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槽,在缓冲槽的顶部安装有旋流器沉砂入管,在缓冲槽下部侧壁上设有排矿管;所述排矿管包括外管和安装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管夹套,所述缓冲槽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内壳,在内壳与外壳之间设有壳夹套,所述内壳与内管相焊接,外壳与外管相焊接,所述排矿管内管直径大于旋流器沉砂入管直径;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均设有锚筋,且在管夹套与壳夹套内浇注有钢纤维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鹃罗能荣于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