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身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692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翻身易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包括:两U形气囊、两第一连接气囊和两助力带,每一所述U形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出气管道,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设置在两所述U形气囊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连通两所述U形气囊,每一所述助力带均设置在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助力带3将患者固定,患者翻完身后,将4个放气口打开,快速放气,固定好翻身易,大大减少了人力,让翻身变为更加简单,更加有效,减轻了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增加了患者皮肤的保护力度,让患者更早的康复。让患者更早的康复。让患者更早的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身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翻身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体卧躺长时间不更换体位,背部易因血管受压而生褥疮,需医护人员协助定时翻身,以利于背部血液循环,而在人手翻身过程中,病人的体重常给翻身工作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翻身易装置。
[000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翻身易装置,包括:
[0006]两U形气囊,每一所述U形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
[0007]两第一连接气囊,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设置在两所述U形气囊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连通两所述U形气囊;
[0008]两助力带,每一所述助力带均设置在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上。
[0009]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两所述U形气囊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0~60cm。
[0010]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每一所述U形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带。
[0011]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U形气囊的两壁的内侧连通。
[0012]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气囊连接。
[0013]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带包括:两互相卡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另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连接。
[0014]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两所述U形气囊的中轴线重合。
[0015]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两所述第一连接气囊沿两所述U形气囊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16]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每一所述助力带的末端均设置有挂钩。
[0017]上述的翻身易装置,其中,每一所述进气管道上均设置有进气阀,每一所述出气管道上均设置有出气阀。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19]本技术可用助力带3将患者固定,患者翻完身后,将4个放气口打开,快速放气,固定好翻身易,大大减少了人力,让翻身变为更加简单,更加有效,减轻了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增加了患者皮肤的保护力度,让患者更早的康复。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翻身易装置的主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一种翻身易装置的侧视图。
[0022]附图中:1、U形气囊;2、第一连接气囊;3、助力带;4、第一固定带; 5、第二气囊;6、第二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4]图1为本技术一种翻身易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翻身易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翻身易装置,包括:
[0025]两U形气囊1,每一U形气囊1上均设置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
[0026]两第一连接气囊2,每一第一连接气囊2均设置在两U形气囊1之间,且每一第一连接气囊2均连通两U形气囊1;
[0027]两助力带3,每一助力带3均设置在一第一连接气囊2上。
[0028]两个U形气囊1用于放置在患者的身体下面,一个U形气囊1用于承载患者的肩部,另一个U形气囊1用于承载患者的臀部,两个U形气囊1放置在病床上,当患者需要翻身时,通过设置在两个U形气囊1上的进气管道进行充气,待两个U形气囊1充气结束,患者被两个U形气囊1包裹,此时使用助力带3的钩子勾到对侧的床栏上,用力拉助力带3,从而实现患者翻身。
[0029]两个第一连接气囊2连通两个U形气囊1,使两U形气囊1中的压力相等,当患者的体重较大时,同时使用两个U形气囊1上的进气管道同时进气,可以实现快速将患者翻身。
[003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两U形气囊1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50~60cm,符合大部分人的生理结构,适用性较强。
[0031]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0032]本技术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0033]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每一U形气囊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带4,第一固定带4系在床体上,用于固定两个U形气囊1,充气之后,将第一固定带4解开。
[003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气囊5,第二气囊5的两端分别与一U形气囊1的两壁的内侧连通,第二气囊5设置在一个U形气囊1的两个U形臂之间,用于承载患者的肩部,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
[003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固定带6,第二固定带6 分别与两第一连接气囊2连接,第二固定带6设置在患者的胸部。
[003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固定带6包括:两互相卡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一第一连接气囊2连接,第二固定部与另一第一连接气囊2连接。
[003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两U形气囊1的中轴线重合。
[003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两第一连接气囊2沿两U形气囊1的中轴线对称设
置。
[003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助力带3的末端均设置有挂钩。
[004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进气管道上均设置有进气阀,每一出气管道上均设置有出气阀。
[0041]通过充气将两个U形气囊1的整体充满气,患者躺在中间,将第一个U 形气囊1垫在患者肩部,第二个U形气囊1垫在患者臀部。两个U形气囊1 有左右两条第一连接气囊2连接,左右第一连接气囊2靠近肩部的位置有一横着的充气柱,是垫在患者背部。第一连接气囊2和充气柱可以更加有效的将患者包裹在里面,增加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左右第一连接气囊2各有一条第二固定带6,两个第二固定带6各有一个卡扣,两个卡扣可以卡在一起,起到固定患者的作用。
[0042]另外第一连接气囊2处还各有一条带钩子助力带,当患者需要侧身完成一些护理治疗时,助力带3上的钩子可以钩在对侧床栏上,助力带可以调节长短,两个U形气囊1两端分别有两条第一固定带4,当不用翻身时,充气枕是放气状态,瘪的。用第一固定带4将瘪的翻身易固定在床上,以免移动位置,给翻身带来不易。需要翻身时将第一固定带4解开。两个U形气囊1 底部分别有两个进气/出气管道。要用时,启用一个充气口,患者身体过重时,启用第二个充气口,可以更有力量将患者抬起。翻好身需要放气时将4个口一起打开到达快速放气的效果。使用方法:在铺好的床单位上放置翻身易,并将它固定好。之后翻身易上垫中单护理垫等。患者躺上去后,第一个U形气囊1垫在患者肩部下,第二个U形气囊1垫在患者的臀部下。需要翻身时,将第一固定带4解开,给翻身易充气,充起来之后,将第二固定带6固定在患者胸前,带上卡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身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U形气囊,每一所述U形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出气管道;两第一连接气囊,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设置在两所述U形气囊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均连通两所述U形气囊;两助力带,每一所述助力带均设置在一所述第一连接气囊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易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U形气囊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0~6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U形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U形气囊的两壁的内侧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昕锶朱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