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和进水管,处理池内设置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区和厌氧区处;缺氧区包裹在厌氧区外部,好氧区包裹在缺氧区外部;缺氧区和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连通的位置分别设置回流调节机构,处理池内的污水经由回流调节机构形成循环水流;好氧区内设置沉淀区,沉淀区与好氧区连通,沉淀区上设置出水管。目的在于通过回流调节机构的圆弧形状,使得污水在流经回流调节机构时,根据回流调节机构的形状进行转向,从而在无需添加额外动力情况下,形成循环水流,达到了污水处理的工艺效果,保证了污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保证了污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保证了污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活性污泥,通过利用其中的微生物进行代谢,可以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的一种方式,在污水处理设备中,通常设置有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每个分区功能不同,使得污水在设备中不同分区依次流动的同时,完成对污水的处理。
[0003]然而通过分区处理污水的方式中,流入到好氧区中的活性污泥,最终还需要通过回流的方式,回流至缺氧区,从而提高活性污泥的利用率以及污水处理的效果。然而目前从好氧区回流至缺氧区的方式通常是采用泵或者气提的方式进行回流,都需要额外的动力添加,这种方式就无法将污水处理设备最小化,也额外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活性污泥从好氧区回流至缺氧区需要采用额外辅助动力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该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在缺氧厌氧区与好氧区的连通位置设置回流调节机构,通过回流调节机构的形状,使得水流在流至回流调节机构处时,根据回流调节机构的形状自然转向流动,并在流动一周后再次通过回流调节机构回流至缺氧厌氧区中,形成循环水流,从而使得在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动力设备的前提下,形成自然回流的方式,减少了成本,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将设备最小化。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和进水管,所述处理池内设置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区和厌氧区处;所述缺氧区包裹在厌氧区外部,所述好氧区包裹在缺氧区外部;所述缺氧区和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连通的位置分别设置回流调节机构,所述处理池内的污水经由回流调节机构形成循环水流;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与好氧区连通,所述沉淀区上设置出水管。
[0006]优选的,所述回流调节机构由两块圆弧板组合而成,两块圆弧板的外圆弧面贴合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处理池、缺氧区和厌氧区均圆形设置,所述缺氧区和厌氧区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为第一回流器,所述第一回流器上两块圆弧板的圆心均位于缺氧区的边界上;所述缺氧区和好氧区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为第二回流器,所述第二回流器上两块圆弧板的圆心均位于厌氧区的边界上。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流器和第二回流器错位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沉淀区沿处理池的内壁弧状设置,所述沉淀区的弧长大于处理池半圆弧长。
[0010]优选的,所述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内,分别设置数个水下推进器,所述水下推
进器的推进方向朝向处理池内污水流动的方向。
[0011]优选的,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曝气管组,所述曝气管组对称设置两组。
[0012]优选的,所述沉淀区上设置溢流管,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泥水分离机构,所述缺氧厌氧区上设置污泥回流管。
[00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在缺氧厌氧区与好氧区的连通位置设置回流调节机构,通过回流调节机构的圆弧形状,使得污水在流经回流调节机构时,根据回流调节机构的形状进行转向,从而在无需添加额外动力情况下,形成循环水流,达到了污水处理的工艺效果,保证了污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
‑
处理池,2
‑
缺氧厌氧区,3
‑
好氧区,4
‑
沉淀区,5
‑
第二回流器,6
‑
进水管,7
‑
出水管,8
‑
曝气管组,9
‑
供气管,10
‑
水下推进器,11
‑
污泥回流管,12
‑
溢流管,13
‑
平台,14
‑
厌氧区,15
‑
第一回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7]如图1所示,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1和进水管6,所述处理池1内设置缺氧区2、厌氧区14和好氧区3,所述进水管6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14处,进水管6有两个出水口,分别设置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14处,向缺氧区2和厌氧区14中通污水;所述缺氧区2包裹在厌氧区14外部,所述好氧区3包裹在缺氧区2外部;所述缺氧区2和厌氧区14、缺氧区2和好氧区3连通的位置分别设置回流调节机构,所述处理池1内的污水经由回流调节机构形成循环水流;所述好氧区3内设置沉淀区4,所述沉淀区4与好氧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4上设置出水管7。可以理解的是,处理池1内的水首先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14中流动,缺氧区2中的污水流动一周后,流动至回流调节机构处时,通过回流调节机构进入到厌氧区14中,与厌氧区14中的水混合;混合后的污水继续流动一周后,流动至与好氧区3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处,通过回流调节机构进入到好氧区3中,并继续在好氧区3内流动,当污水再次流动至回流调节机构处时,径由回流调节机构流动回缺氧区2中,并再次流回到厌氧区14中,形成循环的处理水流,使得污水在处理池1中形成不断流动的水流,从而对污水进行处理;好氧区3中的污水逐渐进入到沉淀区4中,并在沉淀区4中沉淀,沉淀区4由隔板与好氧区3分隔开,使得沉淀区4内的水流速缓慢,保证沉淀效果,沉淀后的上清液从出水管7中流出,达标排放。
[0018]所述回流调节机构由两块圆弧板组合而成,两块圆弧板的外圆弧面贴合连接。两块圆弧板的内圆弧面与缺氧区2、厌氧去14的边界分离形成水流流通的通道。
[0019]所述处理池1、缺氧区2和厌氧区14均为圆形且同心设置,形成流线型的结构从而减少水流流动的阻力,也可根据使用需求采用非同心设置的结构,所述缺氧区2和厌氧区14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为第一回流器15,所述第一回流器15上两块圆弧板的圆心均位于
缺氧区2的边界上;所述缺氧区2和好氧区3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为第二回流器5,所述第二回流器5上两块圆弧板的圆心均位于厌氧区14的边界上。第一回流器15上圆弧板的两端分别位于缺氧区2和厌氧区14,第二回流器5上圆弧板的两端分别位于缺氧区2和好氧区3,从而保证当水流经过回流调节机构时,可以沿着回流调节机构的圆弧形状流动。
[0020]所述第一回流器15和第二回流器5错位设置,第一回流器15和第二回流器5上用于回流的圆弧板交错设置,也即第一回流器15和第二回流器5上用于回流的圆弧板上有一部分区域重合,使得从好氧区3经过第二回流器5上的回流圆弧板(图1中向上的圆弧板)回流进缺氧区2的水流,经由缺氧区2流动一周后,再次通过第一回流器15上的回流圆弧板(图1中向下设置的圆弧板)进入到厌氧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1)和进水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1)内设置缺氧区(2)、厌氧区(14)和好氧区(3),所述进水管(6)的出水口设置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14)处;所述缺氧区(2)包裹在厌氧区(14)外部,所述好氧区(3)包裹在缺氧区(2)外部;所述缺氧区(2)和厌氧区(14)、缺氧区(2)和好氧区(3)连通的位置分别设置回流调节机构,所述处理池(1)内的污水经由回流调节机构形成循环水流;所述好氧区(3)内设置沉淀区(4),所述沉淀区(4)与好氧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4)上设置出水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调节机构由两块圆弧板组合而成,两块圆弧板的外圆弧面贴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沟无泵回流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1)、缺氧区(2)和厌氧区(14)均圆形设置,所述缺氧区(2)和厌氧区(14)连通位置的回流调节机构为第一回流器(15),所述第一回流器(15)上两块圆弧板的圆心均位于缺氧区(2)的边界上;所述缺氧区(2)和好氧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朋,邓荣森,王涛,陈峰,陈江伯,
申请(专利权)人:水拓工程技术咨询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