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5454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在该器件中,必须要求采用用于提高主结和反向PN结与主表面氧化膜接触处的击穿电压的结构。即,采用下述的方法,其中,在从主PN结,以及反向PN结的P层露出表面的地方,取出电极,分别在氧化膜上,按照跨过PN结的方式使电极伸出。另外,为了确保可靠性,在表面,在PN结端部的中间,形成沟道阻止层。由此,芯片尺寸增加,有效面积比率减少。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于抑制该芯片面积的增加,增加有效面积率。通过下述的结构,解决上述课题,在该结构中,主阴电极和从表面取出的反向电极按照跨过PN结的方式在氧化膜上伸出,并且不形成沟道阻止层,使两个伸出电极的相反侧的阻挡层,具有沟道阻止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改进半导体器件中的,象半导体开关元件等那样的,双向阻挡型的平面型器件的结构和制造方法的技术。
技术介绍
针对过去的耐高压平面型器件的实现方法,人们提出了各种技术,且被投入实用。在该技术中,基本上象图1所示的那样,减弱与在主面形成的PN结的端部的表面接触的部分的电场,提高此处的击穿电压,使该电压接近该PN结底部的击穿电压。代表性的方法包括本专利技术人个人已于1963年提出专利申请的护圈方法。另外,作为另一方法,包括有于同年提出专利申请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从主电极,在氧化膜上,PN结越过与表面接触的线,通过该电极,覆盖一定距离之间的氧化膜的整个表面。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器件的可靠性,沿主表面,从PN结延伸的阻挡层与表面沟道连接,不产生相对芯片的端部的泄漏电流,为此,必须设置沟道阻止部。另外,在沟道阻止区域,电场强度变强,为了防止该部分处的局部的击穿的发生,从沟道阻止区域,取出电极,沿阻挡层延伸的方向,将该电极在氧化膜上伸出,改善该氧化膜下的电场(图1,图2)。专利文献1专利“耐高压平面型晶体管或二极管)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号12739/1965,申请人川名喜之、岩田三郎专利文献2专利“耐高压平面型晶体管或二极管)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号15139/1965,申请人若宫钦次、矢木肇、朝比奈秀郎
技术实现思路
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中,在与主结的表面接触的边界部上,形成上述的结构,同时,必须制作与主结相同的结构,在该主结中,象图1所示的那样,减弱用于芯片周边的反向阻挡用的,从PN结,延伸到表面的阻挡层的电场,同时发挥沟道阻止效果。为此,象图1所示的那样,在芯片周边部,必须要求采用较大的面积。在该情况下,减小有效能动区域相对芯片的面积比,使芯片成本上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新的技术方案。象图2所示的那样,不形成图1所示的这样的沟道阻止部3。代替该方式,从芯片周边的PN结的P侧,取出电极,该电极在芯片主面上的氧化膜上,按照跨过该PN结的方式朝向内侧伸出,形成伸出电极4。该方案为在先已描述的过去的平面型PN结的耐高压化的方式的一种。同时,本专利技术基于下述的原理,即,伸出电极4相对主PN结的阻挡层,具有沟道阻止部的效果,为此,可去除过去必需的图1所示的沟道阻止部3。于是,象图2所示的那样,为了也使主PN结,具有相对芯片周边的沟道阻止效果,栅极2在氧化膜上伸出的结构以对称的方式构成。由此,即使相对从芯片周边的PN结反向阻挡层的延伸,仍可具有沟道阻止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大大减少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的芯片尺寸,提高有效能动区域占芯片面积的比例,大大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在已实现的0.8A,耐压为600V的半导体开关元件中,相对采用过去的方法的芯片为1.4mm的方形的情况,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实现芯片尺寸为1.1mm的方形的相同制品。如果对图1b和图2b进行比较,与在图1b的已有实例的情况,从主结端部到与表面阳极区域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为275μm的情况相对,在图2的本专利技术的情况,上述距离为125μm。由于芯片的4条边必须要求相同的结构,故1条边的尺寸产生此差的倍数,即,150μm×2=300μm的差值。该值为上述的芯片尺寸的差。在此情况,阴极面积相同。由此,可使芯片面积减少38%。附图说明图1a为过去的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的俯视图;图1b为过去的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双向阻挡型平面型器件的俯视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双向阻挡型平面型器件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构成过去的护圈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护圈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形式象图2a,图2b和图3b所示的那样,其具体内容通过实施例描述。第1实施例作为实施例,在此情况下,根据图2a,图2b,对本专利技术用于0.8A、600V的双向阻挡型半导体开关元件的结构和步骤进行描述。在所采用的硅片(N型衬底8)中,采用50欧姆(Ohm)cm的N型(111)FZ晶体,硅片的厚度为230μm。芯片尺寸为1.1mm,通过热氧化处理的方式,设置厚度约为3000埃的第1氧化膜,接着,通过光刻步骤,去除距芯片端部,40μm的4条边的两个面的氧化膜。此时,通过两面掩模对准步骤,使内外的氧化膜剥离的位置对准。然后,针对加热到1100℃的温度的硅片,通过氮气,在室温的BBr3液体中形成气泡,由此,使其变为气体,使该气体流入到对硅片加热的扩散炉中,同时,从另一系统,使氧气流入到该扩散炉中,进行30分钟的硼的预先沉积(predeposition)。通过稀释的(buffered)氟酸,去除形成于第1氧化膜上的硼硅酸玻璃,在1250℃的温度下,进行240小时扩散,实现从硅的两个面的对准扩散。由此,构成周边部为全部P区域的分散扩散区域9。接着,对内面的氧化膜进行蚀刻处理,将其去除。表面的氧化膜采用栅极扩散掩模,将形成栅极区域的氧化膜去除。然后,在加热到950℃的扩散炉中,插入硅片,与在先的方法相同,通过氮气,在BBr3的液体中形成气泡,从另一系统,使氧气流入到炉中,进行硼的预先沉积(predeposition)。时间为30分钟。对在其后表面上呈现的硼硅酸玻璃进行蚀刻处理,将其去除,在1250℃的温度下,进行20小时的扩散。由此,完成相对内外的P扩散,实现主PN结。P型栅极扩散区域10的深度约为30μm。之后,在表面的氧化膜中,对于进行阴极扩散领域的氧化膜使用阴极扩散用掩膜进行蚀刻处理,将其去除。之后,将该硅片插入到1100℃的扩散炉中,使对5℃的氧氯化磷(POCI3)液体进行气泡处理而形成的气体流入到扩散炉中,使来自另一系统的氧气也流入炉中,使磷扩散到硅中。POC13气体的流入为30分钟,硅片的相同保持时间共计为6个小时。由此,形成阴极扩散层6。该扩散深度约为8μm。接着,采用光刻法,进行电极的开口透光处理,在该区域,叠置电极金属(Al,Mo,Ni),通过蚀刻,形成栅电极、阴电极。同样对于内面,堆积同样的金属,不对其进行蚀刻,最后,将其切断成芯片,形成芯片。此时,本专利技术的重要的要点在于掩模的设计。象图2a,图2b所示的那样,与图1不同,在主表面,没有N+型的沟道阻止部。另外,最初的分离扩散的PN结分别在距切割表面处,以及在距表面的主PN结端部,25μm的范围内,设置相对阳极和栅极的伸出电极(2,4)。同时,两个伸出电极之间的距离为75μm。该数值为计算50欧姆(Ohm)cm的晶体中的阻挡层在600V的条件下,按照什么程度扩张的结果。另外,将扩散的横向的扩散距离设计为纵向的扩散距离的90%。于是,显然,该设计值伴随硅片的厚度,栅极的扩散深度而不同。此时,如果从主PN结和周边PN结,延伸到N型衬底8的表面的阻挡层按照针对击穿电压,到达相反侧的伸出电极2,4的下方的方式构成,由于两个伸出电极2,4之间的距离(在图2b的情况下为75μm)较小,故可使芯片达到最小。但是,即使在沿上述阻挡层中的N型衬底8的表面而延伸的前端与相反侧伸出电极的端部离开的情况下,该伸出电极仍可具有沟道阻止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与过去的图1b,图11的沟道阻止部相同的效果。但是,上述阻挡层的前端与相反侧伸出电极之间的距离增加,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受到削减。与图1b和图2b的表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其特征在于从与硅片的主表面接触而设置的主PN结和周边PN结的P型区域,分别伸出电极,在PN结上的氧化膜上,阻挡层按照在针对其击穿电压,相反侧的伸出电极下的区域,或在距其端部100μm以下的范围内延伸的方式构成,该阻挡层从其表面与PN结接触的线,沿N型衬底表面,按照一定间距的间隔,将其上的氧化膜全部覆盖而伸出,另外,从相应的PN结的表面氧化膜接触的部分,沿N型衬底表面而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6-9 195350/03;JP 2004-5-12 169222/041.一种双向阻挡型耐高压平面型器件,其特征在于从与硅片的主表面接触而设置的主PN结和周边PN结的P型区域,分别伸出电极,在PN结上的氧化膜上,阻挡层按照在针对其击穿电压,相反侧的伸出电极下的区域,或在距其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孟史川名喜之
申请(专利权)人:成达国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