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35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用于成型产品(1),所述产品(1)包括硬胶(1.1)和软胶(1.2)两部,所述产品(1)先进行硬胶(1.1)成型,后进行局部区域的软胶(1.2)成型,所述本体包括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所述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三者共同合模时,形成硬胶注塑腔,待硬胶(1.1)成型完成后,所述移动模(4)进行移动,移动后的移动模(4)与硬胶(1.1)之间形成软胶注塑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满足二次注塑成型的同时,还避免在二次注塑过程中对产品或者模具进行二次定位的操作,保证了注塑的合格性并且降低了产品成型周期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产品成型周期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产品成型周期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一些注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多种不同的注塑材料分别注塑成型,在多次注塑成型过程中,通常以更换注塑模具或者通过旋转的方式来更换浇注口的方式来进行后续的注塑成形。但无论是更换注塑模具还是通过旋转的方式来更换浇注口的方式来进行后续注塑成型,都需要对产品或者模具进行二次定位,因此会导致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以及成型周期变长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满足二次注塑成型的同时,还避免在二次注塑过程中对产品或者模具进行二次定位的操作,保证了注塑的合格性并且降低了产品成型周期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用于成型产品,所述产品包括硬胶和软胶两部,所述产品先进行硬胶成型,后进行局部区域的软胶成型,所述本体包括上模、下模和移动模,所述上模、下模和移动模三者共同合模时,形成硬胶注塑腔,待硬胶成型完成后,所述移动模进行移动,移动后的移动模与硬胶之间形成软胶注塑腔。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产品成型过程中需要分别进行硬胶与软胶的注塑成型,其中硬胶是产品的安装应用需求,而硬胶部分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摩擦、杂音的现象,不利于产品的使用,从而在硬胶的安装区域增加软胶的缓冲结构,以避免硬胶出现摩擦与杂音的现象,首先在第一次注塑过程中,上模、下模、移动模在合模后,形成硬胶注塑腔,以满足硬胶区域的注塑需求,在硬胶注塑成型后,通过移动模的移动,使移动模与成型后的硬胶之间形成软胶注塑腔,此时再进行软胶的注塑成型,该过程没有对产品或者模具进行二次定位的操作,可以保证软胶在成型后的硬胶产品上成型的精准性,从而达到了保证整个产品注塑的合格率更高,成型周期短的目的。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移动模包括用于进行软胶胶料注入的注塑部和用于形成软胶注塑腔的移动部,所述注塑部固定连接在下模上,所述移动部沿着竖直方向可移动连接在注塑部上,通过所述改进,在保证了硬胶注塑腔结构的完整性的同时,实现软胶注塑腔的形成。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移动模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移动模上的移动部均连接到同一个驱动块上,通过所述改进,可以同时驱动多个软胶注塑腔的成型,同步性更高,使得整个产品的软胶注塑过程更快,产品的生产周期更短。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驱动块设于下模的下方,所述驱动块与移动部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穿过下模,所述驱动块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以驱动移动部
沿着竖直方向移动,通过所述改进,可以使驱动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移动部进行上、下移动。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驱动块的侧面设有与驱动器相连接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驱动块的连接处设有呈倾斜设置的导向槽,所述驱动块上设有与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沿着导向槽移动,所述连接块在驱动器的驱动下进行水平移动,通过所述改进,通过连接块的水平移动,可以使实现驱动块上、下移动的目的,从而可以使驱动器的驱动方向沿着水平设置,使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连接块共设有两块,两块所述连接块分别设于驱动块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块均固定连接在一块驱动连接块上,所述驱动连接块与驱动器传动连接,通过所述改进,可以使驱动块在驱动过程中稳定性更强,避免出现驱动块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单侧倾斜的情况。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注塑部上设有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上包括进胶口和一个出胶口,所述出胶口与软胶注塑腔相连,所述出胶口设于硬胶注塑腔的下方,通过所述改进,产品在成型时,产品的连接侧设有多个连接结构,如连接卡扣,定位片等,为保证这些连接结构成型的合格率,会将它他设于产品靠近下模的一侧进行成型,同时,软胶成型部分也设于产品靠近下模的一侧,故而需要将注塑通道的出胶口设于硬胶注塑腔的下方。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注塑通道靠近上模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所述注塑通道上还设有脱模口,所述脱模口的内部设有顶针,通过所述改进,因为进胶口设于硬胶注塑腔的下方,会出现进胶口难以加工的情况,因此将注塑通道靠近上模的一侧呈开口设置,通过上模与下模的合模,形成一个完成的注塑通道,同时,也可以使进胶口更容易被加工,但相应的会造成注塑通道内的软胶脱模困难的情况,因此设置了顶针结构,便于脱模。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改进,在进行软胶注塑时,所述顶针的端部设于脱模口的内部,使软胶注入到脱模口内,通过所述改进,当上模与下模分模时,与上模相连的软胶会粘连在上模时,从而造成了在脱模时出现对拉扯现象,不利于产品的合格生产,而部分软胶定型在脱模口内,可以增加下模与软胶的粘连效果,使软胶不容易跟随上模进行分离,保证产品成型质量,而在分模完成后,依旧只需要通过顶针,就可以完成软胶与下模的分离工作。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改进,相邻的两个所述注塑部上的注塑通道相连接,通过所述改进,可以简化整个产品的注塑通道,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产品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移动模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图3中Ⅰ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移动模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本技术驱动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导向块与导向槽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所示:1、产品,1.1、硬胶,1.2、软胶,2、上模,3、下模,4、移动模,4.1、注塑部,4.1.1、注塑通道,4.1.2、进胶口,4.1.3、出胶口,4.1.4、脱模口,4.2、移动部,5、驱动块,5.1、导向块,6、连接杆,7、连接块,7.1、导向槽,8、驱动器,9、驱动连接块,10、顶针,11、顶针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24]如图1

3所示,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用于成型产品1,所述产品1包括硬胶1.1和软胶1.2两部,所述产品1先进行硬胶1.1成型,后进行局部区域的软胶1.2成型,所述本体包括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所述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三者共同合模时,形成硬胶注塑腔,待硬胶1.1成型完成后,所述移动模4进行移动,移动后的移动模4与硬胶1.1之间形成软胶注塑腔,所述移动模4包括用于进行软胶1.2胶料注入的注塑部4.1和用于形成软胶注塑腔的移动部4.2,所述注塑部4.1固定连接在下模3上,所述移动部4.2沿着竖直方向可移动连接在注塑部4.1上,所述移动模4共设有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用于成型产品(1),所述产品(1)包括硬胶(1.1)和软胶(1.2)两部,所述产品(1)先进行硬胶(1.1)成型,后进行局部区域的软胶(1.2)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所述上模(2)、下模(3)和移动模(4)三者共同合模时,形成硬胶注塑腔,待硬胶(1.1)成型完成后,所述移动模(4)进行移动,移动后的移动模(4)与硬胶(1.1)之间形成软胶注塑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模(4)包括用于进行软胶(1.2)胶料注入的注塑部(4.1)和用于形成软胶注塑腔的移动部(4.2),所述注塑部(4.1)固定连接在下模(3)上,所述移动部(4.2)沿着竖直方向可移动连接在注塑部(4.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模(4)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移动模(4)上的移动部(4.2)均连接到同一个驱动块(5)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块(5)设于下模(3)的下方,所述驱动块(5)与移动部(4.2)之间通过连接杆(6)连接,所述连接杆(6)穿过下模(3),所述驱动块(5)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以驱动移动部(4.2)沿着竖直方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块(5)的侧面设有与驱动器(8)相连接的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与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峰胡文龙程依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