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926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包括:混凝区,集水管,用以收集混凝区中的水体;絮凝区,设置在混凝区下游,集水管的另一端进入絮凝区;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混凝区和絮凝区中;刮泥机,刮泥机的连接端设置在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刮泥机的动作端伸入沉淀区的底部,适于清理沉淀区的底部沉积的污泥。该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进行搅拌,无需在混凝区以及絮凝区设置搅拌器,降低了整个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电力负荷,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而且,在沉淀区设置的刮泥机可以防止絮体沉积在沉淀区的底部,使絮体重新参与到净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效率。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效率。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技术介绍

[0002]混凝沉淀处理技术是目前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技术,它既可以降低原水的浊度、色度等水质的感观指标,又可以去除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是后续深度处理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在饮用水处理、污废水处理、高COD高含盐水处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混凝沉淀技术中先由前段的多级搅拌将药剂与水充分混合,之后进行后段的沉淀与过滤。
[0003]相关技术中的以污泥作为载体的反应器,主要包括有混凝区、絮凝区以及沉淀分离区水体经混凝、絮凝以及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使用时,在沉淀区的底部会沉积大量的污泥,与悬浮态的污泥相比,沉积状态的污泥利用率低,导致水体净化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相关技术中的反应器在使用时,沉淀区的底部会沉积大量的污泥,导致污泥利用率低,水体净化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包括:混凝区,其上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集水管,一端设置在所述混凝区中,用以收集所述混凝区中的水体;絮凝区,设置在所述混凝区下游,所述集水管的另一端进入所述絮凝区;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凝区和所述絮凝区中,包括:喷管,适于连接所述反应器进水口或所述集水管的另一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喉管,包括喉管进水口以及喉管出水口,所述喉管进水口罩设在所述喷管上方,所述喷管与所述喉管之间形成加速水道;沉淀区,设置在所述絮凝区的下游,所述沉淀区上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刮泥机,所述刮泥机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刮泥机的动作端伸入所述沉淀区的底部,适于清理所述沉淀区的底部沉积的污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刮泥机包括电机、连接轴以及刮泥板;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相连,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刮泥板相连,所述刮泥板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相平行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泥斗,适于容纳被所述刮泥板收集的污泥,所述泥斗通过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与位于所述絮凝区中的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区与所述沉淀区之间设置有絮体通过区,水体通过所述絮体通过区进入到所述沉淀区中,所述沉淀区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高密度絮体收集斗,部分水体进入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中;至少一个絮体循环装置,一端作用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
斗中,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所述喷管相连。
[0010]进一步地,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喉管与所述喷管相对应的区域,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0012]进一步地,该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还包括絮凝污泥悬浮区,设置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下游,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与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之间设置有絮体聚拢区。
[0013]进一步地,该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还包括低密度絮体浓缩室,设置在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下游。
[0014]进一步地,该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还包括斜板分离管组,设置在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及所述低密度絮体浓缩室上方,所述斜板分离管组包括若干倾斜设置的导流板。
[0015]进一步地,该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还包括清水收集装置,设置在所述斜板分离管组上方,并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相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7]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在混凝区和絮凝区中分别设置有水体加速装置,该水体加速装置具有喷管与喉管,喉管的进水口罩设在喷管上方,形成加速水道。从反应器进水口进入到喷管后,由于喷管的内径至少有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水体在流出喷管后,可以被加速,之后再经过加速水道,水体从喉管的顶部开口喷出,并向四周散开。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体下落,在低压作用下,水体再经喉管与喷管之间的间隔进入到加速水道,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混凝区内的水体及药物进行搅拌。集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混凝区中,另一端与絮凝区内的喷管相连通,设置在絮凝区的喷管与喉管同样以水力循环的方式对絮凝区内的水体及药物进行搅拌,搅拌好的水体可以流入下游的沉淀区进行后续净化。整个过程中,依靠水体自身的动能进行搅拌,无需在混凝区以及絮凝区设置搅拌器,降低了整个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电力负荷,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因无需维修或者更换搅拌器,使得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整体维护负担减小。而且,在沉淀区设置的刮泥机可以防止絮体沉积在沉淀区的底部,使絮体重新参与到净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效率。
[0018]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沉淀区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泥斗,刮泥机将沉积的污泥收集至泥斗内,并且通过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使絮体重新回到絮凝区参与混合搅拌,提高了絮体的利用效率。
[0019]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通过设置絮体循环装置,使原水、药剂、高密度絮体收集斗内的高密度絮体混合。絮体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及部分胶体物质。另外回流絮体中残留的药剂再次发生反应,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使药剂使用量大大降低,提高了药剂有效率,大大减少了排放水体中的化学药剂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002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喷管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可以对流经的水体进行加速,加速后的水体具有更大的动能,有利于提高搅拌效果。
[002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水流在碰到低密度絮体浓缩室的侧壁后,使水流爬升,在爬升的过程中,絮体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絮凝污泥悬浮区内的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将絮体抽出,在低压的作用下使该区域内的水体有下降的趋势,一上一下两个力达到平衡的点位,形成一个动态的悬浮絮体层,称为絮体滤床区,具有过滤、吸附的作用,
使较小的絮体进一步增大,较大的絮体会沉降至絮凝污泥悬浮区的底部,通过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回流至上游混凝区再利用。经过筛分剩余微粒径污泥絮体进入低密度絮体浓缩室中。
[002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在絮凝污泥悬浮区下游设置有低密度絮体浓缩室,再利用价值较低的微絮体,可以在该低密度絮体浓缩室浓缩后通过排泥、排空管路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0023]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在沉淀区设置有高密度絮体收集斗,水体携带絮体流经时,高密度的絮体优先沉降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内,即先对优质的高密度絮体进行回收利用。
[0024]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水力负荷高、同样处理量的情况下,占地更少,应用前景更好。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区(1),其上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8);集水管(13),一端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中,用以收集所述混凝区(1)中的水体;絮凝区(2),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下游,所述集水管(13)的另一端进入所述絮凝区(2);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和所述絮凝区(2)中,包括:喷管(10),适于连接所述反应器进水口(8)或所述集水管(13)的另一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10)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喉管(11),包括喉管(11)进水口以及喉管(11)出水口,所述喉管(11)进水口罩设在所述喷管(10)上方,所述喷管(10)与所述喉管(11)之间形成加速水道;沉淀区(3),设置在所述絮凝区(2)的下游,所述沉淀区(3)上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9);刮泥机,所述刮泥机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刮泥机的动作端伸入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适于清理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沉积的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机包括电机(25)、连接轴(26)以及刮泥板(27);所述电机(25)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电机(25)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轴(26)的一端相连,所述连接轴(26)的另一端与所述刮泥板(27)相连,所述刮泥板(27)与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相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泥斗(28),适于容纳被所述刮泥板(27)收集的污泥,所述泥斗(28)通过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18)与位于所述絮凝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崭华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