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0275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及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交联酸体系的胶凝酸和交联剂分别被油相和水相所包裹,使其在进入地层后逐渐释放发生反应,减少近井地带的酸液反应量,并在进入高温地层一段时间后才刻蚀地层,提高酸液在高温条件下的酸蚀缝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现有的交联酸体系的两部分分别乳化,使其在进入地层后初逐渐释放发生反应,利用注入酸液的缓酸释放特性,可以大幅度降低近井处的酸液反应量,并在远井处才与岩石反应,从而增加高温条件下的酸蚀作用距离,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酸液在高温条件下的酸蚀缝长。缝长。缝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垂深超过7000m的超深碳酸盐岩蕴藏着大量的油气储量,尤其是中国石化新发现的顺北油田,垂深都在7000-9000m,储层温度在180-210℃,因此,常规的地面交联酸及变黏度非均匀刻蚀等技术,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因高温造成的酸岩反应速度快,即使采用高黏的地面交联酸体系,酸蚀缝长也很难突破80m。超深造成的高应力特征导致施工排量会大幅度受限,造缝宽度也大为降低,面容比因此大幅度增加,也会造成酸岩反应速度的加快。此外,超深层带来的超高闭合应力(一般在140MPa左右),即使考虑到井底流动压力(取30-50MPa),则有效闭合应力仍接近100MPa)。在如此高的闭合应力作用下,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很难维持,一旦降低到0,则酸蚀缝长也会相应大幅度降低。因此,上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按常规酸压技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酸压后的稳产效果,更难维持。
[0003]中国专利CN108641702A公开了一种吸附型缓速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附型缓速酸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缓速剂:1.0份~1.5份;缓蚀剂:1.2份~1.5份;铁离子稳定剂:1.0~1.2份;助排剂:0.3~0.5份;起泡剂:0.3~0.5份;盐酸:100份。本专利技术的吸附型缓速酸通过官能团吸附在岩石表面,延缓酸岩反应时间,提高酸蚀裂缝长度及非均匀刻蚀程度,缓速效果明显,对储层改造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并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将交联酸多重乳化注入提高超深、高温储层下的酸蚀裂缝长度。
[0004]中国专利CN106834847A公开了一种高抗压速溶性压裂球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油气井开采温控变粘酸酸压裂方法,首先用常规盐酸酸洗工序解除炮眼污染,然后用温控变粘酸酸压裂工序高排量注入。该变粘酸在储层高温条件下,鲜酸和残酸均有较高的粘度,可以提高酸蚀裂缝长度,并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将交联酸多重乳化注入提高超深、高温储层下的酸蚀裂缝长度。
[0005]文献《超深高温碳酸盐岩自生酸深穿透酸压工艺研究与应用》(钻采工艺2018年)针对塔河油田超深高温碳酸盐岩油藏酸压改造中,常用胶凝酸酸岩反应速度快、裂缝远端酸蚀导流能力低,无法实现深穿透改造的难题,研究形成了自生酸深穿透酸压工艺。该工艺由自生酸前置液酸压和胶凝酸闭合酸化构成,利用自生酸在高温条件下逐渐生成较高浓度盐酸的特性,对裂缝中远端岩石进行有效刻蚀,实现深穿透改造,并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将交联酸多重乳化注入提高超深、高温储层下的酸蚀裂缝长度。
[0006]文献《酸化压裂中有效酸蚀缝长因素的分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数据为依托,用软件模拟了酸液的属性、施工参数、液体的注入方式对酸蚀缝长的影响规律,并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将交联酸多重乳化注入提高超深、高温储层下的酸蚀裂缝长度。
[0007]以上专利和文献,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酸压效果及酸压后的稳产效果
依然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酸压技术,以解决上述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通过将现有的交联酸体系的两部分分别乳化,使其在进入地层后初逐渐释放发生反应,能大量减少近井地带的酸液反应量,并能在进入高温地层一段时间后才刻蚀地层,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酸液在高温条件下的酸蚀缝长。
[0009]本专利技术在超深碳酸盐岩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价的基础上,制备高温多重乳化酸及乳化交联剂。施工前期通过滑溜水造缝降低储层温度,提高液体改造的范围。然后同时注入多重乳化酸和乳化交联剂,接着注入低黏度滑溜水进行顶替。然后重复注入多重乳化酸、乳化交联剂和顶替滑溜水2-3次。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
[0011]包括:
[0012]交联酸体系的胶凝酸和交联剂分别被油相和水相所包裹,使其在进入地层后逐渐释放发生反应,减少近井地带的酸液反应量,并在进入高温地层一段时间后才刻蚀地层,提高酸液在高温条件下的酸蚀缝长。
[001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1)超深碳酸盐岩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价;
[0015]步骤(2)裂缝参数及酸压主体施工参数的优化;
[0016]步骤(3)前置滑溜水体积优化;
[0017]步骤(4)多重乳化酸及乳化交联剂的制备;
[0018]步骤(5)滑溜水造缝施工;
[0019]步骤(6)多重乳化酸及乳化交联剂的混合注入施工:
[0020]步骤(7)低黏度滑溜水注入;
[0021]步骤(8)重复步骤6)~步骤7)1-2次;
[0022]步骤(9)顶替;
[0023]步骤(10)返排、测试及生产。
[002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25]所述步骤(3),滑溜水体积为300-500m3;
[0026]滑溜水的黏度在储层温度条件下为在1-3mPa.s。
[002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28]所述步骤(4),
[0029]多重乳化酸的制备:胶凝酸和油相混合后形成乳化酸,乳化酸再与滑溜水混合,制得多重乳化酸;
[003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31]胶凝酸和油相的体积比为5:5~8:2;
[0032]乳化酸与滑溜水的体积比为3:7~7:3。
[0033]乳化交联剂的制备:交联剂和油相混合后,再与滑溜水混合,制得乳化交联剂。
[003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35]交联剂和油相的体积比为5:5~8:2;
[0036]交联剂和油相混合后,与滑溜水的体积比为3:7~7:3。
[0037]油相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油相,如:白油、煤油、柴油等。
[0038]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滑溜水,无论是多重乳化酸,乳化交联剂制备过程中所用的滑溜水,还是施工中所用的前置液滑溜水、低粘滑溜水,均是同一种的滑溜水,滑溜水的黏度范围为1-3mPa.s。
[003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40]多重乳化酸和乳化交联剂交联后的最高黏度与最低黏度差大于20mPa.s;
[0041]其中最高黏度是指乳化酸交联剂的含量为1%时,交联后的体系黏度;
[0042]最低黏度是指乳化酸交联剂的含量为0.5%时,交联后的体系黏度;
[0043]并且,交联后的最高黏度,在180℃条件下,170
1/s
剪切速率下,剪切1小时的尾黏在50mPa.s以上。
[004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0045]所述步骤(5),滑溜水排量为取井口限压下的最高值进行;或者以最高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交联酸体系的胶凝酸和交联剂分别被油相和水相所包裹,使其在进入地层后逐渐释放发生反应,减少近井地带的酸液反应量,并在进入高温地层一段时间后才刻蚀地层,提高酸液在高温条件下的酸蚀缝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提高有效酸蚀缝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超深碳酸盐岩关键储层参数的评价;步骤(2)裂缝参数及酸压主体施工参数的优化;步骤(3)前置滑溜水体积优化;步骤(4)多重乳化酸及乳化交联剂的制备;步骤(5)滑溜水造缝施工;步骤(6)多重乳化酸及乳化交联剂的混合注入施工:步骤(7)低黏度滑溜水注入;步骤(8)重复步骤6)~步骤7)1-2次;步骤(9)顶替;步骤(10)返排、测试及生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滑溜水体积为300-500m3;和/或,滑溜水的黏度在储层温度条件下为在1-3mPa.s。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多重乳化酸的制备:胶凝酸和油相混合后形成乳化酸,乳化酸再与滑溜水混合,制得多重乳化酸;乳化交联剂的制备:交联剂和油相混合后,再与滑溜水混合,制得乳化交联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胶凝酸和油相的体积比为5:5~8:2;乳化酸与滑溜水的体积比为3:7~7: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交联剂和油相的体积比为5:5~8: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廷学周珺孙同成贾文峰耿宇迪吴峙颖刘斌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