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在衬底的单晶半导体层(12)中形成集成电路的掩埋互连(10)的结构和方法。所述掩埋互连由淀积导体形成,且具有接触形成于所述单晶半导体层中的电子器件(20)的单晶区的一个或多个垂直侧壁(18)。(*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前端线(front end of line,FEOL)处理,且更具体地涉及以晶体管级形成的掩埋局部互连。
技术介绍
在微电子工业中,特别对于存储单元和支撑电路具有密集、高速及还使微电路小型化的持续需要。为了实现最大密度、速度和希望的尺寸要求,执行不同的解决办法。在半导体工艺中,为了有助于满足高速集成电路的需要,更广泛地使用从前的专业化技术如绝缘体上硅(Silicon-on-Insulator,SOI)。在SOI技术中,相对薄的半导体材料层,通常是硅(Si),一般重叠称为掩埋氧化物(buriedoxide,BOX)的绝缘材料层。这种相对薄的半导体材料层通常是其中在SOI器件中形成了有源器件的区域。集成电路制造成具有大量的电子半导体器件,如电阻器、晶体管、二极管和电容器,它们以组合的工艺一起制造于半导体衬底上。衬底指包括半导体器件的有源或可操作部分的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层或结构。制造集成电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互连结构来电气互连其中的有源器件。互连结构一般包括在处于电接触的半导体器件之间形成的导电材料区。互连作为用于在半导体器件之间传递电流的导管。互连结构的具体类型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且可以包括M0、M1布线级局部互连、掩埋接触、通孔、柱、表面带以及掩埋带,仅举几个例子。二极管有时也可以用作半导体器件之间的互连。可以通过连接不同载流子类型的有源区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二极管。经常使用的一种互连结构是掩埋接触。掩埋接触可以是在互连结构和有源区之间制成直接接触的多晶硅区,消除金属连接的需要。在形成掩埋接触中,在互连结构将被电连接的有源区上的薄栅氧化物中打开窗口。此后,淀积多晶硅与开口中的有源区直接接触,但是通过半导体衬底的其他部分中的栅氧化物和场氧化物与有源区底下的硅隔离。通过将预置于多晶硅中的掺杂剂扩散到有源区中,在多晶硅和有源区之间的界面处形成欧姆接触。掺杂剂扩散到有源区中,有效地,结合多晶硅与有源区。然后淀积绝缘膜层,以覆盖掩埋接触。掩埋接触被如此称呼,因为金属层可以跨越形成掩埋接触的有源区,而不会电连接到掩埋接触。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允许增加包括的电路密度,多个金属互连层在彼此顶部层叠。一般,每个连续的金属层具有减小的元件密度。密度中的这种分级是由于每个附加互连层积累的掩模重叠错误。例如,如果有源区(active area,AA)和第二金属层(M2)之间需要接触,那么不得不在AA和第一金属层(M1)之间产生通孔,然后产生第二通孔以互连M1至M2。AA至M2的总重叠公差是AA至M1和M1至M2接触公差的总和。因此,通过增加互连层来增加电路密度的能力受到限制。在许多情况中,在满足尺寸、速度和密度要求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制造公差可能是一个挑战任务。需要一种新的结构,在保持可加工级别的制造公差的同时,允许增加电路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结构和方法,用于在衬底的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集成电路的掩埋互连。掩埋互连由淀积的导体形成,且具有接触在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的电子器件的单晶体区的一个或多个垂直侧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形成掩埋互连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衬底中形成沟槽隔离区;在邻接隔离区的衬底的单晶区中形成沟槽,其中沟槽具有与单晶区隔离的底部,以及邻接沟槽隔离区的侧壁;然后在沟槽中淀积导体,该导体在沟槽的至少一个侧壁上接触单晶区;以及从上方形成至淀积导体的接触。附图说明图1、9和10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选择性实施例的掩埋互连结构;图2至8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制造掩埋互连结构的阶段。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绝缘体上硅(SOI)实施例的掩埋互连结构。如图1所示,在具有在支撑衬底16上的掩埋氧化层(BOX 14)的SOI衬底的单晶半导体层(SOI层12)中形成掩埋互连10。掩埋互连10具有通常垂直定向的(以下称为“垂直”)侧壁18,侧壁18接触电子器件20的单晶区12,例如电子器件20可以是形成在SOI层12中的晶体管、二极管、电容器或电阻器。当电子器件20是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IGFET)时,掩埋互连10的垂直侧壁18可以直接接触形成在SOI层12中的电子器件20的体区或扩散区(例如,源/漏扩散区)。当电子器件20是二极管或耗尽电容器时,掩埋互连10的垂直侧壁18可以接触这种器件的扩散区。掩埋互连10通常在大致平行于衬底16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中的页面向内和向外的方向延伸)。以此方式,掩埋互连10通过衬底的邻近其他单晶区12,它可以通过未被隔离的垂直侧壁18或其他侧壁接触其他电子器件的一个或多个单晶区12。隔离区28(例如,沟槽隔离)(其在页面向内和向外的方向上延伸掩埋互连10的至少部分长度)沿侧壁30将掩埋互连10与除期望接触之外的其他电子器件隔离。在期望与其他电子器件接触的位置,可以沿不存在隔离区28的侧壁30部分进行接触。掩埋互连10由淀积的导体如多晶硅、金属硅化物(例如,WSix,CoSix、TiSix,淀积多晶硅之后接着后续金属淀积和自对准硅化反应)、乃至可以是淀积金属,其优选是钨(W)或其他难熔金属或钛(Ti),铌(Nb),锆(Zr),钽(Ta),钼(Mo),或其层所构成。掩埋互连可以用衬里32内衬,衬里32包括淀积的导体金属的氮化物或类似金属的氮化物,例如氮化钨或氮化钛或氮化钽硅(TaSiN)。或者,特别当淀积的导体是多晶硅时,可以使用氮化硅的非常薄的层(如7埃以下),如下面更完全地描述。掩埋互连10优选地导电耦接到形成于衬底上的导电线22,导电线22是多晶硅导体,例如,其可以形成MOS器件24(其是“MOS”,即,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或MOS电容器)的栅导体或“多晶导体(polyconductor)”,栅导体在形成于SOI层12上的栅介质26上面。图1中示出了多晶导体22作为栅导体连接MOS器件(例如MOSFET 24)到其它电子器件(例如其它MOSFET)的源/漏区20。如同在大量的锁存器、触发器、驱动器乃至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中,MOSFET可以以一种方式连接其中使用了交叉耦接CMOSFET对。选择性方案,多晶导体22可以被构图,以仅仅在STI 28和氧化物46上延伸,仅仅作为到掩埋互连10的界面。作为另一种选择性方案,多晶导体22可以在MOSFET器件20的栅介质上延伸,掩埋互连10通过侧壁18导电接触MOSFET器件20的体区。在此情况下,MOSFET 20的体区将被束缚在与栅导体22相同的电压。这种栅极和体区互连允许MOSFET 20被操作为可变阈值电压器件,其中阈值电压随栅导体电压增加而减小。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的、具有掩埋互连的示例性半导体器件层布局的自顶向下的示图。在这种布局中,区域110和210表示掩埋互连,以及区域120和220表示衬底的有源区。在示出的例子中,优选在有源区120中形成N沟道IGFET(NFET),优选在有源区220中形成P沟道(PFET)。在部分有源区120和220上所示相交的多晶导体122、222和322作为其中的NFET和PFET的栅导体。第一掩埋互连110具有接触到单晶区(有源区120)中NFET的源/漏区的一个或多个侧壁118、119。掩埋互连110也具有接触到单晶区(有源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电路,包括在衬底的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的掩埋互连,所述掩埋互连由淀积导体形成且具有接触形成于所述单晶半导体层中的电子器件的单晶区的一个或多个垂直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集成电路,包括在衬底的单晶半导体层中形成的掩埋互连,所述掩埋互连由淀积导体形成且具有接触形成于所述单晶半导体层中的电子器件的单晶区的一个或多个垂直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垂直侧壁通过所述掩埋互连,多个电子器件在其单晶区处被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所述掩埋互连具有与除接触所述单晶区的所述垂直侧壁之外的面上的隔离区相接触的至少一个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由所述掩埋互连接触的所述单晶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子器件的至少一个扩散区。5.根据权利要求4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在所述扩散区中形成所述电子器件的源/漏区。6.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由所述掩埋互连接触的所述单晶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子器件的体区。7.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器件,其中形成在所述衬底上的至少一个导电线被导电耦接到所述掩埋互连。8.根据权利要求7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被导电地耦接到所述掩埋互连。9.根据权利要求8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导电线接触所述掩埋互连的顶表面。10.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掩埋互连具有邻接一沟槽隔离的侧壁。11.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淀积导体包括掺杂多晶硅。12.根据权利要求1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淀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拉马钱德拉迪瓦卡鲁尼,奥利格格卢申科夫,杰克A曼德尔曼,卡尔J拉登斯,罗伯特C旺,
申请(专利权)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