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0220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指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该毒株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河南株,为从前未分离和鉴定过的昆虫致病性病毒毒株,2021年9月28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2152。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MbMNP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
,涉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指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杆状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因其病毒粒子呈杆状而得名,是一类寄生于节肢动物的专一性病原微生物,其宿主昆虫集中于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作为农林害虫防治的杀虫剂,杆状病毒正成为国内外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国已发现近200株昆虫杆状病毒,有20多种杆状病毒被研制成杀虫剂并先后进入大田应用实验和生产示范,其中有11种被注册为商业杀虫剂。
[0003]因具有对宿主昆虫的高度致病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对人、畜及其他脊椎动物无害,不污染环境,同时具有防效时间长,使用方便等优点,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高度契合绿色农业对农药的要求,因而成为国家绿色农业中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不过,杆状病毒是宿主专一性病原微生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杆状病毒仅对宿主昆虫有较强感染力,而对非宿主昆虫无感染活性或者感染活性极弱,这导致了杆状病毒杀虫剂杀虫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应用规模。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微生物杀虫剂仅占杀虫剂销售量的1

2%,其中杆状病毒杀虫剂在微生物杀虫剂中仅占12%;中国每年生产病毒杀虫剂约1600吨,仅占杀虫剂生产总量的0.2%。因此,病毒杀虫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004]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甘蓝夜蛾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该病毒1960年首次在日本发现。一种杆状病毒往往会有多个不同的毒株或分离株,而同种病毒不同毒株间的宿主范围和毒力有较大差异,有针对性的分离和筛选出高毒广谱性毒株,才能生产出优良的病毒杀虫剂产品。因此,本专利技术分离出的对多种非原宿主昆虫具有高毒力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于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开发以及害虫的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该毒株相较于现有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更高的毒力;同时,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毒株的制备方法,在满足杀虫活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病毒产量。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Mamestra brassicae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命名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HN1(MbMNPV

CHN1),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2152,保藏时间:2021年9月28日,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0007]上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为广谱杆状病毒。
[0008]一种大规模生产上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步骤为:以浓度为1
×
10
7 OBs/mL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黏虫幼虫,待黏虫死亡后收集虫尸,用蒸馏水稀释,涡旋振荡器充分混匀,经纯化后,收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
[0009]所述黏虫幼虫为3

5龄初幼虫。
[0010]所述黏虫幼虫为5龄初幼虫,其单头病毒产量为1.2344
×
10
10 OBs。
[0011]含有上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剂。
[0012]上述的杀虫剂在防治甘蓝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和/或银纹夜蛾中的应用。
[0013]所述杀虫剂中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使用浓度为1
×
10
4 ~5
×
10
7 OBs/mL;在防治3龄甘蓝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和/或银纹夜蛾时,达到90%及以上死亡率的使用浓度为7.5
×
10
6 ~1.5
×
10
7 OBs/mL。
[0014]上述的杀虫剂在防治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和/或烟青虫中的应用。
[0015]所述杀虫剂中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使用浓度为1
×
105~5
×
10
8 OBs/mL;在防治3龄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和/或烟青虫时,达到90%及以上死亡率的使用浓度为(2~3.5)
×
10
8 OBs/mL。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 本专利技术的MbMNPV

CHN1病毒毒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分离于河南省新乡市玉米田的黏虫虫尸,具有杀虫谱广、毒力高等优点,对甘蓝夜蛾、黏虫、甜菜夜蛾、银纹夜蛾、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烟青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幼虫具良好的杀虫活性。
[0017]2.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MbMNPV

CHN1毒株在满足广谱性的同时,对非原寄主具有更高的毒力;以黏虫作为上述MbMNPV

CHN1毒株大量增殖的优选替代宿主的方法,甘蓝夜蛾作为MbMNPV

CHN1毒株的原宿主,人工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滞育现象,不适用于杆状病毒的大规模生产。该毒株首次分离于黏虫虫尸,长期与黏虫协同进化,对黏虫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加之黏虫人工饲养技术成熟,可满足杆状病毒的大规模生产。
[0018]3. 本专利技术以黏虫作为替代寄主,在保持毒力稳定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病毒产量,为鳞翅目害虫的病毒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了优良的生产株。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毒株MbMNPV

CHN1的形态图,其中A为病毒外观扫描电镜图,B为病毒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MNPV

CHN1的38个核心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MNPV

CHN1在黏虫不同龄期幼虫中的单头产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病毒的鉴定1. 病毒的分离与纯化在下列实施例中,MbMNPV

CHN1毒株分离自河南省新乡市田间患病黏虫虫尸。收集虫尸,加入无菌水研磨,接着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命名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HN1 MbMNPV

CHN1,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2152,保藏时间:2021年9月28日,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为广谱杆状病毒。3.一种大规模生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以浓度为1
×
10
7 OBs/mL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黏虫幼虫,待黏虫死亡后收集虫尸,用蒸馏水稀释,涡旋振荡器充分混匀,经纯化后,收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虫幼虫为3

5龄初幼虫。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向阳尹新明窦涛吴家锴安世恒张静静宋南陈文波蔡玉彪高富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