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流体芯片、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及单细胞文库制备系统,其中,所述微流体芯片包括主体以及标识结构,所述主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至少四个为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所述第二侧形成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所述第三原料槽以及所述成品槽分别连通的流道,以供各原材料分别经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及所述第三原料槽流入流道并成型后,收容在所述成品槽内;所述标识结构对应至少一所述容纳槽设置,通过所述标识结构,方便操作人员对不同的所述容纳槽区分,避免失误、导致加工失败,提高制备效率。提高制备效率。提高制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体芯片、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及单细胞文库制备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微流体
,特别涉及一种微流体芯片、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及单细胞文库制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微流体芯片中,一般为采用油膜包裹不同的材料,然后生成多个样品,因此,就需要设计多个容纳槽以对应不同的原材料以及收集制备好的样品,但现有的微流体芯片结构复杂,分辨每一微流体芯片上具有不同用途的容纳比较困难,在制备过程中,若分辨错误,易导致加工失败、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微流体芯片、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及单细胞文库制备系统,旨在解决目前的微流体芯片的容纳槽分辨困难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微流体芯片,包括:
[0005]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至少四个为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所述第二侧形成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所述第三原料槽以及所述成品槽分别连通的流道,以供各原材料分别经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及所述第三原料槽流入流道并成型后,收容在所述成品槽内;以及,
[0006]标识结构,对应至少一所述容纳槽设置。
[0007]可选地,所述多个容纳槽自所述第一侧贯通至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开设有至少三个凹槽,三个所述凹槽的一端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以及所述第三原料槽,三个所述凹槽的另一端交汇后延伸至连通所述成品槽;
[0008]所述微流体芯片还包括盖膜,所述盖膜盖设在所述第二侧,以与各所述凹槽共同围合构成所述流道。
[0009]可选地,所述标识结构包括在至少一所述容纳槽的周侧设置的标识符号。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侧上突出形成有多个管道,多个所述管道的内腔一一对应形成多个所述容纳槽。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原料槽和所述成品槽分别设于所述主体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
[0012]所述第二原料槽和所述第三原料槽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原料槽和所述成品槽之间;和/或,
[0013]所述第一原料槽和所述成品槽的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呈凸弧面状设置。
[0014]可选地,形成所述第一原料槽的所述管道在远离所述成品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滑部;
[0015]形成所述成品槽的所述管道在远离所述第一原料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防滑部。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滑部沿所述第一原料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0017]所述第二防滑部沿所述成品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0018]多个所述第一防滑部与多个所述第二防滑部至少部分相异设置,以构成所述标识结构。
[0019]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包括:
[0020]载板;以及,
[0021]上述的微流体芯片,所述微流体芯片包括:
[0022]主体,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载板上,所述主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至少四个为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所述第二侧形成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所述第三原料槽以及所述成品槽分别连通的流道,以供各原材料分别经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及所述第三原料槽流入流道并成型后,收容在所述成品槽内;以及,
[0023]标识结构,对应至少一所述容纳槽设置。
[0024]可选地,所述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定位部以及设于所述载板上的配合部;
[0025]所述定位部包括凸设在所述第二侧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
[0026]所述配合部包括在所述载板上设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呈交叉设置;
[0027]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所述定位部和/或所述配合部构成所述标识结构。
[0028]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单细胞文库制备系统,包括上述的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所述微流体芯片安装组件包括:
[0029]载板;以及,
[0030]上述的微流体芯片,所述微流体芯片包括:
[0031]主体,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载板上,所述主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至少四个为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所述第二侧形成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所述第三原料槽以及所述成品槽分别连通的流道,以供各原材料分别经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及所述第三原料槽流入流道并成型后,收容在所述成品槽内;以及,
[0032]标识结构,对应至少一所述容纳槽设置。
[0033]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标识结构区分其中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将所述微流体置于加工设备中,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以及所述第三原料槽在气压的作用下,从各自的流道输出,反应后再通过与所述成品槽连通的流道输出到所述成品槽内,获得检测样本,快速识别对应的容纳槽,避免失误、导致加工失败,提高制备效率。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微流体芯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图1中的微流体芯片的正视示意图;
[0037]图3为图1中的微流体芯片的仰视示意图;
[0038]图4为图1中的微流体芯片的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与图2中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配合的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图1中的微流体芯片多个并排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标号说明:
[004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微流体芯片14第二定位柱1主体2第一原料槽11第一侧21第一防滑部111容纳槽3第二原料槽1111管道4第三原料槽1112内腔5成品槽12第二侧51第二防滑部121流道6载板1211凹槽61第一滑槽1212盖膜62第二滑槽13第一定位柱
ꢀꢀ
[004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中的至少四个为第一原料槽、第二原料槽、第三原料槽以及成品槽,所述第二侧形成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所述第三原料槽以及所述成品槽分别连通的流道,以供各原材料分别经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及所述第三原料槽流入流道并成型后,收容在所述成品槽内;以及,标识结构,对应至少一所述容纳槽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容纳槽自所述第一侧贯通至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开设有至少三个凹槽,三个所述凹槽的一端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原料槽、所述第二原料槽、以及所述第三原料槽,三个所述凹槽的另一端交汇后延伸至连通所述成品槽;所述微流体芯片还包括盖膜,所述盖膜盖设在所述第二侧,以与各所述凹槽共同围合构成所述流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结构包括在至少一所述容纳槽的周侧设置的标识符号。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上突出形成有多个管道,多个所述管道的内腔一一对应形成多个所述容纳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原料槽和所述成品槽分别设于所述主体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原料槽和所述第三原料槽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原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坦,黄金城,焦少灼,李宗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寻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