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结构、电机及伺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076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电机及伺服系统,壳体结构位于电机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包括壳体本体,其外周面设置有与前端盖上的紧固孔对应设置且沿电机的转轴的轴线延伸的至少两个安装引导槽,安装引导槽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之间为紧固组件的安装槽段: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保持一致,安装槽段的槽壁面和紧固孔的孔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与紧固孔的孔半径之间的比值为1.5至1.8;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逐渐加深;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阶梯变化加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伺服电机机壳上的安装引导槽适用的垫片尺寸规格较小和螺钉头部尺寸较大与壳体干涉导致安装困难的问题。安装困难的问题。安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结构、电机及伺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电机及伺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电机的安装引导槽的槽体空间较小,所适用的垫片的尺寸规格也就较小,这容易导致电机的安装不够稳定或所需的紧固件的数量较多,并且由于安装螺钉头部尺寸较大易与壳体干涉,会导致安装困难、安装步骤复杂等结果。
[0003]另外,由于智能装备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也希望尽可能地缩小机械装备的体积,相应地,使用在装备中的电机的体积也需要尽可能地缩小,而由此造成了电机的功率密度的不断变大,电机的温升的不断变高的情况。并且,为了降低电机温升,对电机散热要求也会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电机及伺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的机壳上的安装引导槽所适用的垫片的尺寸规格较小和螺钉头部尺寸较大与壳体干涉导致的安装困难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位于电机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壳体结构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引导槽,安装引导槽与前端盖上的紧固孔对应设置,安装引导槽沿电机的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其中,安装引导槽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之间为紧固组件的安装槽段: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一致,安装槽段的槽壁面和紧固孔的孔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与紧固孔的孔半径之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1.8;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加深;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阶梯变化加深。
[0006]进一步地,安装引导槽还包括位于安装槽段远离前端盖的一端的至少一个引导槽段,各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保持不变、或者呈阶梯变化。
[0007]进一步地,引导槽段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导槽段沿电机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在任意相邻两个引导槽段中,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或者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在该相邻两个引导槽段的连接处,靠近前端盖一侧的引导槽段的槽深度大于或小于远离前端盖一侧的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或者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沿靠近前端盖
的方向保持不变,且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大于或小于另一个引导槽段的槽深度。
[0008]进一步地,壳体本体的外周面包括环绕电机轴线设置的多个外侧面,安装引导槽位于相邻两个外侧面之间;沿安装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从第一位置开始至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短或阶梯变化或保持一致。
[0009]进一步地,沿安装槽段的远离前端盖的方向,壳体本体包括至少一个壳体段,任意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短、或逐渐变长、或保持不变、或呈阶梯变化。
[0010]进一步地,壳体段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壳体段沿电机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在任意相邻两个壳体段中,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长,另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短;或者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长,另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短,另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另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不变,且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与另一个壳体段的相应的外侧面的宽度L不相等;或者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长,另一个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沿靠近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变长,并且在该相邻两个壳体段的连接处,靠近前端盖一侧的壳体段的各个外侧面的宽度L大于或小于远离前端盖一侧的壳体段的相应的外侧面的宽度L。
[0011]进一步地,安装引导槽的槽深度为H1,其中,H1为4mm至21mm,或者H1为0.5mm至9.5mm。
[0012]进一步地,壳体本体的外侧面的宽度为L,其中,L为40mm至54mm;或者L为28mm至33mm。
[0013]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壳体结构和设置在壳体结构的相对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壳体结构为上述的壳体结构;其中,壳体结构与前端盖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和/或,壳体结构与后端盖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
[0014]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系统,包括电机,电机为上述的电机。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位于电机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的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本体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两个安装引导槽,安装引导槽与前端盖上的紧固孔对应设置,安装引导槽沿电机的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其中,安装引导槽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之间为紧固组件的安装槽段: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保持一致,安装槽段的槽壁面与紧固孔的孔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和紧固孔的孔半径之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1.8;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逐渐加深;或,安装槽段的槽深度从第一位置开始至前端盖的方向阶梯变化加深。这样,通过增大安装引导槽靠近紧固孔处的空间,以适用规格尺寸更大的螺钉和垫片来安装电机,并且减小了安装螺钉头部与壳体的干涉,使电机的安装更加容易,并且牢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的机壳上的安装引导槽所适用的垫片的尺寸规格较小和螺钉头部尺寸较大与壳体干涉导致的安装困难的问题。其中,本技术的安装槽段111的槽深度是指安装槽
段111的槽壁面与紧固孔21的孔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具有本技术的壳体结构的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在不包括后端盖时在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在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主视图;
[0020]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俯视图;
[0021]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壳体组件的左视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结构,位于电机(1000)的前端盖(2)和后端盖(3)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壳体本体(10),所述壳体本体(10)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引导槽(11),所述安装引导槽(11)与所述前端盖(2)上的紧固孔(21)对应设置,所述安装引导槽(11)沿所述电机(1000)的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安装引导槽(11)从第一位置开始至所述前端盖(2)之间为紧固组件的安装槽段(111):所述安装槽段(111)的槽深度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至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安装槽段(111)的槽壁面和所述紧固孔(21)的孔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所述紧固孔(21)的孔半径之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1.8;或,所述安装槽段(111)的槽深度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至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加深;或,所述安装槽段(111)的槽深度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至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阶梯变化加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引导槽(11)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槽段(111)远离所述前端盖(2)的一端的至少一个引导槽段(112),各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保持不变、或者呈阶梯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导槽段(112)沿所述电机(1000)的轴线方向依次布置,在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引导槽段(112)中,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减小;或者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增大,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在该相邻两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连接处,靠近所述前端盖(2)一侧的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大于或小于远离所述前端盖(2)一侧的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或者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逐渐减小,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保持不变,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沿靠近所述前端盖(2)的方向保持不变,且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大于或小于另一个所述引导槽段(112)的槽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10)的外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照东陈兵谭财胜黄捷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