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是关于半导体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技术介绍
半导体装置可应用于多种电子领域之应用中,例如个人计算机、行动电话、数字相机、以及其它的电子设备等;而在半导体装置中广泛使用的组件则为晶体管,举例而言,在一个单一集成电路上便具有百万个晶体管。在半导体装置制造中所使用之最常见的晶体管类型则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在过去,MOSFET装置之栅极介电质一般包含二氧化硅,然而随着装置尺寸减小,二氧化硅则因栅极泄漏电流而成为导致装置性能降低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工业应用上便朝向于使用具有高介电常数(k)之材料(例如介电常数高于3.9或更大者),来作为MOSFET装置中的栅极介电质。在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2003年发行版本中认定了高介电常数(k)之栅极介电质的发展是重大挑战之一;在此,该发行版本亦列为本专利技术之参考文献,其认定了技术挑战以及在未来15年中所需要面对的半导体工业。对于低功率逻辑(例如可携式电子产品)而言,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使用具有低泄漏电流的装置是很重要的,栅极泄漏电流与次要临界泄漏、接合泄漏以及价带-至-价带穿隧一样,都必须于低功率应用中加以控制。对于高性能(亦及高速)应用而言,具有一低片状电阻(sheet resistance)与最小有效栅极氧化物厚度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完全实现减小晶体管尺寸的效益,需将该栅极氧化物厚度减小至低于2nm;然而,在许多要求低备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晶体管,其包含:一源极与一漏极,其位于一工作部件中,该工作部件具有一顶部表面,该源极与该漏极是由一信道区域所分隔,其中该源极与漏极各包含一含掺质金属区域与一掺杂区域,该含掺质金属区域是位于该工作部件的该顶部表面内,而该掺杂区域是与各含掺质金属区域相邻而位于该工作部件中;一栅极介电质,其位于该信道区域与该源极与该漏极的一部份上;以及一栅极,其位于该栅极介电质上。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4-3-18 10/8036451.一种晶体管,其包含一源极与一漏极,其位于一工作部件中,该工作部件具有一顶部表面,该源极与该漏极是由一信道区域所分隔,其中该源极与漏极各包含一含掺质金属区域与一掺杂区域,该含掺质金属区域是位于该工作部件的该顶部表面内,而该掺杂区域是与各含掺质金属区域相邻而位于该工作部件中;一栅极介电质,其位于该信道区域与该源极与该漏极的一部份上;以及一栅极,其位于该栅极介电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含掺质金属区域具有的厚度约为200或小于20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含掺质金属区域包含TiB2、ZrB2、HfB2、ZrP、TiP、ZrSb2、TiSb2、HfSb2、或是含Zr或Hf砷化物。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掺杂区域具有的厚度约为100或小于10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含掺质金属区域与该掺杂区域中的一掺杂物包含B、P、As或Sb。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源极与该漏极具有的厚度约300或低于该工作部件的该顶部表面厚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栅极介电质包含一高介电常数材料、二氧化硅(SiO2)、氮化硅(SixNx)、或氮氧化硅(SiON)。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栅极介电质包含HfO2、HfSiOx、Al2O3、ZrO2、ZrSiOx、Ta2O5、La2O3、SiO2、SixNy、SiON、或是其组合。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更包含一接口介电质,其位于该栅极介电质与该工作部件的该信道区域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接口介电质具有的厚度约为7或小于7。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栅极与该栅极介电质包含侧壁,更包含位于该栅极与该栅极介电质的该侧壁上的一第一间隙物。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第一间隙物具有的厚度约为20至70。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第一间隙物包含侧壁,更包含邻接于该第一间隙物侧壁的一第二间隙物。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该源极与该漏极各包含一深布植区域,其位于各掺杂区域下方。15.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晶体管包含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晶体管、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晶体管或两者。17.一种晶体管,包含一源极,其位于一工作部件中,该工作部件具有一顶部表面,其中该源极包含一第一含掺质金属区域与一第一掺杂区域,该第一含掺质金属区域是位于该工作部件的该顶部表面内,而该第一掺杂区域是位于与该第一含掺质金属区域相邻的该工作部件中;一漏极,其位于该工作部件中,该漏极是藉由一信道区域而与该源极分隔,其中该漏极包含一第二含掺质金属区域与一第二掺杂区域,该第二含掺质金属区域是位于该工作部件的该顶部表面内,而该第二掺杂区域是位于与该第二含掺质金属区域相邻之该工作部件中;一栅极介电质,其位于该信道区域与该源极与该漏极的一部份上;以及一栅极,其位于该栅极介电质上。18.如权利要求17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朝德哈伊,李鸿祺,
申请(专利权)人:因芬尼昂技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