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009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包括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底板换撑的厚度与基础底板(3)的厚度相当,底板换撑施工在基础底板与围护结构(4)之间;抬高换撑设置在底板换撑和基础底板上,抬高换撑的外侧贴合围护结构的内壁设置,抬高换撑的内侧为坡面结构,且坡面结构的下端延伸至地下室外墙(5)的外壁与基础底板的交接处;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与围护结构通长设置,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为一体结构形成传力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大传力结构的受力面积,将围护结构所受土压力传递至基础底板上,提高基坑施工安全性,增大内支撑的设置间距,使回筑过程中无需拆除内支撑,有利于优化基坑内部通行状态,提高施工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施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

技术介绍

[0002]基坑等地下结构施工是建筑项目中的常见施工工序,基坑在开挖后必须设置围护结构用于承受周围土体压力,根据基坑的深度,维护结构内由下至上设置多道内支撑,为了保证深基坑的施工安全,每道内支撑之间的竖向间距以及内支撑与基础底板之间的竖向间距均不得大于6m。在深基坑施工中,需要在基础底板和底板换撑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内支撑,通过底板换撑替代内支撑,将围护结构的受力转移到基础底板上,再进行地下结构的回筑施工,避免内支撑干涉回筑施工。
[0003]现有技术的底板换撑的厚度与基础底板的厚度相当,底板较薄时,底板换撑的受力性能较差,对围护结构的支撑效果不佳。首道(即距离基础底板最近的)内支撑拆除后,首道内支撑下方的围护结构等效为悬臂梁,在此工况下最不安全。需要增大围护结构的截面并增加配筋以保证基坑的安全,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内支撑的栈桥作为人员和设备通道使用,首道内支撑拆除后,人员和设备无法在基坑内通行,不利于回筑施工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通过增大传力结构的受力面积,将围护结构所受土压力传递至基础底板上,提高基坑施工安全性,并为增大内支撑的设置间距提供了可能,使回筑过程中无需拆除内支撑,有利于优化基坑内部通行状态,提高施工效率。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包括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底板换撑的厚度与基础底板的厚度相当,底板换撑施工在基础底板与围护结构之间;抬高换撑设置在底板换撑和基础底板上,抬高换撑的外侧贴合围护结构的内壁设置,抬高换撑的内侧为坡面结构,且坡面结构的下端延伸至地下室外墙的外壁与基础底板的交接处;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与围护结构通长设置,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为一体结构形成传力带。
[0007]所述的传力带内设有钢筋结构,且抬高换撑的钢筋锚入基础底板内。
[0008]所述的抬高换撑的钢筋锚入基础底板的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倍以上。
[0009]所述的底板换撑、抬高换撑和基础底板同步浇筑成一体结构。
[0010]所述的抬高换撑的上端宽度为300mm,抬高换撑的下端宽度等于围护结构内壁与地下室外墙外壁的间距,抬高换撑的高度为1500mm。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底板换撑和抬高换撑形成传力带,增大了受力面积,能使围护结构的土压力有效传递至基础底板上,提高围护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性。
[0013]2、本技术由于设有抬高换撑,能增大相邻两道内支撑以及内支撑与基础底板
之间的设置间距,无需在回筑地下室结构时拆除首道内支撑,从而利用内支撑的栈桥为回筑施工提供人员和设备通行。
[0014]3、本技术通过抬高换撑为围护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效果,对于没有内支撑的基坑结构,消除了围护结构作等效悬臂梁的工况或减少基坑内等效悬臂的长度,提高了基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的立面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的剖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的施工示意图。
[0018]图中,1底板换撑,2抬高换撑,3基础底板,4围护结构,5地下室外墙,7钢筋结构,8内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请参见附图1,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包括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底板换撑1的厚度与基础底板3的厚度相当,底板换撑1施工在基础底板3与围护结构4之间;抬高换撑2设置在底板换撑1和基础底板3上,抬高换撑2的外侧贴合围护结构4的内壁设置,抬高换撑2的内侧为坡面结构,且坡面结构的下端延伸至地下室外墙5的外壁与基础底板3的交接处;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与围护结构4通长设置,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为一体结构形成传力带。通过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在围护结构4和地下室外墙5之间形成传力结构,将土压力传递至基础底板3上,通过抬高换撑2将换撑抬高至基础底板3上方,可增加内支撑与内支撑、内支撑与底板之间的间距,能在地下室回筑完成后拆除内支撑,从而利用内支撑的栈桥方便人员和设备的通行,便于地下室回筑。在没有内支撑的基坑结构内,通过传力带消除了围护结构4作为等效悬臂梁的悬臂工况,提高施工安全性。
[0021]请参见附图2,所述的传力带内设有钢筋结构7,且抬高换撑2的钢筋锚入基础底板3内,抬高换撑2与基础底板3形成一体结构,能提高传力带的结构强度,确保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的,钢筋结构7的主筋可采用φ22mm的钢筋,设置间距为150mm,钢筋结构7的配筋可采用φ8mm的钢筋,设置间距为200mm,主筋和配筋绑扎形成钢筋结构7。
[0022]优选的,所述的抬高换撑2的钢筋锚入基础底板3的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倍以上,通过将钢筋结构7的主筋锚入基础底板3内,进一步确保了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3]所述的底板换撑1、抬高换撑2和基础底板3同步浇筑成一体结构,传力带整体结构强度高,传力效果好。
[0024]所述的抬高换撑2的上端宽度为300mm,抬高换撑2的下端宽度等于围护结构4内壁与地下室外墙5外壁的间距,抬高换撑2的高度为1500mm。抬高换撑2的下端宽度与基坑肥槽宽度相当,抬高换撑2位于地下室外墙5的外侧,不影响地下室结构的回筑施工,地下室回筑完成后也无需凿除抬高换撑2,有利于提高基坑施工效率。
[0025]本技术的施工方法是:
[0026]请参见附图3,基坑施工时,相邻两道内支撑8的间距以及首道内支撑8与基础底板
3的间距可适当增大,使首道内支撑8不干涉回筑施工,无需在地下室结构回筑施工时拆除首道内支撑8,并通过内支撑提供通行栈桥,便于施工时人员和设备的通行。
[0027]底板换撑1、抬高换撑2和基础底板3的钢筋同步绑扎施工,底板换撑1、抬高换撑2和基础底板3同步浇筑完成,抬高换撑2的下口设计宽度与基坑肥槽宽度相当,即抬高换撑2的下端延伸至地下室结构的地下室外墙5外壁底部。通过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形成传力带,将围护结构4所受的土压力通过传力带传递至基础底板3上。传力带和基础底板3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地下室结构的回筑施工。
[002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其特征是:包括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底板换撑(1)的厚度与基础底板(3)的厚度相当,底板换撑(1)施工在基础底板(3)与围护结构(4)之间;抬高换撑(2)设置在底板换撑(1)和基础底板(3)上,抬高换撑(2)的外侧贴合围护结构(4)的内壁设置,抬高换撑(2)的内侧为坡面结构,且坡面结构的下端延伸至地下室外墙(5)的外壁与基础底板(3)的交接处;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与围护结构(4)通长设置,底板换撑(1)和抬高换撑(2)为一体结构形成传力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回筑用传力带,其特征是: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达金国栋陈新喜唐云李赟史朋文杰熊久明张琴王家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