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93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端子,两个端子沿左右方向的排布,每一端子包括一连接部、自连接部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每一接触部设有自接触部的侧缘沿左右方向突设形成的连料部;至少一绝缘块,具有一主体部和至少一支撑部,主体部包覆于连接部外侧,连料部位于主体部的外部且沿前后方向与主体部相邻近,支撑部自主体部向前延伸超过连料部;其中,每一接触部用以供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支撑部向上抵接于接触部的下表面以支撑接触部向上接触于对接端子,连料部的裁断面沿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能为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避免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且避免裁切料带时接触部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向下弯折变形。向下弯折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能为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习知的一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相接触,当让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存在相互抵接力,以相互抵压对方实现稳定接触。目前的所述电连接器一般只考虑到所述接触部的材料和形状结构本身具有的弹性应力,让所述端子自行产生对所述对接部的抵接力,容易造成所述接触部弹性疲乏,且当所述对接部对所述接触部的抵接力较大时,容易导致所述接触部被所述对接部压接而过度形变无法恢复,导致所述端子的损坏。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通过所述支撑部能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接触部向上的接触力,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且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接触部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且连料部的裁断面突出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有利于裁切所述连料部,且通过所述连料部加宽了所述接触部宽度,有利于调节所述接触部的阻抗。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前后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
[0006]至少两个端子,两个所述端子沿左右方向的排布,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每一所述接触部设有自所述接触部的侧缘沿所述左右方向突设形成的连料部;
[0007]至少一绝缘块,具有一主体部和至少一支撑部,所述主体部包覆于所述连接部外侧,所述连料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且沿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主体部相邻近,所述支撑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连料部;
[0008]其中,每一所述接触部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所述支撑部向上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以支撑所述接触部向上接触于所述对接端子,所述连料部的裁断面沿所述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基本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之间基本无空隙。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一近端接触位置,所述近端接触位置用以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供所述对接端子向下抵接,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的前方,且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沿所述前后方向
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的一半。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包括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延伸的一衔接段、自所述衔接段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弯折段以及自所述弯折段向前延伸的一接触段,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接触段,所述连料部自所述衔接段的侧缘向外突设形成,所述支撑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弯折段。
[0012]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接触部具有两个所述连料部,两个所述连料部分别自所述衔接段沿所述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缘向外突设形成,所述支撑部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表面,两个所述连料部的两个所述裁断面分别向外突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表面。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弯折段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
[0014]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块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至少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上表面,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上方,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叠。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还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贯穿通孔,所述连料部位于所述贯穿通孔的前方,所述主体部设有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的一牵制部,所述牵制部的内部具有至少一延伸柱,所述延伸柱填充于对应的所述贯穿通孔内。
[001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
[0017]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裁边和一第二裁边,所述第一裁边相对于所述第二裁边靠近所述绝缘块的所述主体部,所述限位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裁边且未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裁边,所述裁断面沿所述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所述限位部的第二侧表面。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所述支撑部能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力,增加所述接触部对所述对接端子向上的接触力,使得两者接触更稳固,且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同时由于裁切料带时裁切刀向下冲压裁切料带,可能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弯折,而本技术通过所述支撑部能避免裁切料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裁切作用力而向下弯折变形,降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报废率;进一步的,所述裁断面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表面,避免所述第一侧表面阻碍了对料带的裁切,降低裁切料带的难度;同时,所述连料部由所述接触部的侧缘向外突设,能增加所述接触部局部宽度,降低所述接触部的阻抗。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剖视图;
[0024]图5为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立体图;
[00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俯视图;
[00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侧视图;
[0032]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的局部仰视图。
[0033]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4][0035]【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7]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前后方向,Z轴定义为左右方向,Y轴定义为上下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0038]请参阅图1至图4,此为本技术提供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前后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端子,两个所述端子沿左右方向的排布,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每一所述接触部设有自所述接触部的侧缘沿所述左右方向突设形成的连料部;至少一绝缘块,具有一主体部和至少一支撑部,所述主体部包覆于所述连接部外侧,所述连料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且沿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主体部相邻近,所述支撑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超过所述连料部;其中,每一所述接触部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抵压,所述支撑部向上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以支撑所述接触部向上接触于所述对接端子,所述连料部的裁断面沿所述左右方向向外突出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基本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接触部的下表面之间基本无空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一近端接触位置,所述近端接触位置用以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供所述对接端子向下抵接,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的前方,且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末端沿所述前后方向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的一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延伸的一衔接段、自所述衔接段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弯折段以及自所述弯折段向前延伸的一接触段,所述近端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接触段,所述连料部自所述衔接段的侧缘向外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昌何志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