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920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包括自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焊接部,自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对接腔的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包括和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的第二主体部,自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与第一接触部位于对接腔的同一侧且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后方的一第二接触部;对接件沿对接方向插入对接腔,第二导体设有导接部和位于导接部前方且位于第一接触部前方的抵接部,导接部和抵接部均与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导接部正对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后方,减小信号辐射所造成的干扰,提升了高频性能。提升了高频性能。提升了高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涉及高频性能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座的前端凹设形成一插接腔,插座端子设于插座内并设有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延伸进入所述插接腔内,所述插头包括插入所述插接腔的一舌板,插头端子设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插头的舌板向前插入所述插座的插接腔时,弹性接触部与插头端子弹性抵接形成一接触点。
[0003]当所述插头向前插入所述插座后,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插头端子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会对所述电连接器的信号完整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现有的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所述插头端子一般设置了标准的接触长度以符合各个制造商制造的插座,从而使得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插头端子前端之间的距离较长,而这一段距离产生的信号辐射会对周围的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插座端子传输的其他信号造成干扰,而距离越长,产生的辐射越大,对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插座端子传输的其他信号干扰也就越大,故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变差。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设第二端子与第一导体的一侧抵接并在第二导体上设置导接部和抵接部与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抵接以减少第一导体的信号辐射的电连接器组合。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第一焊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一对接件,用以沿对接方向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插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导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导接部和位于所述导接部前方的一抵接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均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所述导接部正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方。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1.6mm

2.2mm。
[0008]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插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体部分设于所述舌板内,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舌板内与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相抵接。
[0009]进一步,自所述第二导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的一后端部,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导接部于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0010]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三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表面的一第一对接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三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的一第二对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导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和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
[0011]进一步,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
[0012]进一步,所述抵接部自所述第二导体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弯折延伸,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导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后方的区域,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沿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
[0014]进一步,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宽度。
[0015]进一步,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凹设一收容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且共同注塑成型于一第一绝缘块内,所述第一焊接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自后向前插设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
[0016]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第一导体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呈平板状的一主板部,所述主板部上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一个所述导接部和一个所述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自所述主板部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倾斜延伸,自所述基部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导体自前向后插入所述容纳槽内以将多个所述第一导体电连接。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且设有多个,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所述对接件设有多个信号导体,每一个所述第一导体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导体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多个所述信号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0018]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对应多个所述信号端子设有多个连接端子,每一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一第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三接触部,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四主体部,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四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后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和所述第四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所述第四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腔以与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0019]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一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接地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上下两侧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接地件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均重叠,所述接地件设有至少一接地弹片,所述接地弹片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抵接。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增设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第一焊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一对接件,用以沿对接方向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插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导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导接部和位于所述导接部前方的一抵接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均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所述导接部正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1.6mm

2.2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插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体部分设于所述舌板内,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舌板内与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相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导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的一后端部,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导接部于所述舌板内相抵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三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表面的一第一对接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三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的一第二对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导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和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7.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自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廖洁王金柱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