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克里公司专利>正文

碳化硅功率MOS场效应晶体管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751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包括:    n型碳化硅漂移层;    与该漂移层相邻的第一p型碳化硅区;    第一p型碳化硅区中的第一n型碳化硅区;    漂移层、第一p型碳化硅区、和第一n型碳化硅区上的氧化物层;以及    位于漂移层和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一部分之间的n型碳化硅限制区,其中n型限制区的载流子浓度比漂移层的载流子浓度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碳化硅(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该MOSFET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为获得大电流、高电压和低开态电阻,到目前为止,至少是部分地因为反型层中低的电子表面迁移率,垂直SiC功率MOSFET是不实际的。近来,一些工艺技术在横向MOSFET结构中得到发展,得到改善的表面电子迁移率。然而,功率MOSFET结构中可能涉及额外的工艺,包括,例如,在高于1500℃条件下退火,以激活P型掺杂剂,例如,P型阱/p+接触/p结终端延伸((Junction Termination Extension)JTE)注入剂。这些退火对使用这些技术制备的功率MOSFET的性能产生毁坏性的影响。文献中描述了大量的碳化硅功率MOSFET结构,见,例如,美国专利No.5,506,421;A.K.Agarwal,J.B.Casady,L.B.Rowland,W.F.Valek,M.H.White和C.D.Brandt,在1997年12月的IEEEElectron Device Letters,Vol.18,No.12,586-588页发表的“1.1 kV 4H-SiC Power UMOSFET′s(1.1kV 4H-SiC功率UMOSFET’s)”;A.K.Agarwal,J.B.Casady,L.B.Rowland,W.F.Valek,和C.D.Brandt在1998年Materials Science Forum第264-268卷,989-992页发表的“1400V 4H-SiC Power MOSFETs(1400V 4H-SiC功率MOSFET)”;J.Tan,J.A.Cooper.Jr.和M.R.Melloch在1998年12月的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Vol.19,No.12,487-489页发表的“High-Voltage Accumulation-Layer UMOSFETs in 4H-SiC(4H-SiC中的高压积累层UMOSFETs)”;J.N.Shenoy,J.A.Cooper和M.R.Melloch在1997年3月的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Vol.18,No.3,93-95页发表的“High-Voltage Double-Implanted PowerMOSFET’s in 6H-SiC(6H-SiC中的高压双注入功率MOSFET)”;J.B.Casady,A.K.Agarwal,L.B.Rowland,W.F.Valek和C.D.Brandt在1997年6月23-25日于科罗拉多州Fr.Collins召开的IEEE DeviceResearch Conferernce上发表的“900V DMOS and 1100V UMOS 4H-SiCPower FETs (900V DMOS和1100V UMOS 4H-SiC功率FET)”;R.Schrner,P.Friedrichs,D.Peters,H.Mitlehner,B.Weis和D.Stephani的“Rugged Power MOSFETs in 6H-SiC with BlockingCapability up to 1800V(具有高达1800V的锁存能力的6H-SiC中大功率MOSFET)”(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338-342,pp.1295-1298,2000);V.R.Vathulya和M.H.White的“Characterization of Channel Mobility on Implanted SiC todetermine Polytype suitability for the Power DIMOSstructure(注入SiC的沟道迁移率表征以决定功率DIMOS结构的多型适用性)”(Electronic Materials Conference,Santa Barbara,CA,June 30-July 2,1999);A.V.Suvorov,L.A.Lipkin,G.M.Johnson,R.Singh,J.W.Palmour的“4H-SiC Self-Aligned Implant-DiffusedStructure for Power DMOSFETs(4H-SiC功率DMOSFET的自对准注入扩散结构)(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338-342,pp.1275-1278,2000)”;P.M.Shenoy和B.J.Baliga的“The Planar 6H-SiCACCUFETA New High-Voltage Power MOSFET Structure(平面6H-SiC ACCUFET一种新的高压功率MOSFET结构)”(EEE Electron DeviceLetters,Vol. 18,No.12,pp.589-591,December 1997);Ranbir Singh,Sei-Hyung Ryu和John W.Palmour的“High Temperature,HighCurrent,4H-SiC Accu-DMOSFET(高温、大电流4H-SiC Accu-DMOSFET)”(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338-342,pp.1271-1274,2000);Y.Wang,C.Weitzel和M.Bhatnagar的“Accumulation-Mode SiC Power MOSFET Design Issues(积累模式SiC功率MOSFET设计问题)”(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338-342,pp.1287-1290,2000);和A.K.Agarwal,N.S.Saks,S.S.Mani,V.S.Hegde和P.A.Sanger的“Investigation of LateralRESURF,6H-SiC MOSFETs(横向RESURF,6H-SiC MOSFET的研究)”(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338-342,pp.1307-1310,2000)。现存的SiC结构一般分成三类(1)沟槽或UMOSFET、(2)垂直双重注入MOSFET(DIMOSFET)和(3)横向扩散MOSFET(LDMOSFET)。这些结构中,垂直DIMOSFET结构,如图1中描述的,是硅工艺中扩散(DMOSFET)结构的变型。典型地,p型阱中注入铝或硼,源区(n+)注入氮或磷,p+区一般注入Al。在1400℃-1700℃温度下激活掺杂剂。与n+层的接触用镍(Ni)制备并被退火,与p+的接触由Ni、Ti或Ti/Al制备。两个接触都在高温下退火。栅电介质典型地是,热生长的(热SiO2)或使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技术(LPCVD)淀积的并随后在各种环境下退火。淀积的电介质可以,是例如SiO2或是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NO)叠层。接近导带边的界面态趋于从反型层俘获电子(未被俘获时是自由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包括n型碳化硅漂移层;与该漂移层相邻的第一p型碳化硅区;第一p型碳化硅区中的第一n型碳化硅区;漂移层、第一p型碳化硅区、和第一n型碳化硅区上的氧化物层,;以及位于漂移层和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一部分之间的n型碳化硅限制区,其中n型限制区的载流子浓度比漂移层的载流子浓度高。2.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所述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部分与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底面相邻。3.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n型限制区毗邻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n型限制区包括毗邻第一p型碳化硅区底面放置的第一部分,和毗邻第一p型碳化硅区侧壁放置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载流子浓度比第二部分的载流子浓度高。5.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第一p型碳化硅区注入铝。6.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进一步包括氧化物层上的栅接触;第一n型碳化硅区上的源接触;和与氧化物层相对的漂移层上的漏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n型限制区包括n型碳化硅漂移层上的碳化硅外延层。8.根据权利要求7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第一p型区置于碳化硅外延层中,但不穿透该外延层。9.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n型限制区的厚度为约0.5μm到约1.5μm,且载流子浓度为约1×1015到约5×1017cm-3。10.根据权利要求6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栅接触包括多晶硅或金属。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p型碳化硅区和第一n型区域一部分上的n型外延层,并且该n型外延层位于第一n型碳化硅区和第一p型碳化硅区以及氧化物层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其中,n型限制区包括漂移层中的注入n型区。13.根据权利要求6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进一步包括位于漂移层和漏接触之间的n型碳化硅衬底。14.根据权利要求1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p型碳化硅区内并毗邻第一n型碳化硅区的第二p型碳化硅区。15.一种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包括n型碳化硅漂移层;与该漂移层相邻的第一p型碳化硅区;位于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外围边缘之间的第一n型碳化硅区;第一p型碳化硅区中的第二n型碳化硅区,其中第二n型碳化硅区的载流子浓度高于漂移层的载流子浓度,并与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外围边缘分隔开;漂移层、第一n型碳化硅区、和第二n型碳化硅区上的氧化物层;位于第一p型碳化硅区之下并在第一p型碳化硅区和漂移层之间的第三n型碳化硅区,其中第三n型碳化硅区的载流子浓度比漂移层的载流子浓度高;第二n型碳化硅区的部分上的源接触;氧化物层上的栅接触;和与氧化物层相对的漂移层上的漏接触。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三n型碳化硅区与第一p型碳化硅区的外围边缘相邻。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一n型碳化硅区和第三n型碳化硅区包括漂移层上的n型碳化硅外延层,且其中第一p型碳化硅区在该n型碳化硅外延层中形成。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一n型碳化硅区包括漂移层的一个区域。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三n型碳化硅区包括漂移层中的注入n型区。20.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一n型碳化硅的载流子浓度高于漂移层中的载流子浓度,且低于第三n型碳化硅区的载流子浓度。21.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进一步包括第一p型区和第一n型碳化硅区上的碳化硅n型外延层。22.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进一步包括位于漂移层和漏接触之间的n型碳化硅层,其中该n型碳化硅层的载流子浓度比漂移层中的载流子浓度高。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n型碳化硅层包括n型碳化硅衬底。24.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p型碳化硅区中的第二p型碳化硅区。25.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三n型碳化硅区的厚度为约0.5μm到约1.5μm。26.根据权利要求15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三n型碳化硅区的载流子浓度为约1×1015到约5×1017cm-3。27.一种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包括n型碳化硅漂移层;分隔开的p型碳化硅阱区;以及所述阱区和漂移层之间的n型碳化硅限制区。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n型限制区位于分隔开的p型阱区之间。29.根据权利要求27的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H·瑞
申请(专利权)人:克里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