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470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该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且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以及一吸能空间,其中,多个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吸能空间形成于最外侧的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次外侧的腔体结构的外侧;沿由外至内的方向,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吸能空间处的溃缩变形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利于弱化碰撞力,并通过由外至内堆叠布置的多个腔体结构,以及传力结构的底部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有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从而可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的车身。另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采用该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员安全的性能。碰撞安全性是汽车安全的重要性能指标。碰撞安全性一般通过提升车辆耐碰撞性、增加乘员约束系统(例如采用安全带),以及降低人员与驾驶舱内部部件接触刚度(例如采用安全气囊、软内饰)的途径来实现。其中,车辆耐碰撞性是最外侧防护屏障的体现,对乘驾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侧面碰撞是碰撞安全的重要检验项,发生侧面碰撞时,碰撞力作用于B柱下部,通过下门槛承传力结构分解后传递至车身另一侧。其中,下门槛与前地板中横梁交汇区域为侧面碰撞的辅助传力通道。
[0004]目前,下门槛与前地板中横梁交汇区域设计结构由侧围外板、侧围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前地板中横梁和前地板组成。其中,侧围门槛梁与地板门槛梁组成门槛腔体。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由门槛腔体传递至地板中横梁腔体,并将碰撞力传递至车身另一侧。而侧面碰撞的碰撞力沿辅助传力通道传递过程中,会通过前地板的薄板区域释放能量,从而导致前地板的薄板区域变形溃缩,严重损伤车身,并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以能够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该传力结构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且所述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以及一吸能空间,其中,多个所述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所述吸能空间形成于最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次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外侧;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结构包括相连设置的侧围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前踏板梁、前地板纵梁、前地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前地板纵梁的连接板;
[0009]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和所述地板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一腔体结构;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连接板、所述前地板纵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踏板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
[0010]所述吸能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外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中横梁;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所述前地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
述前地板中横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外侧设有侧围外板;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内侧设有侧围门槛梁加强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一侧设有地板门槛梁加强板。
[0014]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位于所述前地板的下方;所述前地板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前地板纵梁对应布置的前地板上纵梁;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五腔体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或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呈几字形。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车身门洞为车身中的前门洞。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8]本技术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吸能空间处的溃缩变形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利于弱化碰撞力,并通过由外至内堆叠布置的多个腔体结构,以及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有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从而能够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0019]此外,本技术通过第五腔体结构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前地板纵梁和/或前地板上纵梁呈几字形,能够保证前地板纵梁与前地板上纵梁的结构强度。而在车身前门洞设置传动结构,可特别匹配于MPV车型,以提升其侧碰性能。
[0020]此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该车身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
[0021]同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有如上所述的车身。
[0022]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和车辆,与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左侧视图;
[0025]图2为图1中的A

A方向剖视图;
[0026]图3为碰撞力在图2中所述传力结构上的传力方向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传力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传力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传力结构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门槛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和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和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地板门槛梁与地板门槛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踏板梁与连接板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踏板梁与连接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前门洞;200、后门洞;300、第一腔体结构;400、第二腔体结构;500、第三腔体结构;600、第四腔体结构;700、第五腔体结构;800、吸能空间;
[0038]1、侧围外板;2、前地板;3、B柱内板;4、门槛梁;5、连接板;
[0039]201、前地板上纵梁;202、前地板纵梁;203、前踏板梁;204、前地板中横梁;
[0040]301、B柱加强板;
[0041]401、侧围门槛梁;402、地板门槛梁;403、侧围门槛梁加强板;404、地板门槛梁加强板;405、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且所述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以及一吸能空间(800),其中,多个所述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所述吸能空间(800)形成于最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次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外侧;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包括相连设置的侧围门槛梁(401)、地板门槛梁(402)、前踏板梁(203)、前地板纵梁(202)、前地板(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的连接板(5);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401)和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一腔体结构(300);所述地板门槛梁(402)、所述连接板(5)、所述前地板纵梁(202)、所述前地板(2)和所述前踏板梁(203)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400);所述吸能空间(800)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300)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400)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中横梁(204);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和所述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瑞祥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