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包括下壳体、螺栓、上壳体和轴承,所述上壳体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横板,两个所述横板前后侧壁与上壳体前后侧壁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横板上端均为弧面,两个所述横板相对侧壁均固定连接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相对外侧壁均设置有贯穿孔,两组所述贯穿孔与轴承内滚珠配合使用,两个所述竖板下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毛刷,所述毛刷与轴承滑动连接,所述下壳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壳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上壳体和两个横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开设的贯穿孔与毛刷配合使用,在两个压缩钢瓶持续给完整的封闭油槽加压,进而完成滑动轴承的自润滑功能。进而完成滑动轴承的自润滑功能。进而完成滑动轴承的自润滑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滑动轴承
,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滑动轴承以其寿命长、适用于高速、承受冲击振动载荷以及低噪音的优点被广泛采用。滑动轴承如果按其润滑方式区分,分为自润滑和强制润滑两种;强制润滑的滑动轴承需要在电机起动前和运行中始终有润滑油流动,以保证启动时有足够的润滑油在轴与轴承之间同时降低轴承温度,但该种润滑方式需要有单独的润滑油站为轴承供油,不但使使用成本增加,也耗费了大量的电能。
[0003]现有的滑动轴承仅仅设置有单一的润滑通道,润滑油中往往存在着杂质,当这些杂质进入到润滑通道中,容易造成管道堵塞,从而无法润滑,而且润滑油容易从油孔中溢出,并且油腔内的油容易流失,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自润滑结构的滑动轴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油腔内的油容易流失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包括下壳体、螺栓、上壳体和轴承,所述上壳体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横板,两个所述横板前后侧壁与上壳体前后侧壁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横板上端均为弧面,两个所述横板相对侧壁均固定连接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相对外侧壁均设置有贯穿孔,两组所述贯穿孔与轴承内滚珠配合使用,两个所述竖板下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毛刷,所述毛刷与轴承滑动连接,所述下壳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壳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通过螺栓均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轴承两端均外侧均套设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上壳体和下壳体均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上端侧壁对称固定连接压缩钢瓶,两个所述压缩钢瓶相对处均固定连接压缩管,两个所述压缩管与上壳体均贯穿,且上壳体与两个压缩管贯穿处均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压缩钢瓶相对外侧均设置有充气孔,两个所述充气孔均安装有单项阀。
[0010]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上端中部安装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贯穿上壳体上端侧壁,所述注油孔与上壳体上端侧壁贯穿处均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材质均为聚氨酯,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外壁均设置有耐磨层。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将上壳体和两个横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开设的贯穿孔与毛刷配合使用,在两个压缩钢瓶持续给完整的封闭油槽加压,进而完成滑动轴承的自润滑功能;
[0014]2、本技术在轴承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在下壳体与上壳体的连接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可以有效地防止漏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下壳体、2螺栓、3上壳体、4轴承、5横板、6竖板、7 贯穿孔、8毛刷、9第一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第一密封圈、12 第二密封圈、13压缩钢瓶、14压缩管、15充气孔、16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照图1
‑
3,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包括下壳体1、螺栓2、上壳体3和轴承4,上壳体3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横板5,两个横板 5前后侧壁与上壳体3前后侧壁均固定连接,两个横板5上端均为弧面,两个横板5相对侧壁均固定连接竖板6,两个竖板6相对外侧壁均设置有贯穿孔7,两组贯穿孔7与轴承4内滚珠配合使用,两个竖板6下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毛刷8,毛刷8与轴承4滑动连接,下壳体1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9,上壳体3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0,两个第一连接孔9与第二连接孔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1,两个第一连接孔9与第二连接孔10通过螺栓2均固定连接。将上壳体3 和两个横板5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6开设的贯穿孔7与毛刷8配合使用。将上壳体3和两个横板5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6开设的贯穿孔7与毛刷8配合使用。
[0021]轴承4两端均外侧均套设第二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2与上壳体3和下壳体1均固定连接。进一步有效防止漏油,提高使用安全性。
[0022]上壳体3上端侧壁对称固定连接压缩钢瓶13,两个压缩钢瓶13 相对处均固定连接压缩管14,两个压缩管14与上壳体3均贯穿,且上壳体3与两个压缩管14贯穿处均固定连接。将上壳体3和两个横板5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6开设的贯穿孔7与毛刷8配合使用,在两个压缩钢瓶13持续给完整的封闭油槽加压,进而完成滑动轴承4的自润滑功能。
[0023]两个压缩钢瓶13相对外侧均设置有充气孔15,两个充气孔15 均安装有单项阀。能持续的给两个压缩钢瓶13充气,提高的循环使用效率。
[0024]上壳体3上端中部安装有注油孔16,注油孔16贯穿上壳体3上端侧壁,注油孔16与上壳体3上端侧壁贯穿处均固定连接。方便往注油孔16中注入润滑油,提高了使用的方便
性。
[0025]第一密封圈11与第二密封圈12材质均为聚氨酯,第一密封圈 11与第二密封圈12外壁均设置有耐磨层。提高了第一密封圈11与第二密封圈12使用寿命。
[0026]本技术将上壳体3和两个横板5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油槽,利用两个竖板6开设的贯穿孔7与毛刷8配合使用,在两个压缩钢瓶 13持续给完整的封闭油槽加压,进而完成滑动轴承4的自润滑功能,在轴承4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2,在下壳体1与上壳体3 的连接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1,可以有效地防止漏油。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包括下壳体(1)、螺栓(2)、上壳体(3)和轴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3)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横板(5),两个所述横板(5)前后侧壁与上壳体(3)前后侧壁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横板(5)上端均为弧面,两个所述横板(5)相对侧壁均固定连接竖板(6),两个所述竖板(6)相对外侧壁均设置有贯穿孔(7),两组所述贯穿孔(7)与轴承(4)内滚珠配合使用,两个所述竖板(6)下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毛刷(8),所述毛刷(8)与轴承(4)滑动连接,所述下壳体(1)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9),所述上壳体(3)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0),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9)与第二连接孔(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9)与第二连接孔(10)通过螺栓(2)均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壳体自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4)两端均外侧均套设第二密封圈(12),所述第二密封圈(12)与上壳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涛,王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友兴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